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AMI错过最佳PCI治疗时间的患者随机分为延迟PCI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超声心电图变化。结果延迟PCI组较药物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结论延迟PCI治疗可以减少AMI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张明  杨立绘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085-2086
目的 比较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临床预后.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PCI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PCI组和择期PCI组,比较两组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择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7年12月至2004年12月接受急诊PCI治疗大于60周岁的AMI患者72例(PCI组),同期病年龄大于60周岁未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PCI组72例住院死亡7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33.4±4.2)%、平均住院天数20.3(19.2±1)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16例、猝死1例。对照组70例住院死亡16例、LVEF(28.8±9.3)%、平均住院天数27.4(25.1±6.3)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39例、心肌梗死6例、猝死5例。结论急诊PCI治疗能较好地提高老年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82-84
目的分析曲美他嗪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及观察组(n=42)。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术中靶血管复流现象(NR)、TIMI血流分级情况;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 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变化情况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结果术中两组NR及TIMI血流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观察组CTn I、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VEF、LV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26.19%(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有效改善接受PCI治疗AMI患者的CTn I、hs-CRP、LVEF及LVFS水平,减低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分别成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41例首发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成功,其中20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2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溶栓组(0%vs33%,P<0.05),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溶栓组[(57.50±5.84)%vs(50.86±5.53)%,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溶栓组(7.95dvs10.38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能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的结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PCI术,与同期药物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8例比较,并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住院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远期死亡率,射血分数,再发心梗率.结果 PCI组住院死亡率1.6%,平均住院时间(9.8&#177;4.3)d,远期死亡率3.2%,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4.8%.结论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左室形态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分为急诊PCI术组29例和常规药物组22例,于急诊介入术前或入院24 h内及入院第7天检测血浆NT-proBNP,入院24 h时内及心梗1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NT-proBNP的变化与左室重构的关系。结果两组的NT-proBNP在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直接PCI组较药物治疗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明显下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NT-proBNP能够有效反应心功能的变化,早期的PCI治疗可以改善左室的收缩功能,明显降低血浆NT-proBNP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97例,根据是否行延迟PCI术分为阿组(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均于人院即刻、心梗后7天左右、6个月左有检测血浆中脑钠肽N末端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分别于AMI后两周、心梗后6个月左行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窀舒张术期容积(EDV)。对比PCI组和非PCI组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和NT~proBNP的动态变化.、结果6个月后PCI组的NT—pmBNP较非PCI组低(P〈0.01);PCI组的EF值明显高于非PCI组(P〈0.05),非PCI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明显大于PCI组(P〈0.05),结论延迟PCI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对心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PCI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前后两者心功能改善率相比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治疗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同期40例AM I患者,行择期PCI组20例,保守治疗组20例,对比观察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舒张末容量(LVEDV)、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WMSI)的影响.结果 AM I患者择期PCI与药物保守组对比择期PCI患者LVEF明显增加,LVESV、LVEPV及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明显下降,成功实现血运重建能防止左心室进行性扩大,改善左心功能.结论 急性心梗(AM I)后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对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在AM I治疗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梁蓉  秦勤  屈大展  赵炳让 《天津医药》2006,34(5):299-30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延迟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差异.方法:200例AMI患者中80例在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另外120例行延迟PCI.分析2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术后7~10 d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以评价心功能.结果:直接PC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12.50%vs 24.17%,10.00%vs 21.67%,P<0.05).术中直接PCI组发生室颤、窦停或严重窦缓率高于延迟PCI组(12.50%vs 2.50%,17.50%vs 6.67%,P<0.05);而心源性死亡无增加.直接PCI组近期EDVI、ESVI、LVEF优于延迟PCI组.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室颤、窦停或严重窦缓的发生率较延迟PCI组增多,但急诊PCI可以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恢复梗死区域心肌血流灌注,使左室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黄芪注射液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黄芪注射液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 (4 6例 )和常规组 (4 6例 ) ,于治疗 4wk后 ,行核素心血池心室造影 ,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峰射血率 (PER)、左室峰充盈率(PFR)及左室峰充盈率时间 (TPFR) ,以判断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 ;同时 ,观察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 ;并于梗死 8wk后随访两组患者 ,评定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 :治疗 4wk后 ,黄芪组LVEF、PER及PFR明显提高 ,TPFR缩短 (P <0 .0 5 )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黄芪组稍低于常规组 ,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8wk后随访 ,NYHA心功能分级黄芪组低于常规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0 2 5 )。结论 :黄芪注射液是改善老年AMI患者心脏功能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 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 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 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首发STEMI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并成功,其中60例行直接PCI治疗(PCI组),60例行静脉溶拴栓治疗(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PCI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溶栓组(0%VS32.4%,P〈0.05),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溶栓组[(56.48±5.79)%VS(49.76±5.41)%,P〈0.05],平均住院天数少于溶栓组(7.84dVS10.40d,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 CI能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artery,IRA),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住院天数,近期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溶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PTCA和溶栓治疗的疗效作一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6年l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行急诊PTCA和溶栓治疗的97例AMI患者的资料。分析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分别高于PTCA组的。溶栓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PTCA组的患者。结论急诊PTCA可以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改善左室心脏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住院日数。  相似文献   

14.
贾国力  邢程  周倩  高杰 《江苏医药》2015,(2):208-21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初发AMI患者186例分为有IP史(A组,106例)和无IP史(B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瑞替普酶(18mg×2次)静脉注射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峰值及冠状动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 A组CK-MB和cTnT峰值较B组低(P<0.05),溶栓再通率及4周时LVEF较B组高(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较B组低(P<0.05)。A组近期死亡率较B组低(P<0.05)。结论在有IP史的AMI患者,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优于无IP史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125例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AMI患者根据处理措施分为溶栓加PCI组(47例),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溶栓后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进行补救或延迟PCI;直接PCI组(78例),进行直接PCI。对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支架植入成功率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PCI后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的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27例,其中溶栓加PCI组19例(40.4%)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RA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4周左心室功能溶栓加PCI组LVEF为(59.8±7.3)%,高于直接PCI组的(5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溶栓加PCI组PCI术前已达TIMI3级血流者4周后LVEF明显好于直接PCI者(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AMI早期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是值得考虑的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急诊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h内急性前壁心梗患者50例,其中采用r-tPA急诊溶栓24例,急诊PCI术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PCI组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发心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猝死率PCI组优于溶栓组(P〈0.05)。1个月LVED及LVEF值PCI组明显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梗6h内急诊行PCI术预后优于急诊溶栓,建议首选PCI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hs-CRP和NT-p roBNP水平对急诊PCI术后左室重塑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56例AMI患者,80例于胸痛发作12h内行PCI成功者为急诊PCI组,76例未进行PCI者为对照组。测定入院即刻、24h、72h、7d和1个月、3个月的hs-CRP和NT-proBNP水平变化。同时于患者入院时、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的近期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药物治疗组的72 h~7d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近期PCI组的MACE事件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急诊PCI组3~6个月内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血清NT-proBNP能够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MACE的发生率;hs-CRP可作为行急诊PCI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延迟PCI, 发病12~24 h内直接PCI) 与药物保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 开放、 平行、 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186例发病12~24 h的STEMI患者分为延迟PCI组89例 (STEMI后12~24 h内接受PCI治疗) 和药物保守治疗组97例 (单纯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平均随访 (5.6±1.4) 个月, 比较2组患者住院周期的差别; 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 出院后30 d及6个月左房直径 (LAD)、 左室舒张末径 (LVD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的变化, 以及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复合终点事件等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延迟PCI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30 d及6个月随访心脏彩超LAD、 LVDd小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而LVEF及LVFS大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 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0.05)。结论 延迟PCI治疗可减少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及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改善左室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贾国力  韩彩萍  邢程 《江苏医药》2015,41(3):293-2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再灌注不良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AMI急诊PCI治疗患者(36-85岁)的临床资料.以ST段回落程度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肌灌注分级评估心肌组织再灌注状态,并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27例(39.7%),再灌注良好;D组10例(14.7%),再灌注不良;B组20例(29.4%)和C组11例(16.2%)的再灌注状态介于A、D组之间.分析随访期间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SCAE)的发生风险.结果 与A组比较,D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梗死后心绞痛和远端栓塞发生率高、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辅助者比率增加、住院时间长、心源性病死率高(P<0.05).以D组作为参照绘制生存曲线显示,A组随访期间SCAE的发生风险为2.7%(P<0.01),C和B组分别为43.0%(P>0.05)和24.0% (P<0.01).结论 AMI行急诊PCI治疗后致病血管再通者中,仅有不到40%患者的心肌组织得到了良好的再灌注,近、远期预后较好;有超过10%的患者心肌组织处于较差的再灌注状态,存在极高的SCA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李锦  李先芳  王世红 《海峡药学》2020,32(1):170-172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麝香保心丸对超高龄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共计114例,对所有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其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氯沙坦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并记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经不同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左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氯沙坦联合麝香保心丸有效改善超高龄AMI患者的心衰预后,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作为超高龄AMI患者的改善心衰预后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