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室性心动过速(VT)生存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对1993年2月至2002年12月资料完整的32例VT患者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 结果32例VT存活20例,死亡12例.VT后生存曲线逐月下降,2周,2、6、12月生存率分别为71.8%、68.8%、65.6%、62.5%.患病年龄、原发心脏疾病、合并心功能衰竭、持续性VT、多形VT、药物治疗效果在死亡与存活患儿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伴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衰竭、持续性VT、多形VT、药物治疗无效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必要对VT患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访 9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病人 ,了解营养不良、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于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1月对北京 4个腹膜透析中心的 90例CAPD病人进行一般情况、营养状况、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调查。其中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 (SGA)作为营养状况的标准 ,血CRP为慢性炎症的指标。于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1月 (2 4个月后 )对这组病人进行随访 ,记录生存、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采用Kaplan Meier法 ,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 4个月后 ,90例CAPD病人中有 5例转为血液透析 ,3例转为肾移植 ,32例死亡 ,共 4 1例 (4 6 % )退出腹膜透析。死亡原因有心血管疾病 1 2例、感染 1 3例、其他 7例。 5 2 %的死亡病例伴有营养不良。SGA示营养良好和轻、中度营养不良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重度营养不良者 (P <0 .0 5 )。CRP <8mg·L-1 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CRP≥ 8mg·L-1 者 (P <0 .0 1 )。并发心血管疾病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心血管疾病者 (P <0 .0 1 )。合并营养不良 炎症 心血管病综合征 (MIA)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合并以上一个因素者(P <0 .0 1 ) ,以及合并以上两个因素者 (P <0 .0 1 )。结论 :90例病人中 ,4 6 %在 2年后退出了腹膜透析。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是最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激素)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治疗作用和激素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4年间应用激素治疗的94例(激素治疗组)和没有应用激素治疗的32例(非激素治疗组)IP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生存率.激素治疗组中有62例随访观察3~6个月,按肺功能指标改善、稳定、恶化分3组进行疗效分析和生存率比较.结果 激素治疗组94例中失访6例(6.4%),存活22例(23.4%),死亡66例(70.2%);非激素治疗组32例中失访1例(3.1%),存活2例(6.3%),死亡29例(90.6%);2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治疗组随访观察3~6个月的62例患者中肺功能改善19例(30.7%),稳定11例(17.7%),恶化32例(51.6%).改善组19例中生存7例(36.8%),死亡12例(63.2%);稳定组11例中存活3例(27.3%),死亡8例(72.7%);恶化组32例中失访3例(9.4%),存活1例(3.1%),死亡28例(87.5%).改善组和稳定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恶化组(均P<0.01).结论 IPF早期肺泡炎阶段应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治疗的前3~6个月肺功能指标有改善或稳定者预后好于肺功能恶化者.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支持治疗 4 6例合并呼吸衰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 ,分为存活组 (2 2例 )与非存活组 (2 4例 )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病死率为 5 2 .2 % ;存活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均明显低于非存活组 (P <0 .0 5 ) ;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存活组 (P <0 .0 5 ) ;两组患者年龄及合并慢性器官功能不全和全身性感染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 10 % (1/ 10 ) ,3个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 4 3%(9/ 2 1) ,4个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 87% (13/ 15 )。MODS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分布 :共分离出 4 7株细菌 ,其中G-杆菌 2 4株 ,G+ 球菌 13株 ,真菌 10株。患者下呼吸道细菌阳性者可同时感染 2~ 6种菌。结果表明 ,衰竭器官数目、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APACHEⅢ评分及APS评分、机械通气的合理应用、控制感染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与预后有关。了解上述影响预后的因素 ,将有助于防止MODS ,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Zhao M  Wang JP  Wu PH  Huang ZL  Li W  Li CX  Jiang Y  Pang CC  Li YH  Li LR  Pan ZZ  Wan DS  Xu R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587-1592
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意义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RFA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84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生存状况,并对其观察影响远期因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84例患者共计265个瘤灶经BFA治疗后随访1-10年,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7%、7%.对于肝内病变≤4 cm且数目≤3个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1%、16%;>4 cm/>3个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96%、21%、0;RFA联合运用化学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3、5年生存率分别为29%、8%,联合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41个月,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0%.多元分析的结果显示肝内病变数目及大小(P=0.004)、是否联合化疗药物(P=0.004)、化疗时机的选择(P=0.006)、是否合并有肝外转移(P=0.041)对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可以取得相对较好临床预后,肝脏肿瘤的大小和数目以及有无肝外转移是RFA治疗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化学药物特别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自发破裂出血的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PHC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 a.结果47例患者中,41例(87.23%)合并有肝硬化.行手术治疗44例(93.6%).其中行肝切除术者17例,有5例生存时间超过2 a;术后病人的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22例)、消化道出血(10例)和肾功能衰竭(5例).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提高PHC自发破裂出血病人的生存率,手术切除肿瘤仍然是降低PHC破裂出血病人死亡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改善患者的预后 ,延长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院 89例治疗和随访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 ,以Kaplan Meier法描述生存曲线 ,用对数秩检验 (Log 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 ,并收集可能影响预后的 31个因素的全部资料 ,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0、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 9 .75 %、4 9.33%、32 .32 %、18.71%、13.6 %、10 .80 %和 6 5 .38%、5 3.85 %、4 6 .15 %、30 .77%、15 .38%、15 .30 % ,有15例达 5年以上长期生存 ,总的 5年长期生存率为 14 .4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的长期生存率较其他类型高。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小于 30× 10 9/L、乳酸脱氢酶 (LDH)正常、第 1次化疗诱导缓解及最终达缓解、缓解后有巩固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论 :急性白血病 5年长期生存率为 14 .4 % ,M3预后较好 ,外周血白细胞、LDH、第 1次诱导是否缓解、最终缓解情况、有否巩固治疗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脑室内出血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 50例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IVH)患者 ,其中单纯性IVH 9例 ,其余 4 1例均伴有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致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 ( 32例 ,64% ) ;病人均有脑膜刺激征表现 ,发热 35例 ( 70 % ) ;1 9例 ( 38% )临床诊断合并原发性脑干损伤 ,1 5例 ( 30 % )CT表现为弥漫性轴索损伤 ;死亡组GCS评分显著低于存活组 (P <0 .0 5) ,Graeb评分高于存活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7例病人行颅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 ,3例行V P分流术。死亡2 4例 ,持续昏迷 2例 ,重残 8例 ,轻残 6例 ,痊愈 1 0例。分析结果提示IVH合并的脑损伤是治疗的重点 ;IVH病人的预后主要受年龄、入院时的意识状态、IVH的出血量、合并其他类型颅脑损伤的程度、持续性高热和血管痉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映缄  陈涤暇 《河北医学》2001,7(12):1066-1069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危害 ,心功能分级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至 2 0 0 0年 6 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 ,其心功能分级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心功能衰竭的发病时间 ,以及剖宫产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意义。结果 :本组 6 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中 ,心肌炎、有症状的预激综合征、围产期心肌病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居第一位 ,占 4 2 .2 % ,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 ,占 2 9.7% ,第三为先天性心脏病 ,占 2 3.4 % ;心功能衰竭发于孕 32~ 34周者占 6 1.1% ;剖宫产率占 84 .4 % ,剖宫产中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 ;低体重儿发生率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加 ,新生儿平均体重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减少。结论 :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中 ,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所占比例升为第一位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孕32~ 34周为心功能衰竭多发期 ,剖宫产可以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  相似文献   

10.
张良  徐涵  王珏 《浙江医学》2021,43(23):2589-2592,2595
目的分析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20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MI合并VSR患者37例,据患者接受治疗出院后30d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例和死亡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方式,包括单纯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治疗、内科介入性封闭治疗和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等,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根据是否进行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患者和非手术患者,比较500d累计生存率。结果出院后30d内,30例患者死亡,其中25例(67.57%)单纯药物保守治疗均死亡,3例(8.11%)药物治疗同时应用IABP支持治疗后死亡,1例(2.70%)内科介入性封闭治疗后发生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2.70%)接受外科开放性手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死亡,7例(18.92%)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存活。存活组患者年龄小于死亡组,WBC、TBil、KillipⅢ~Ⅳ级比例均低于死亡组(均P<0.05);MAP、外科手术治疗比例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WBC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手术患者的500d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患者(P<0.01)。结论单纯药物保守治疗以及内科介入性封闭治疗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外科开放性手术仍是治疗AMI合并VSR的有效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及手术时机,能带来最有益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 39例室速经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明确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状况,选用有效抗心律失常药控制室速,结果 单纯性室速26例;多形性室速9例;尖端扭转型室速(TDP)4例。34例有器质性心脏病。选用利多卡因或普罗帕酮等治疗,29例室速有效控制,2例顽固反复,1例安置心脏起搏器,7例死亡。结论 小儿室速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是诊断室速的主要方法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治疗室速有明显疗效。单纯性室速预后较好;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多形性室速及扭转型室速,预后差、死亡率高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42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资料和特点,讨论了早期后除极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并探讨各型室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Sudden cardiac death claims thousands of Canadians annuall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 account for up to 85% of these deaths. Identifying the patients at risk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Those who have recurre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have been resuscitated from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t highest risk. Althoug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in the absence of previ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fibrillation are not helpful in identifying such patients in most cases, they can indicate increased risk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presence of a structural cardiac abnormality, particularly rec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however, the need for treatment in such cases is speculative and is being investigated. Treatment is mandatory for survivors of an episode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those with recurrent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 torsade de pointe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is either invasive or noninvasive. Selection of an antiarrhythmic agent is facilitated by knowledge of some basic electrophysiologic features of the heart and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However, drug therapy has to be individualized on the basis of efficacy,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adverse effects or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of the drug. Amiodarone therapy or nonpharmacologic therapy should be considered if a suitable antiarrhythmic agent cannot be found.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计算机信号平均技术及频谱估计方法对110人从体表检测心室晚电位。59个正常人中仅1例发现晚电位,阳性率为1.7%,心肌梗塞未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例中20.8%(5/24)有晚电位;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例病人中80%(4/5)有晚电位。下壁梗塞者晚电位阳性率47.06%,高于其它部位梗塞者(8.33%)。室性早搏组及非持续性室速患者晚电位阳性率分别为30%(3/10)和38.46(5/13),而持续性室速患者阳性率高达100%(4/4)。研究结果表明:(1)心室晚电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持续性室速有密切关系;(2)频阈法体表检测晚电位可能成为辨识心肌梗塞后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倾向病人的一种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程序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 4 0例接受心脏导管手术的患者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2 0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2 0例。术前测定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术中在右心室起搏刺激以诱发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2 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 6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2 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 1例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明显增大 (85 .7± 2 4 .6msvs 34.8± 11.3ms,P <0 .0 1) ;冠心病患者中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 ,其QT间期离散度较未诱发出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者亦明显增大 (98.7± 5 6 .2msvs 70 .4± 2 8.5ms,P <0 .0 5 )。取QT间期离散度≥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一定价值。结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 ,取QTd≥ 110ms对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To elucidat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we studied 5809 patients receiving medical or surgical therapy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ree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surgical survival benefit: more severe coronary disease, a worse prognosis with medical therapy, and a more recent operative date. Patients with more extensive coronary obstruction had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Patients with a poor prognosis because of factors such as older age, severe angina, or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had a reduction in risk that was proportionate to their overall risk on medical therapy. Survival with surgery progressively improved over the study period and by 1984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edical therapy for most patient subgroups. Thus, contemporary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longevity in man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especially in those with adverse prognostic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常存在急性血糖升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多种复杂的临床因素可能引起急性血糖升高。急慢性血糖比值可能成为评估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急慢性血糖比值与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共272例,进行30 d随访,终点事件是死亡。依据终点事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住院即刻测量急性血糖(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依据HbA1c计算慢性血糖,并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分析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急慢性血糖比值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急慢性血糖比值分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存活组256例、死亡组1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s分级Ⅱ~Ⅲ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急慢性血糖比值为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10、0.073、35.885,P<0.05)。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8)和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4)。生存分析显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的短期累积生存率(90.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短期累积生存率(97.8%)(χ2=6.932,P=0.008)。进一步行非糖尿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非糖尿病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患者短期累积生存率(92.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97.5%)(χ2=4.465,P=0.03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累积生存率(86.0%)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100.0%)(χ2=5.658,P=0.017)。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增加(P<0.05)。结论 急慢性血糖比值是反映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不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急慢性血糖比值较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低,短期预后差;急慢性血糖比值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可将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作为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高于此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且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研究92例高血压病(E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左室肥厚(LVH)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EH伴LVH者易发生VA和室性心动过速(VT),同时合并高脂血症(HL)者,其VA发生率及复杂性,VT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快,VA与左室内径,左房内径和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提示EH患者伴LVH和HL是VA发生的两相相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昼夜发作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昼夜发作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在基础状态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分别记录24h中每小时内心律失常发作频数及平均心率,了解室速,室早发作的昼夜规律,结果:基础状态下,室速,连发室早,平均心率在24h内呈不均一分布(P<0.001),其发作规律呈白天多,夜间少,单个室呈不均一分布,但整个差异无显著性,平均心率与室速,连发室早互正相关,单个室早与平均心率无相关性,结论: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24h内室速,连发病早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提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发生与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92例高血压病(EH)室性心律失常(VA)与左室肥厚(LVH)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EH伴LVH者易发生VA和室性心动过速(VT),同时合并高脂血症(HL)者,其VA发生率及复杂性、VT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快。VA与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和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提示EH患者伴LVH和HL是VA发生的两个相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