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恶性疟原虫多价重组疫苗的体液免疫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白虹  毕惠祥 《医学争鸣》1995,16(3):232-232
一种恶性疟原虫多价重组疫苗的体液免疫反应研究陈白虹,缪军,薛采芳,毕惠祥,李英杰(寄生虫学教研室西安710033第一军医大学疟疾免疫学研究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重组疫苗;ELISA中图号R382.31自杂合肽SPf66在猴和人体内试验中取得了初步的成...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BCG多价疫苗及DNA疫苗的实验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目在恶性疟疫苗候选分子裂殖子表面蛋白-2(MSA2)及环子孢子蛋白(CS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原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CSP、MSA2之DNA疫苗,同时率先在国内外构建CSP、MSA2之重组BCG活疫苗,并对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免疫应答及疫苗  相似文献   

3.
亚性疟原虫多价重组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活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T、B淋巴细胞双重激活表位的重组复合症疾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作者设计合成了编码亚性疟原虫红内期3个保护性抗原位点和2个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并构建了多连体复合基因HGFCAC。两种复合基因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在大肠杆菌中表现出含外源蛋白和β-半乳糖苷酶部分氨基酸的融俣蛋白,表达量为35%。  相似文献   

4.
5.
本综述了疟疾的现状、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缪军  李英杰 《医学争鸣》1997,18(4):307-309
检测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导小鼠细胞免疫的反应,方法:免疫小鼠的巴细胞,体外分别经ConA,HRA和可溶性裂殖子抗原的刺激。^3H-TdR参入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结论:HRA上的T细胞位点发挥了效应。具肝一这一的突破MHC限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化学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保护性抗原MSA_1,MSA_2和RESA上多个免疫原性决定簇(含T、B细胞位点)以及来自白细胞介素-1(IL-1)和破伤风类毒素(TT)上的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全基因共由246个碱基对组成,编码一个75肽的复合抗原。合成后的基因克隆在M13mp18载体上,并经序列分析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杂合基因合成和克隆的成功,为在基因水平上进行多价疟疾疫苗的蛋白质工程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含T、B淋巴细胞双重激活表位的重组复合症疾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作者设计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3个保护性抗原位点和2个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并构建了多连体复合基因HGFCAC。两种复合基因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含外源蛋白和β-半乳糖苷酶部分氨基酸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5000和77000),表达量为35%。表达产物可与小鼠及兔抗恶性疟原虫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的免疫血清可特异地识别恶性疟原虫抗原,并对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免疫血清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在20%浓度下作用72小时,抑制率可达82%,并引起疟原虫发育不良和死亡。研究结果说明,制备的恶性疟原虫重组复合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作为恶性疟疫苗候选物。  相似文献   

11.
黑素瘤抗原基因及其肿瘤疫苗研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政德 《医学综述》2013,19(5):837-840
随着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不断上升,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后另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其中肿瘤疫苗作为肿瘤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取得较多进展。黑素瘤相关抗原家族中部分抗原或多肽已经在多种类型的肿瘤疫苗进行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评价。现主要针对黑素瘤抗原编码的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特点、肿瘤疫苗研制在肿瘤免疫治疗的作用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欧霞 《医学综述》2012,18(17):2844-2846
治疗性疫苗主要是通过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一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它不仅具有传统疫苗的一般功能,而且能够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因此治疗性疫苗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临床数据表明治疗性疫苗在肿瘤、高血压和乙型肝炎等慢性复发性感染等疾病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现从治疗性疫苗的概念以及与传统疫苗的比较、作用机制、研究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摘要]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自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以来,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每年约60万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严重脱水死亡。由于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使用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是目前有效手段.一种疫苗的研究往往涉及了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就轮状病毒流行情况、动物实验模型、机体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及疫苗研发使用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张进芳  马文丽  危敏  郑文岭 《广东医学》2008,29(12):2109-2111
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疫苗的研制对于预防和治疗HPV感染所导致的宫颈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HPV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个方面。本文就HPV疫苗的最新进展、几种类型疫苗的研究策略和改进方法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条件致病菌,目前其疫苗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荚膜多糖疫苗上,存在诸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生物学技术及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由肺炎链球菌毒力因子及表面蛋白制作的蛋白疫苗研发迅速。其中,将肺炎链球菌不同的表面蛋白质作为免疫原组分构建的融合蛋白疫苗,极大地增强了疫苗的免疫原性,且已取得一定的试验效果,未来进一步研究将有望取代荚膜多糖疫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免疫原性好、安全性高、有效的疫苗是控制HIV传播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学者也开展了不同疫苗的研制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描述了HIV疫苗的两个种类,即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包括采用传统疫苗技术研制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以及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重组蛋白疫苗、D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以期对疫苗研究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病毒学家Harald Zur Hausen首次提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假设,此后国内外大量的证据使得人们对子宫颈癌和HPV的因果关联达成了共识,即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必然病因。这一发现不但促进了基于HPVDNA检测子宫颈癌新筛查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研发成功第一种癌症预防性疫苗,即HPV预防性宫颈癌疫苗。  相似文献   

18.
母源性效应因子复合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源性效应因子是指在卵细胞中合成及储存,并在早期胚胎发育中起作用的重要因子.除了已经发现的一些单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母源性效应因子,如Stella、Zar1、Brg1等,最近还发现了一种母源效应因子复合体SCMC(Sub-Cortial Maternal Complex),目前已鉴定其含有4种蛋白成分(Mater,Filia,Tle6,Floped),以及另一种可能成分Padi6.就小鼠实验中各方面对这种母性效应因子复合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辉  彭晓谋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336-339,28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全世界大约有3.5亿的慢性HBV携带者。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其中HBV携带者约1.2亿人,25%的HBV携带者将死于乙肝相关疾病(门脉高压,肝功能衰竭和肝癌)。闻玉梅等于1986年发现我国90%以上的乙肝患者肝内无病毒基因整合,提示乙型肝炎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目前抗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