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中的“气”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体内流动的细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以及真气等……,《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气为物质的概括。二是指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肝气、经气等……。二者含义尽管不同,但彼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谓气虚,无论属物质不足还是属功能衰减,其临床表现都是由气不足产生的各种虚弱证。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  相似文献   

2.
“卫出于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篇》。然历代医者对此颇有争议,尚未定论。笔者倾向于“卫出于上焦”说,认为“卫出于下焦”之“下”,纯系“上”字之误,其理由如下: 一、从中医学气的含义和分类看众所周知,中医学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根据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特点及分部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禀受于先天是为先天之气,属于气的第二种含义,后三者得  相似文献   

3.
气的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但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中医教材在气的含义、气运行之通道、气的运动形式以及气机和气化的总司等问题上尚有不足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气的含义现行中医教材将气的含义或释为物质,或释为功能,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不尽全面的。因为中医的气至少应包括下列三种含义; (一)运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简称物质之气)。主要指那些具有营养作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其次,尚包括那些具有致病作用的物质,即邪气。  相似文献   

4.
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得气”是针灸学基本的概念。“气至”、“得气”,通常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肌肉抽动、肠蠕动改变等;一是指针刺时医者针下的沉紧之感。也有人认为两种都是。对于第一种解释,有人提出过疑义。并且不管是何种解释,影响得气的首要因素并不在于时间,但是在《内经》中却极其强调时间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现代科学观点看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继业  张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864-1864,1867
精、气、神是中医学说描述人体内外部表现及存在内涵的重要概念之一。在人们不断讨论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讨论精、气、神。中医学说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是一种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从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活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对于“精”中医学说认为:“精依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类经附翼》说“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精乃气之子”。对于“神”中医学说认为:“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总之神乃生命运动的抽象。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 ,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素问·天元纪》说 :“五气运行 ,各终期日 ,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 :“五气交合 ,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 :“五令更立 ,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 :“正五气之各主岁尔 ,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是《内经》中运气学说的一个概念 ,除了上述篇章中直称五气外 ,另外关于五运之气的内容还见于《素问》之《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等 7篇大论中 ,…  相似文献   

7.
一问一答     
3.如何理解“四肢为诸阳之本”和“四肢为诸阳之末”? 答:四末:有两种含义, 一指,四肢。如《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二指,手指、足趾。如《素问·疟论》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  相似文献   

8.
气及针刺原理的量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旭  王采 《中国针灸》2002,22(10):45-53
中医学认为 :气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营养物质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是指脏腑的生理活动。有人在描述人体能场时 ,提出这样的模型 :有结构的能场内部存在着由离子、自由质子、自由电子组成的“生物等离子体” ,它可被认为是物质的第 5态 (巴巴拉·科纳韦 ,自然杂志 ,1981,第 11期 )。这种能场中的一些粒子可能属于基本粒子 ,它可认为是物质 ,又可认为是荷载功能基础———能量的载体 ,此和气的含义相符。从此角度考虑 ,基本粒子可能是气的基本形式之一。这就是说气的本质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去考虑 ,也就是和生物体内特…  相似文献   

9.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水肿,一是指水饮。此水饮与“四饮”的含义不同,它具有上冲的特性。继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对“水气”这一概念的认识,颇不一致。有认为“水气”是指水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曰:“水寒相搏,肺寒气逆”;又有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云:“水气,水饮之属也”。我认为成氏、钱氏的见解,似乎只各自说对了一半。因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  相似文献   

10.
一、气 (一)气的含义气产生于古代哲学的唯物认识论,宇宙万物都是气的组成和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气被中医学引用,其含义有二: 1.气的物质含义:构成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 2.气的功能含义:生理功能均可称作气,如经脉之气,脏腑之气。 (二)气的生成 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  相似文献   

11.
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痰是一种粘稠状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有形的致病因子。中医认为痰有两种涵义,可分两大类型,即狭义的痰和广义的痰:狭义的痰,一般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容易被人们察觉和理解,故有人将狭义的痰称为外痰,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化失其正”,气机郁滞,停聚蕴结而成,停留于脏腑组织、经络之间,不易被人们所  相似文献   

12.
“气”的最早含义有5个方面:絪缊聚散、形成万物的精气、元气等;人的呼吸之气;人体精微物质;人的道德精神;自然现象,如天气、地气、水气、火气等。先秦时期,“气”上升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道家侧重于天地自然之气,把气作为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儒家重视气及其运动变化与人的心性修养、伦理道德、治国理民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气”概念有4个方面:天地自然之气、人的生理之气、致病邪气以及药物之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和《黄帝内经》气学理论,对于理解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薇 《四川中医》2000,18(7):2-3
叶天士所著《温热论》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使温病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叶氏在阐述温病的治法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这已成为后世温病学者从事临床与理论研究共同遵循的原则。后人对叶氏理论注解颇多,认识又不尽相同,因此造成学习温病学的一些难解之处。本文就“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谈谈自己的认识。1 “入营”与“透热转气”的含义“入营”是指热邪深入阴分,消耗血中津液,导致营阴不足,心神受扰而产生的证候。营分证多由卫、气分证传来,也有起病即为营…  相似文献   

14.
陆明  伍镝  吴涛 《四川中医》2008,26(12):55-57
“百病生于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源于《素问·举痛论》,历代医家都有不同论述,而现代一般诠释:是指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气机失常所致。笔者认为这一注释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出该命题的本真含义。故从气的本质和重要性、气为百病之源、气为百病之基、气为百病之机、气为百病之因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虚气留滞"与血管性抑郁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气留滞”是王永炎院士依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脑病临床实践,援引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中“虚气留滞”而形成的中医病机理论,该观点已成为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理论之一。虚气留滞指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的病理变化,故亦称“虚气流滞”。血管性疾  相似文献   

16.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原文是:“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一是“气化”说,以张景岳为代表;一是“呼出之水气”说,如江西何晓晖同志(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36年第10期);另有含糊其词释为“排出体外的水气”者,如现今统编教材。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有失原旨,此句“气”字当是“涕”,鼻涕也。现考析就教于同道。首先从五液来说,在《内经》论五液尚有  相似文献   

17.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自叶天士首次提出以来,其后之医家多有阐发,可谓仁智互见,而问题的焦点也就集中到了两个方面:什么是透热转气;如何透热转气,即以什么药来透热转气.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对于以什么药来透热转气,后世医家多不赞同叶氏所举之犀角、玄参、羚羊角之属,而皆推<温病条辨>中清营汤为"透热转气"之正方.  相似文献   

18.
答:气有两种含义:一指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包括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一指生理功能或动力(包括腑脏之气和经脉之气)。根据气的作用不同,人体的“气”可以概括分为以下几种:元气:亦称正气、真气,是人体生命话动能力的集中表现,代表着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它具有固摄和促进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讲“气”比较早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尹玉。战国后期,管子等稷下道学派提出了“精气”学说,认为宇宙本源即“精气”,“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自然观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一切物质的基本物质。他说:“天地合气,三自然也”(《论衡·谈天》)。又说:“天地合气,万物之生”《论衡·自然》丰富和发展了“气”学理论。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气”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都是“气”构成…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几十年来,学术界一直未能给气一个较清晰、明确的定义。本文指出将“气”一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气的概念混淆、将作为物质之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的讨论和气究竟是物质还是功能的讨论混淆,是气的概念研究领域存在的两个误区;并阐述了作者对气的概念认识,肯定了气是物质,说明了气的物质性和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