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通气撤离方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机械通气的撤离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提出了应用机械通气撤离方案(简称撤机方案)指导撤机。撤机方案包括从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撤机条件,到自主呼吸能力测试,以及最后气管插管的拔除等步骤。研究显示应用撤机方案指导ICU患者撤机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费用,并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呼吸机撤离过程中撤机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满足撤机标准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34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23例和失败组11例。观察3周,记录临床资料,监测常规撤机参数及浅快呼吸指数(RSBI),并进行分析。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60min R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6±5.43)次/(min·L)vs(86.21±15.25)次/(min·L),P=0.000]。60min RSBI是回归模型中惟一影响撤机的参数(β=0.241,OR=1.273,95%CI:1.069~1.515,P=0.007)。结论在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实施程序化撤机时,RSBI对判断撤机是否成功有价值,而常规撤机参数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
目的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程序化撤机(程序组,34例)和经验性撤机(经验组,35例)2种方法对MV的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对比2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程序组撤机成功率高于经验组(67.6%vs 42.9%,P<0.05);与经验组比较,程序组撤机前MV时间、总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组VAP发生率、气管切开、住院死亡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5);2组48h内再插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MV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的撤离和气管导管的拔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机械通气撤离1.1 撤机指征 ①一般状况好转:准备撤机的患者一般状况应较稳定,神志清楚,精神状况良好,体温正常,呼吸、循环平稳,无新并发症发生。②呼吸功能改善:主要指标有:a.自主呼吸能力增强,表现为机械通气时辅助通气频率减少且以自主呼吸为主,自主呼吸频率<20次/min。b.咳嗽有力,自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试验(SBT)在机械通气的撤离、拔除气管插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67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当所有患者达到撤离呼吸机状态时将其随机(采用从密封信封中抽取随机号的方法)分为自主呼吸试验组(SBT组,35例)和无自主呼吸试验组(NO-SBT组,32例)两组.SBT组患者顺利通过SBT后随即拔除气管插管,NO-SBT组患者在达到撤离呼吸机条件后,不进行SBT,即拔除气管插管.以拔除气管插管的成功率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成功的标志为拔除气管插管后能维持自主呼吸48 h以上.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在拔除气管插管前的一般状况、呼吸生理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气管插管的口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种类相似,机械通气的时间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3例患者再次气管插管(X~2=0.013,P=0.908).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需无创辅助通气的患者NO-SBT组为5例,SBT组为4例(X~2=0.253,P=0.727).两组患者医院内病死率[N0-SBT组为12.5%(4/32),SBT组为9.7%(3/35),X~2=0.311,P=0.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T可能不是拔除气管插管前的必需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4)
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或缩短均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准确地评估及判定撤机时间是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撤机过程可引起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胸内压显著下降、呼吸功增加、肾上腺素能激活、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它们被认为是撤机所致心原性肺水肿的主要机制。最新的一系列研究提示,患者的心功能可能是影响撤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症心脏超声近年来在许多疾病中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最新研究提示,重症心脏超声能够帮助预测撤机失败,并且诊断是否为心原性原因引起。因此,重症心脏超声可能能够为指导成功撤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8.
有创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应用不当会引起许多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选择合适时机及时撤离有创通气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机械通气并发症的有效途径。现结合作者经验谈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撤离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指令频率通气(mandatory rate ventilation,MRV)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ICU病房长期机械通气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当患者病情平稳拟行撤机时,一组应用压力支持模式(PSV)进行撤机作为对照,另一组应用MRV模式进行撤机,记录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撤机过程所用时间和撤机成功例数。结果 应用MRV模式撤机组和应用PSV模式撤机组比较,撤机过程中分钟通气量稳定(P<0.05),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撤机过程用时明显缩短(P<0.05),但撤机成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RV模式进行撤机,患者舒适程度好,呼吸稳定,人一机协调性良好,撤机过程缩短,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普遍认为上机容易、撤机困难。选择何种方式撤机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笔者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方式撤机 ,取得了较大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病例选择 30例均为行机械通气的患者 (5 2± 2 2岁 ) ,经常规药物及其他支持治疗后 ,原发病有所控制 ,循环稳定 ,呼吸兴奋性正常。其中心胸外科体外循环术后 1 2例 ,腹部手术后 1 0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呼衰 8例。1 .2方法 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无呼吸中枢抑制因素时 ,即将通气方式直接由辅助控制通气 (A/C)… 相似文献
11.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
目的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SBI)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程序化撤机策略对机械通气>24h且符合筛查试验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23例,失败组11例。应用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SBT前和开始3min时测定呼吸频率、潮气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通过3min SBT的患者继续完成120min SBT,持续监测上述指标,每15min记录1次,血气分析分别于30、60、120min采取。结果失败组合并冠心病比例、SBT后15、30、60、90、120min的RSBI较成功组明显升高(P<0.05)。SBT前和SBT后3、15、30、60、90、120min的RSBI与撤机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745、0.658、0.838、0.925、0.889、0.881,提示SBT 60min时的RSBI预测撤机的准确性最高。SBT 60min时,以RSBI≤60次/(min·L)为标准,RSBI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1.81%,准确性为84.12%。结论动态观察RSBI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38例共45次COPD患者撤机失败、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撤机失败的原因。结果38例45次撤机失败的原因:感染未控制18例次(40.0%);呼吸肌疲劳10例次(22.2%);呼吸机依赖7例次(15.6%);并发症致再次接机6例次(13.3%);误吸致再次接机3例次(6.7%),其他1例次(2.2%)。结论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加强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和注意心理疏导是防止撤机失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支持业已成为危重症者抢救的重要手段,但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方面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机械通气的应用与脱机仍带有经验性。当导致呼衰的病因好转后,应尽快开始撤机。延迟撤机将增加医疗费用和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过早撤机又可导致撤机失败,增加再插管率和病死率。机械通气是把双刃剑,它既是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之一,同时其治疗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因此,机械通气做到合理撤机及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美嫦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3)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本院综合ICU收治的颅脑疾病伴机械通气的患者41例,分为撤机容易组(33例)和撤机困难组(8例),分析影响撤机的因素。 结果:容易组撤机前的乳酸水平、MV time(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困难组,而撤机前的GCS 评分、合并咳嗽反射的病人数明显高于困难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酸:0.94±0.44 mmol/l比1.35±0.40mmol/l,P=0.022;MV time:5.64±5.55天比13.50±9.21天,P=0.003;GCS 评分:9.27±1.908分比7.5±1.927分,P=0.024;咳嗽反射:90.9%比50%,P=0.025]。良好的咳嗽反射是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负危险因素[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的OR值=0.032,P=0.041]。 结论: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的GCS评分、咳嗽反射是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而良好的咳嗽反射是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17.
重症监护患者,多数需要机械通气,如何使撤机获得成功,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作着重点讨论撤机失败的原理,撤机的方法和应采取的一般措施,以及撤机成功所需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冯世亮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6):166-167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应用中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组18例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丙泊酚镇静治疗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做好呼吸道和心理护理。结果 18例患者应用丙泊酚治疗后,无意外拔管和导管脱管,患者能配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丙泊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加强护理能使患者病情稳定及早脱离药物。 相似文献
19.
马维斌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1065-1066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11年9月收治的6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方法,观察组采用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8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2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2,P<0.05).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临床效果满意,无创式机械通气治疗更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智能化撤机和经验性撤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智能化撤机和经验性撤机两种撤机方法对机械通气撤机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进行简易的临床试验随机化分组,将62例综合ICU内的撤机困难患者随机分入智能化Smart Care组(SC组,30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组(SP组,32例)进行撤机试验,两组患者的疾病构成、年龄、性别、入ICU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撤机前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撤机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观察两组的撤机时间、再插管率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ICU滞留率.结果 SC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患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撤机时间分别为(49±13)、(67±37)和(25±96)h,明显少于SP组[分别为(223±38)、(106±34)和(502±91)h,X~2值分别为8.33、4.77和4.43,均P<0.05].SC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患者的ICU滞留时间分别为(9.0 ±1.7)和(7.3±1.9)d,明显低于SP组的(20.8±5.1)和(14.6±1.7)d(X~2值分别为6.74和7.68,均P<0.05).SC组平均调节呼吸机次数为(5±1)次/人明显低于SP组的(13±3)次/人(t=2.73,P<0.05).两组的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气胸发牛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皮下气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W智能化撤机法应用于撤机困难患者能够有效地缩短撤机时间,减少ICU滞留时间,并可以减少医生调节呼吸机的负担而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