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激活与纤溶活化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检测74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血小板激活功能及纤溶活化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对象和分组病例选自河南省人民医院及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M医院1994年10月至1997年11月收治的肝炎后LC患者74例,其中男5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6.7岁。分为代偿组和失代偿组,分别为38例及36例。受试者均经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部分病例经肝活检证实。诊断根据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健康人42例为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2.8岁。全部病例采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系统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纤溶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正常人60例与肝硬化患者50例(代偿期30例,失代偿期20例),按国际标准检测方法检测t—PA、PL、PAI、PLG、FDP、α2—PI、D—D、PAP、AT各指标,结果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病人均呈纤溶活性亢进现象,失代偿期患者更为明显,其AT/α2PI比值为0.26(而代偿期患者为0.55),对照组为0.94。结论:肝硬化病人纤溶亢进,其变化水平与病情严重度相关,用其评估肝脏损伤,有助于防治出血,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肝病患者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病患者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李君曼,陈健,付淑花,李明出血是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对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抗凝和纤溶功能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肝病出血的新机制,寻找判断肝病病情和预测出血的敏感指标,指导肝病出血的防...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与纤溶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各种指标的检测 ,探讨高凝状态在DVT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 72例经超声和 (或 )静脉造影确诊的DVT患者 ,以 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抗凝血酶 Ⅲ (AT Ⅲ )活性、蛋白C(PC)活性、总蛋白抗原S(PS)、纤溶酶原 (Plg)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PAI 1)、D 二聚体 (D dimer)、尿激酶 (uPA)和尿激酶受体 (uPAR)含量。结果 :DVT患者的AT Ⅲ活性、PC活性和P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者组中抗凝蛋白AT 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复发组的AT 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组。DVT患者的Pl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PAI 1、D dimer、uPA、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中D dimer含量 >5 0 0ng/L者占97.2 % ,而对照组仅占 1.4 %。结论 :DVT患者中普遍存在抗凝功能的降低 ,表现为各种抗凝蛋白水平的降低 ,DVT患者中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DVT患者的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 ,证明抗凝蛋白缺陷是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DVT患者普遍存在纤溶功能的降低 ,表现为Plg含量的降低和PAI 1含量的升高 ,患者组uPA和uPA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主要是由于uPA/uPAR介导的纤溶活性在DVT发生后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是凝血因子和纤溶物质合成的重要场所,对机体的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起主要调节作用.妊娠期新陈代谢旺盛,肝脏负担明显加重,一旦孕妇有产科诱发因素如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与肝炎相互影响,免疫反应过于激烈,多因素参与将肝脏损伤放大,短期内造成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严重受损.与非孕期相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更易发展成重症肝炎,破坏机体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发生大出血,成为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39例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止、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及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60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AT、t-PA的活性显著降低,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AT、t-PA、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亦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血液抗凝和纤溶状态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癌患者血液抗凝和纤溶状态的变化及意义肖伟佟学一侯明朱媛媛徐从高张茂宏1.病例选择:经纤维支气管镜组织检查(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肺癌患者男35例,女13例,年龄26~72岁。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正常;无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无恶病质状态。健康对...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功能和纤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有很高的致残率。临床研究表明,CHF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与CHF严重程度有关〔1〕,有发生血栓栓塞的倾向,但其形成血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观察CHF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 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抗原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CHF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院收治CHF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 7例,年龄1 5~5 8( 4 0 .37±9.98)岁。CHF的诊断依据国内外通用的诊断标准,心功能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全身纤溶状态及内皮纤溶储备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2 1例 AMI患者于入院第 1天和入院后第 10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溶指标 ,并与 15例正常人作对比 ,同时做静脉闭塞试验以确定最大内皮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释放。结果 :AMI患者 t PA含量、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 1(PAI- 1)活性均较正常人明显为高。最大内皮 t PA释放于入院第 1天降低为 (2 .3± 0 .9) μg/ L(P<0 .0 1) ,第 10天恢复至(4.5± 1.2 ) μg/ L(P >0 .0 5 )。结论 :内皮纤溶功能紊乱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联系要比全身纤溶指标的变化更为密切 ,在 AMI早期纠正内皮纤溶功能异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肺纤维化是一种弥漫件肺疾病,以慢性进行性肺实质损害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办法.随着对肺纤维化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凝血及纤溶系统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的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的幅度随病变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的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蚯蚓纤溶活性成分的抗凝及溶血栓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家兔静往蚯蚓纤溶成分F2,观察其整体抗凝、促纤溶及溶血栓作用。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20分钟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给药后20min及1h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皆P<0.05),给药后4h及5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皆P<0.01),给药后1,2,3小时血浆代球蛋白溶解活性均见升高趋势,给药后24h,血栓模型的检重明显减轻(P<0.05)。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凝血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其抑制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人各年龄组间和高血压病人血纤溶指标的差异及其意义。 方法 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时≤39岁(n=49),40 ̄59岁(n=149),≥60岁(n=64)各组健康人和高血压组(n=56)的血纤溶活性指标凝血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进行测定。 结果 ≥60岁组和高血压组的PLG和t-PA明显低于59岁以下各组(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确诊的7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23例(A组),B级29例(B组),C级20例(C组)。6例健康志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uPA、uPAR、PAI-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 Ⅳ)、Ⅲ型前胶原(PC Ⅲ)、血浆白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改变。 结果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uPA、uPAR、PAI-1逐渐增加,HA、PC Ⅲ也明显增加。Child C组患者血浆uPA、uPAR、PAI-1水平(μg/L)分别为1.88±0.64、4.82±2.02和52.60±16.87,A组分别为1.36±0.43、3.03±1.48和24.09±7.14,B组分别为1.79±0.62、4.80±2.22和41.40±17.52,C组与A、B组比较,t值为2.81~7.38,P值均<0.01。A组血浆uPA与PC Ⅲ呈负相关(r=-0.4785,P<0.05);C组PAI-1与HA呈正相关(r=0.5447,P<0.01)。 结论 肝硬化晚期,虽然血浆uPA、PAI-1增加,但总的效应表现为uPA相对不足,肝基质纤维降解受抑制,血浆uPA、PAI-1与肝硬化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将确诊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组26例,B级组30例,C级组30例.均检测t-PA、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结果三组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PAI活性三组近似(P>0.05);纤溶活性高者的t-PA略高于正常纤溶者,且二者PAI近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平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蚓激酶抗凝、纤溶机制及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关系。方法给正常和高凝大鼠口服蚓激酶胶囊(25mg·ml1·100g1体重,3天)后测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纤溶酶原含量和体外血栓形成的变化,以及体内血浆及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上清液中tPA、tPA抑制物(PAI)活性的变化。结果正常和高凝大鼠口服蚓激酶后KPTT明显延长;ELT明显缩短。体外血栓形成仪测定显示血栓长度、重量均明显减小。纤溶酶原含量明显降低。正常大鼠、高凝大鼠血浆tPA活性升高(均为P<005),与纤溶酶原含量降低间呈明显负相关(r=-0872,P<005)。在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中加入蚓激酶(50~200mg/L)后,上清液中tPA活性明显升高(P<001),呈量效依赖关系;但PAI活性无明显变化。蚓激酶溶液中含有tPA活性,其与药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85,P<005)。结论蚓激酶能部分抑制内凝血途径,激活纤溶,后者又与tPA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变化陈纪林徐义枢孙继良赵秀文于全俊吴元陈在嘉斑块破裂诱发局部非闭塞性血栓形成虽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诱因[1~3],但并非惟一因素。本研究通过对1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10例自发型心绞痛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  相似文献   

20.
纤溶活化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观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纤溶功能变化。分别用发色底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肝硬化,37例下沉人外周血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及其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及D-二聚体。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纤溶指标t-PA:A、t-PA:Ag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人,失代偿者明显高于代偿者。而PAI-A变化与其相反。提示:E直硬化患者在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