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多潜能性,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热点。 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与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92-01/2010-10及清华同方中文系列数据库(http://www.cnki.net/index.htm)2000-01/2010-10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内容的文献,英文关键词为“femur head necrosis,mesenchymal stem cell,cell culture,therapy,overview”,中文关键词为“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治疗,综述”,排除陈旧性、重复性文献,保留30篇文献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的成骨及成血管作用,直接作用于股骨头坏死病灶部位,达到治愈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目的,是目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热点。今后应进一步分析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坏死股骨头内增殖分化的潜能及影响因素、新生血管再狭窄的预防、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体内后影响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因素,如局部感染、全身免疫情况等,介入治疗时干细胞是否会随着血流的冲击而流至其他部位,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在高承重区的髋关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无菌性骨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坏死的股骨头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以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ur head,Femur head necrosis,Osteonecrosi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Multipotent stem cel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9-04);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89-01/2009-04)。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和功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病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排除重复文献。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800余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8篇文献进行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随着干细胞工程的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修复骨坏死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叙述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病理,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较国内外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来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希望以此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涉及股骨近端骨髓祖细胞脂肪化转变,从而导致骨重建修复困难。能否首先通过体外震波疗法体外诱导自体非骨坏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成骨细胞前体,然后移植入自体骨坏死区,从而更加利于坏死区的骨重建? 目的:观察体外震波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取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自愿捐赠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24 h后施以5 kV/500频次体外震波干预10 min。空白对照组未经体外震波干预。 结果与结论:体外震波组细胞传代后进入增殖高峰期更早,呈现出成骨分化趋势;空白对照组细胞存在向其他类型细胞多向分化的表现。体外震波组各时间点(除第1天)细胞增殖速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体外震波组第24 天时碱性磷酸酶平均阳性率约90%,空白对照组至第36 天才上升至约50%。培养20 d茜素红染色示体外震波组矿化结节数为(7.0±1.3)个/视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结节,染色始终为阴性。体外震波组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除第3天)均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 < 0.01);体外震波组OC 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除第3、6天)均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P < 0.01)。结果提示适当强度的体外震波可促进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非骨坏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关键词:体外震波;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核心结合因子α1;骨钙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清楚,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激素可能通过影响其调控机制而引起骨坏死。 目的:观察在激素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递质或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浓度为10-7 mol/L的地塞米松,对照组正常培养。分别于诱导后第4,7,11,15天,测定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P物质受体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的mRNA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和P物质受体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实验组各因子在不同时间点间进行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 > 0.05)。结果表明大剂量激素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具有成骨或成血管作用的神经递质或其受体表达下降,这可能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水平研究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应在改善血供的同时,还应在坏死区局部补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穿刺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组32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至股骨头供养动脉,灌注脲激酶30× 104 U,罂粟硷30 mg;然后经旋股内动脉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 mL,经皮穿刺股骨头坏死区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2×107~2×108个。同期对照组34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单纯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进行比较。两组间隔2,4周再进行第2,3次介入治疗,3次为1个疗程。 结果与结论:研究组32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治疗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3.8%、临床治愈率为84.4%,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后灌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经皮穿刺局部多点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成肝样细胞,但是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在1×104~1×105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一个,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的治疗都需要1×1010级的细胞数,利用常规的单层培养方法难以实现。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大量扩增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于2005-09/2006-04在上海市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和器官移植中心完成。 材料:骨髓标本收集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检查正常者,供者均为知情同意志愿者。 方法:采用Percoll 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微载体cytodex3 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普通单层聚苯乙烯(TCPS)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FCM)和MTT 法对其细胞表型和增殖活性进行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①hMSCs的分离及培养。②hMSCs的形态学观察。③hMSCs在cytodex 3表面生长时的增殖活性测定。④hMSCs在cytodex 3表面生长时FCM细胞周期测定。 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微载体cytodex3 表面生长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与普通单层聚苯乙烯培养时一致,表达CD29、CD44 和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VLA-1 和HLA-DR。②MTT检测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3 天处于适应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期间在TCPS 和cytodex3 表面的增殖活性无差异(P > 0.05),而在普通单层聚苯乙烯表面培养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 d后进入衰退期,而cytodex3 表面生长第9天时仍然处于对数生长,差异显著(P < 0.05)。③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TCPS和cytodex3 表面培养细胞周期分布相同,差异不显著(P > 0.05)。 结论:微载体cytodex3 培养技术可以很好地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保持其良好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7.
锌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对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产生影响,在细胞的DNA复制、RNA转录、增殖、分化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锌具有促进神经元和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目的:拟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观察锌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DNA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适宜浓度锌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干预作用。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取传3代细胞,对照组向细胞中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锌处理组向上述培养液中加入硫酸锌,使锌终浓度分别达到0.5,1.5,2.5,3.5,4.5,5.5 mg/L,培养21 d。观察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DNA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增殖周期。 结果与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和CD44呈阳性表达。锌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呈量效关系,0.5~4.5 mg/L锌处理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尤以质量浓度为2.5 mg/L时最为明显。培养7,14,21 d与对照组相比,2.5 mg/L锌处理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DNA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1);细胞增殖指数、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G0/G1期细胞百分率则显著下降(P < 0.01)。提示0.5~4.5 mg/L锌能促进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且2.5 mg/L为最佳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的胚胎来源和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由于取材困难,并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目的:拟利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方法: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免疫表型,油红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成脂能力。取传至4~6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无血清神经培养基进行诱导,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予以鉴定。 结果与结论:P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91.5±3.1)%处于G1期,高表达CD90及CD29,不表达CD45及CD34,成脂诱导后在胞质中可见桔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可见黑色矿化结节。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为(97.2±1.1)%,NSE,β-Tubulin,GFAP及MAP-2抗原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表达。表明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组织学及病理学研究证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病理变化是股骨头骨髓内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这可能与激素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有关。目前被很多学者用来解释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对激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大剂量激素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在诱导成脂的同时给予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干预。检测干预6 d后细胞内成脂标志物三酰甘油、PPARγ mRNA和aP2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可对抗激素诱导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酰甘油、PPARγ mRNA和aP2 mRNA表达的增加。提示桃红四物汤防治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制不仅是改善股骨头的微循环,同时还与其抑制激素诱导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是目前极具潜力的细胞及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设计、时间和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8-03/05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 材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临床骨髓穿刺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和家族遗传病史,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BrdU标记。 主要观察指标: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以及细胞周期;绘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透射电镜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能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90,CD29,CD44,CD34,CD45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98.48%,98.74%,97.41%,0.36%,0.64%。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透射电镜可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大量蛋白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rdU标记48 h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率> 80%。 结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以获得纯度较高和活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简便可行的方法;BrdU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 目的:探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在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收集58例(65髋)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髋关节置换前使用CT测量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利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对比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以采用模板测量法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与各假体系统的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r=0.84~0.85;P < 0.05),说明应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作为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及优良率均高于模板测量法的优秀率及优良率(P < 0.01,P < 0.05)。当年龄> 45岁时,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6%,高于模板测量法的32%(P=0)。说明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时,采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高于模板法,并且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更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金属材料置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06-10/2007-12苏州大学附属娄葑医院骨科收治所有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35~86岁,平均65岁;骨折类型参照Evans-Jenson方法分为稳定型(Ⅰ、Ⅱ型) 9例和不稳定型(Ⅲ、Ⅳ、Ⅴ型)23例。分别记录患者内固定时间,住院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测量患肢内固定后颈干角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个月。32例患者内固定均顺利完成,平均54 min。内固定后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住院时间7~19 d,平均10 d。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90%患者恢复术前活动能力。患者术前患肢颈干角平均为90°,内固定后颈干角恢复良好,平均132°,无髋内翻畸形,随访至今,无髓内钉断裂或螺旋刀片切出股骨头、股骨头坏死、股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置入后允许患者早期完全负重,且有效减少了其他内固定所带来的并发症,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可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Two cases are presented exhibiting symptoms and signs of bilateral an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clinically sparing femoral nerve branches to the saphenous nerve and quadriceps muscles. This occurred following surgical dissection in the femoral triangles associated with femoral artery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n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nterior medial thigh pain and numbness occur following aortofemoral bypass graft surgery and other types of femoral artery reconstructive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朱剑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52):9857-9860
背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承受应力的轴心比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向内移,抗疲劳能力增大,具备抗内翻支撑和防止近端骨折块旋转的功能,对骨折是否稳定要求不高,因此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4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63~86岁。Evans-JensenⅡ型骨折3例、Ⅲ型8例、Ⅳ型10例、Ⅴ型23例。随访12个月,记录各型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44例平均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除2例早期负重出现髋内翻畸形,其他所有病例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感染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6%。说明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的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头坏死塌陷就意味着软骨下骨板的力学性能失效,最终会导致受累的髋关节功能障碍。 目的:测量真实坏死股骨头的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占整个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析股骨头坏死病灶大小和部位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10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对象:选择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2例15髋,男9例,女3例,年龄41~59岁。 方法:将坏死股骨头用1 mm厚手动钢锯冠状位均匀劈成10等份,将锯开的股骨头放入标有刻度的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体积;在每层断面上仔细辨认股骨头坏死反应性增生的硬化带,其内测缘即为股骨头坏死的边界,用尖嘴咬骨钳咬除股骨头坏死部分,然后将去除坏死后的股骨头放入量杯中,加入生理盐水测量股骨头坏死体积。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头坏死体积及坏死体积比测量结果。②坏死体积比例与坏死股骨头数目关系。 结果:股骨头劈开后测量整个股骨头的平均体积为50.0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平均体积为21.6 cm3,股骨头坏死区域的体积与整个股骨头的体积比平均值为43.5%。股骨头坏死体积比在40%以上的有9髋,30%~40%有4髋,30%以下的有2髋。 结论:坏死病灶的大小与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密切相关,当坏死病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高达87%,具有高风险塌陷;小于30%时,坏死病灶的位置对病情进展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随着血管闭合器广泛应用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如何客观评价和合理应用这些闭合器值得关注。 目的:对比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3种股动脉血管穿刺闭合器与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6-03/2008-07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 对象和材料: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380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38例的患者共918例,男562例,女356例,年龄24~83岁。Starclose血管闭合系统和Perclose缝合装置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Boomerang血管封堵器由美国Cardiva公司生产。 方法:918例患者按止血方法分为4组。人工压迫止血组(n=271):采用压迫止血,冠状动脉造影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降至65 s以下时拔管压迫止血10~20 min。Boomerang封堵器组(n=178):封堵器送入动脉鞘管,展开止血伞后,调整封堵器方向后用固定夹固定,冠状动脉造影后20 min拔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依肝素量不同决定拔除时间,而后人工加压至出血停止。Perclose缝合器组(n=183):术后立即送入Perclose操纵杆,打结缝合穿刺点。Starclose闭合器组(n=286):冠脉造影或介入术后直接利用一个环形可弯曲的小镍钛合金闭合夹从血管外对穿刺口周围进行闭合。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每例的止血操作时间、制动总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失败病例数量。 结果:9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Starclose闭合器组和Perclose缝合器组在缩短止血操作时间和制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Boomerang封堵器组和人工压迫止血组(P < 0.01);其中Boomerang封堵器组亦较人工压迫止血组有明显缩短(P < 0.01)。②采用血管闭合装置与人工压迫法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 < 0.05)。③人工压迫止血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2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12例止血失败;Boomerang封堵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5例失败;Perclose缝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失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失败;Starclose闭合器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1例渗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例失败。 结论:3种血管闭合器包括Starclose、Perclose和Boomeran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人工压迫止血,且不存在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Starclose闭合器的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uralg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G Chutkow 《Muscle & nerve》1988,11(11):1146-1148
A middle-aged male developed a right 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uralgia that persisted for 10 years without any associated neurologic, electrophysiologic, or radiologic findings. Five years after onset, sur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ubgluteal area identified a venous malformation surrounding the nerve. The syndrome appears unique and exemplifies all major aspects of the sensory distribution of the nerve complex.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