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仁首载《本经》,谓其“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气奔豚”。入肺与大肠二经,可起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共34处用到杏仁,用其组成的方剂达23首,广泛用于内科及妇科各种疾病。许多方剂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麻杏苡甘汤等,堪称千古名方,至今在临床上效如桴鼓。仲景用杏仁,可谓组方精妙,变化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现分述如下:1 关于杏仁的功用1.1宣肺平喘 考仲景用杏仁治喘的方剂大致有:治疗无汗而喘的麻黄汤;治内热有汗而喘的麻杏石甘汤;用…  相似文献   

2.
杏仁首载《本经》,谓其"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气奔豚"。入肺与大肠二经,可起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伤寒论》与《金匾要略》两书中共34处用到杏仁,用其组成的方剂达23首,广泛用于内科及妇科各种疾病。许多方剂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堪称千古名方,至今在临床上效如桴鼓。仲景用杏仁,可谓组方精妙,变化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笔者在教授《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细细琢磨之,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有清肺泄热平喘之功,主治邪热壅肺之证,近年来,其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可喜进展,现概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理论探讨 1.1、源流简述:《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麻杏石甘汤源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肺热炽盛的肺炎和热邪犯肺的哮喘。近年来 ,其理论探讨、药理作用、制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伤寒论》:“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历代医家常用本方治疗肺热咳喘而无大热之证。本证之发热汗出而喘 ,应与发热、汗出、恶寒表虚证兼喘的桂枝汤证及发热、恶…  相似文献   

5.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临床上,我们取其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鼻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演变的四经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对小儿咳喘的治疗尤为明显。1 麻黄汤《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藩篱疏,卫外不固,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容易感受风寒之邪,风寒束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表现太阳伤寒证。临床特点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少或喘,苔薄白,脉浮紧。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予麻黄汤方:麻黄、桂枝、甘草、北杏仁。在本方基础上可加苏梗、瓜蒌、桔梗、前胡、僵…  相似文献   

7.
1 治太阳病伤寒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第一峻剂,是《伤寒论》治太阳病伤寒证的主方,是证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即所谓“表实证”,用麻黄汤以开腠发汗使营卫调和。“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是仲景阐述麻黄汤治太阳病伤寒的主要条文,它明确指出了麻黄汤证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毓玲  汤菊荣 《医学综述》2002,8(10):616-61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简称“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 ,其中第 6 3条指出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 16 3条则指出“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二者一因误汗 ,一因误下 ,但均为误治后病邪由表入里化热。酿为热邪壅肺证 ,因此治疗当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甘寒直清里热 ,二者相伍 ,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 ,而石膏用量为麻黄 2倍 ,故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 ,并使其转为辛凉清热之用 ;杏…  相似文献   

9.
吕搽村说:“伤寒脉紧而无汗,营邪不易汗出,宜主麻黄走卫发汗,必兼桂枝以散营分之寒也。本方着眼全在无汗而喘四字,杏仁下气定喘,甘草和中保液。”姜老说:“麻黄汤除用于感冒或流感之属风寒表实证外,常可用于冷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及水肿等症。笔者随师应诊,发现老师用麻黄汤治疗上述诸病,常可应手奏效,初步整理如后: 1、宣肃并进案1、胡××,女,46岁。咳喘已7  相似文献   

10.
【麻黄知母汤】(清·《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组成 麻黄15g、桂枝尖75g、甘草4g、杏仁4g、知母11g。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功用主治:发散风寒,生津助汗。主治伤寒无汗,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服麻黄汤汗出不解者。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应用要点:方以发汗散寒的麻、桂,配以生津清热的知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无汗为其辩证要点。【加味桂枝代粥汤】(清·《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组成:桂枝尖11g、生杭芍11g、甘草55g、生姜11g、大枣(掰开)3枚、生黄芪11…  相似文献   

11.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性疾患,痰热内蕴是哮喘常见的病因,《伤寒论》提出“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指出麻杏石甘汤适用于邪热蕴肺作喘的证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治喘诸方用药精简,配伍恰当,各具特色,表邪之喘、宜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水饮之喘,宜苓桂术甘汤;表邪未解,内有水饮之喘,宜小青龙汤;表邪未解,里热气逆之喘,宜葛根芩连汤;热实之喘,宜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大陷胸丸;寒实结胸之喘,宜三物白散;阳脱之喘,宜四逆汤。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太阳、阳明篇中关于喘证的论述有13条,现将其归类辨治如下。1 表证误下 气逆微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太阳病,虽经误下,其正气尚能与欲陷之邪气抗争,而为冲逆微喘,说明表证未解有外出之势,所以仍须用桂枝汤辛温解表,但因已有气逆微喘之变证,故治疗中须加厚朴、杏仁以利气降逆定喘。2 宿有喘疾 复感表邪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素有喘病,又感大阳表邪,触动宿疾而喘作,治疗除以桂枝汤辛温解表治疗新感之邪外,再加厚朴、杏仁宣肺降气治宿喘,使标本兼顾,新感宿喘同愈。  相似文献   

14.
杏仁味苦、性温,归肺、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言杏仁“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但仲景将其与它药精当配伍,有效地扩大了它的运用范围。本文试以仲景部分方剂为例,对此做—浅析 一、解表宣肺散邪 风寒外束,肺失宣降,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脉浮者,仲景往往以杏仁、麻黄并用,开腠理、宣肺气。如麻黄汤、大青龙汤、厚朴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文蛤汤、麻黄加术汤等,均是以麻杏并用,治疗外感风寒者。许宏论麻黄汤云:“麻黄味苦辛,专主发汗,故用之为君;桂枝味辛热,以辛热之气佐之散寒邪,用之为臣;杏  相似文献   

15.
正麻黄汤始载于《伤寒论》,系辛温解表的祖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本方具有解散风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能,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毛窍闭塞,腠理闭塞,  相似文献   

16.
<正>桂枝麻黄各半汤原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名麻桂各半汤。方剂组成:桂枝5克,麻黄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杏仁各3克,大枣4枚。以上各味,用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煮取约300毫升,分3次口服。本方具有和营卫、祛痒、解表的功能,主要调和营卫,驱邪外出。本方为桂枝汤和麻黄汤两方的合剂,剂量较轻,为一首偶方轻剂。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为发汗之施;麻黄汤疏达皮毛,为无汗之用。而白芍、甘草、大枣之酸收甘缓,配生姜、麻黄、桂枝之辛甘发散,有刚柔并济、从容不迫之妙,所以服后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而无过汗伤正的弊端。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即治二方的合并证而病  相似文献   

1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谓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之。广泛用之于治咳、治喘,均有良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麻杏甘石汤为主的化裁方剂,往往对增强疗效、缩短治愈时间起到很好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上以麻杏甘石汤为主随症加减,治疗咳嗽剧烈的患者,疗效尚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配伍规律三方面,考据《伤寒杂病论》18首含石膏经方相关原文,提出:①经方中石膏入汤剂,用量4 g至240 g不等,不拘于其质重而取大量。量大至“一斤”,取石膏清透热邪之用,需配伍粳米,煎煮以“米熟汤成”;②原文多提示有“热”“咳”“喘”“汗”“渴”“烦”等,然此并非皆为症状,且原文亦提示有“无大热”“不渴”“无汗”,提示相关经方主治证候的复杂性,不可简单地对症用药;③石膏与麻黄配伍见于11首经方。重用麻黄,意在发越水湿;更伍桂枝,有发汗散邪之功;更伍杏仁,可宣降肺气以止“咳”“喘”;更伍生姜,用于“风水”“风气”“微风”等邪郁在表之证。  相似文献   

19.
搜集整理清代以前敦煌古医方及古代医籍,仅西汉、南北朝、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46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麻黄汤133首.其中35部出现正名麻黄汤112首,17部出现异名麻黄汤22首.整理组方不同麻黄汤112首涉及中药119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937次.分析研究历代麻黄汤组成可知:《伤寒论》麻黄汤由历代麻黄汤组成核心药物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构成.《敦煌古医方》麻黄汤组方中除青木香、吴茱萸、枳壳外,其他15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6%的主干药.敦煌古医方所载麻黄汤组方与《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相比仅少犀角,可能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20.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一书,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4味药组成,具有抗病毒、解热、平喘、镇咳和利尿、镇静之效,常用于肺热喘咳或外感风热等症。后发现凡咳嗽不畅、喘促、痰粘、舌红与苔白薄或黄,脉数者,不论有热无热、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故又扩大了使用范围。 1.流感 一少女有头昏、头痛、咽痛、发热、微恶寒、咳嗽、咳脓痰、无汗与扁桃体肿大,大便两天未行等症。伴有舌淡红、苔黄干,脉浮数有力。用本方加减:生石膏、白茅根、谷芽、麦芽各30克,玄参巧克,杏仁、蝉蜕、党参、山楂、牛蒡子各12克,板蓝根、大青叶各9克,麻黄4克,薄荷3克,煎服1剂,另用生石膏粉6克吞服,服后入睡出汗,体温恢复正常,次晨水样大便1次,以稀粥调理而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