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DNA修复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DNA修复酶Ku70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缺血脑组织区Ku70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手术组非缺血侧大脑半球Ku70广泛表达,定位于细胞核;手术组缺血侧尾壳核于再灌注0.5h,额顶叶皮质于再灌注2hKu70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分别为(83.3&;#177;5.3)及(105.5&;#177;5.1)个/视野,t=2.561及14.934,P均&;lt;0.05],于再灌注6h,上述区域Ku7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23.8&;#177;3.8)及(37.8&;#177;4.3)个/视野,t=3.149及20.771,P均&;lt;0.01],并持续至再灌注48h。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DNA修复酶Ku70在损伤区域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再灌注早期DNA修复功能降低,在促进缺血再灌注区域细胞损伤中可能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巍  万琪  刘勇红  李力  俞英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86-4487,i002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皮质和尾壳核中DNA修复酶APE/Ref-1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其中手术组根据不同时间点分为再灌注6,24和72h组,每组10只动物。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观察再灌注早期的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PE/Ref-1的表达变化。结果:再灌注6。24。72h,皮质损伤区域APE/Ref-1的表达分别为(28.9&;#177;8.7),(26.5&;#177;10.8),(12.8&;#177;6.8)个/视野,与正常组(68.1&;#177;12.2)个/视野比,均显著下降(F=2182.92,P&;lt;0.01);尾壳核损伤区域APE/Ref-1的表达分别为(21.3&;#177;9.8),(20.6&;#177;7.6),(13,5&;#177;7.3)个/视野。与正常组(72.4&;#177;14,7)个/视野比,均显著下降(F=2453.79,P&;lt;0.01)。并始终维持于较低水平,同时皮质损伤区域细胞胞浆内出现APE/Ref-1的异常表达。结论:再灌注早期DNA修复酶APE/Ref-1表达水平的降低及其在胞浆中的滞留。提示损伤区域DNA修复功能下降,并可能因此促进DNA损伤的积累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皮质和尾壳核中DNA修复酶APE/Ref-1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其中手术组根据不同时间点分为再灌注6,24和72h组,每组10只动物。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观察再灌注早期的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PE/Ref-1的表达变化。结果:再灌注6,24,72h,皮质损伤区域APE/Ref-1的表达分别为(28.9±8.7),(26.5±10.8),(12.8±6.8)个/视野,与正常组(68.1±12.2)个/视野比,均显著下降(F=2182.92,P<0.01);尾壳核损伤区域APE/Ref-1的表达分别为(21.3±9.8),(20.6±7.6),(13.5±7.3)个/视野,与正常组(72.4±14.7)个/视野比,均显著下降(F=2453.79,P<0.01),并始终维持于较低水平,同时皮质损伤区域细胞胞浆内出现APE/Ref-1的异常表达。结论:再灌注早期DNA修复酶APE/Ref-1表达水平的降低及其在胞浆中的滞留,提示损伤区域DNA修复功能下降,并可能因此促进DNA损伤的积累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大鼠模型,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4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8-OHdG在脑内的表达,并用寡核苷酸末端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标记DNA片段。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偶见8-OHdG阳性细胞,缺血2小时再灌注2小时时,缺血区散在8-OHdG阳性细胞;再灌注24小时时,8-OHdG阳性程度达到高峰;48小时时,缺血区内的神经细胞显示中度的8-OHdG阳性,缺血区外的神经细胞为强阳性,此处的细胞TUNEL染色为阴性。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DNA氧化损伤比细胞死亡发生范围更加广泛,DNA氧化损伤并不一定导致细胞死亡。抗氧化治疗可能在限制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o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为从DNA损伤修复角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5分制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PCNA,TUNEL法检测DNA双链损伤。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48h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明显,再灌注96h后逐渐减轻。缺血再灌注之后,PCNA表达明显下降,至24h达到高峰,并持续低表达至96h。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神经元PCNA表达及DNA双链损伤有密切关系(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52和1.029)。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CNA表达减少导致DNA损伤无法得到有效修复。进而导致DNA双链断裂和神经元死亡;DNA损伤与修复系统失衡可以影响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对于缺血半影区的研究,涉及脑组织血流量、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率、细胞凋亡以及相关蛋白质表达等多个方面,然而对于 DNA单链与双链损伤的动态分布研究很少.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时, DNA损伤随再灌注时程在各脑区的动态分布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对象本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选择健康纯系 Wistar大鼠 28只,体质量 200~ 230 g,雌雄各半,所有动物均由同济医学院动物饲养中心提供. 干预用线栓闭合大鼠大脑中动脉 30 min,然后分别再灌注 30 min, 1, 2, 4, 6, 12, 24, 48 h.采用原位 PANT( DNA聚合酶 I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 dATP缺口平移)及原位 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UTP末端标记),分别检测 DNA损伤的单链断裂及双链断裂.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单链断裂细胞和双链断裂细胞在大鼠前囟水平冠状切面的脑组织切片各区域的分布. 结果缺血 30 min(再灌注以前)各脑区均未检测到 PANT或 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 1 h在尾壳核区检测到 DNA单链断裂,再灌注 2 h在该区和梨状皮质检测到 DNA双链断裂;再灌注 24 h以前各时间点 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细胞数依次增多,并且出现在顶叶皮质和额叶皮质,再灌注 48 h二者均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分布在尾壳核和梨状皮质的 PANT或 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分布在额叶皮质及顶叶皮质的数量 (P< 0.05). 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30 min再灌注的线栓模型,尾壳核和梨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的中心区域,额叶和顶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相对较轻的区域,可能是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为从DNA损伤修复角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5分制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PCNA,TUNEL法检测DNA双链损伤。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48h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明显,再灌注96h后逐渐减轻。缺血再灌注之后,PCNA表达明显下降,至24h达到高峰,并持续低表达至96h。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神经元PCNA表达及DNA双链损伤有密切关系(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52和1.029)。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CNA表达减少导致DNA损伤无法得到有效修复,进而导致DNA双链断裂和神经元死亡;DNA损伤与修复系统失衡可以影响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renovascularhy-pertensionrats,RHRSP),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实验1:造成缺血6h再灌注18h,治疗组于不同时程使用硫酸镁,测定脑梗死体积及脑水肿的变化。实验2:造成缺血2h再灌1,3,5d,治疗组于再灌注后立即使用硫酸镁,采用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TUNEL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梗死灶体积及其占全大脑体积百分比、两半球体积差值显著减小,TUNEL阳性细胞亦明显减少(P<0.05)。结论:硫酸镁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用药效果更好,减少再灌注后细胞损伤很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289.72&;#177;10.67),(534.77&;#177;22.67)μkat/L;(330.57&;#177;18.17),(539.11&;#177;11.50)μkat/L;(377.58&;#177;14.67),(550.78&;#177;11.50)μkat/L,P〈0.05]。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5.06&;#177;0.59),(6.78&;#177;0.25)μmoL/L;(13.53&;#177;1.11),(6.78&;#177;0.26)μmol/L;(11.31&;#177;0.97),(6.80&;#177;0.26)μmoL/L,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对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经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并观察损伤区组织病理学、神经功能及血液中NO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中NO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脑缺血后雌激素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降低体内NO含量是脑保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氮平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尼莫地平进行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1999年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240只,单纯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氯氮平24,12,6mg/kg组,尼莫地平组和假手术组6组,每组40只。氯氮平24,12,6mg/kg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氯氮平,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0.2mg/kg尼莫地平,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为1次/d,连续7d。给药7d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他5组大鼠栓塞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2h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率;Fura-2负载,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经补充后2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含水量: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81.62±0.15)%,(75.81±0.23)%,P<0.01],其他4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丙二醛含量: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10.85±0.38),(4.07±0.63)μmol/g,P<0.01],其他4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低于假手术组([82.47±10.73),(280.15±10.32)Nu/mg,P<0.01],其他4组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④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缺血再灌注组高于假手术组([574.87±14.56),(215.76±10.84)nmol/L,P<0.01],其他4组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⑤细胞凋亡率:假手术组为0,缺血再灌注组为28%,氯氮平6,12,24mg/kg组及尼莫地平组分别为19%,12%,5%,13%。结论:①6~24mg/kg氯氮平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游离钙含量,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提示氯氮平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钙拮抗以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②氯氮平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尼莫地平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乳突法低频电刺激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造成右脑缺血2h再灌注24h,采用5级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来筛选病例。脑含水量用干重湿重法测定,用TTC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梗死灶体积,并分析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即刻治疗组除外)脑水肿程度明显减轻(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脑组织中SOD含量增加,而MDA值下降(P〈0.05)。结论 双乳突法低频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减轻脑水肿、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及缩小梗死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3.
莲心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莲心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莲心碱组,观察莲心碱对各组大鼠全血黏度(ηb)和血浆黏度(ηp)的影响。结果莲心碱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全血黏度。结论莲心碱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液黏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灯盏花素是从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的活性,通过清除自由基和凋亡细胞而保护大脑。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以硫酸镁做标准比较。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方差分析。单位: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11在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实验选用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硫酸镁组、灯盏花素50mg/kg组和灯盏花素75mg/kg组,每组8只。方法:自大鼠颈总动脉插入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缺血,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于脑缺血10min后给予20mL/kg生理盐水,其余3组分别给予50mg/kg和75mg/kg灯盏花素及30m异/kg硫酸镁。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1h再灌注2,5,23h进行神经病学评分(5分制,0分为无明显神经病学症状,1分为不能完全伸展左侧前爪,2分为向左侧旋转,3分为行走时向左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行行走。积分越高,说明动物行为障碍越严重),并于脑缺血1h再灌注23h时测定脑梗死面积(以染色区与未染色区的百分比表示)。脑缺血1h再灌注2,5,23h时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凋亡神经元&;#247;海马神经元)&;#215;100%。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胱氢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阳性神经元&;#247;海马神经元)&;#215;100%1。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缺血1h再灌注2,5,23h神经病学评分。②各组大鼠脑缺血1h再灌注23h时脑梗死面积。⑧脑缺血1h再灌注2,5,23h时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④脑缺血1h再灌注2,5,23h时脑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脑缺血再灌注23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1.2&;#177;0.4)分,(0.5&;#177;0.4)分,(1.3&;#177;0.4)分,(2.2&;#177;0.6)分,F=6.09,P=0.001],但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②脑梗死面积:脑缺血再灌注23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mg/kg组和硫酸镁组大鼠大脑梗死区面积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0.18&;#177;0.03)%,(0.10&;#177;0.02)%,(0.28&;#177;0.02)%,(0.43&;#177;0.05)%,F=2.3,P=0.00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⑧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脑缺血再灌注23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27.2&;#177;4.3)%,(20.6&;#177;3.6)%,(35.4&;#177;5.5)%,(60.4&;#177;6.2)%,F=6.17,P=0.0007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④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脑缺血再灌注23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2,4.2&;#177;5.3)%,(21.6&;#177;3.5)%,(47.4&;#177;4.5)%,(76.3&;#177;6.2)%,F=6.88,P=0.000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结论:灯盏花素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病学评分,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脑海马凋亡细胞数,降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表达细胞数量,起到保护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作用,其作用优于硫酸镁。  相似文献   

15.
背景:灯盏花素是从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具有显著抗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的活性,通过清除自由基和凋亡细胞而保护大脑.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以硫酸镁做标准比较.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方差分析.单位: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11在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完成.实验选用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硫酸镁组、灯盏花素50mg/kg组和灯盏花素75mg/kg组,每组8只.方法:自大鼠颈总动脉插入尼龙线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缺血,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于脑缺血10 min后给予20mL/kg生理盐水,其余3组分别给予50mg/kg和75 mg/kg灯盏花素及30 mg/kg硫酸镁.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进行神经病学评分(5分制,0分为无明显神经病学症状,1分为不能完全伸展左侧前爪,2分为向左侧旋转,3分为行走时向左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行行走.积分越高,说明动物行为障碍越严重),并于脑缺血1 h再灌注23h时测定脑梗死面积(以染色区与未染色区的百分比表示).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时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凋亡神经元÷海马神经元)×100%.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阳性神经元÷海马神经元)×100%].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神经病学评分.②各组大鼠脑缺血1 h再灌注23 h时脑梗死面积.③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时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④脑缺血1 h再灌注2,5,23 h时脑海马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 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1.2±0.4)分,(0.5±0.4)分,(1.3±0.4)分,(2.2±0.6)分,F=6.09,P=0.001],但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②脑梗死面积: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 mg/kg组,灯盏花素75 mg/kg组和硫酸镁组大鼠大脑梗死区面积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0.18±0.03)%,(0.10±0.02)%,(0.28±0.02)%,(0.43±0.05)%,F=2.3,P=0.00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③脑海马凋亡细胞百分率: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mg/kg组,灯盏花素75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27.2±4.3)%,(20.6±3.6)%,(35.4±5.5)%,(60.4±6.2)%,F=6.17,P=0.000 7],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④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脑缺血再灌注23 h时灯盏花素50 mg/kg组,灯盏花素75 mg/kg组和硫酸镁组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34.2±5.3)%,(21.6±3.5)%,(47.4±4.5)%,(76.3±6.2)%,F=6.88,P=0.000 1],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硫酸镁组(P<0.01).结论:灯盏花素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病学评分,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脑海马凋亡细胞数,降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阳性表达细胞数量,起到保护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作用,其作用优于硫酸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异丙酚干预组(P组,n=36)。I-R组和P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又随机分为三个亚组:1h亚组、3h亚组、6h亚组(n=12)。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行假手术操作,但不行线栓法阻断血流及药物干预;I-R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mg/kg);P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1%异丙酚(1mg/kg)。所有大鼠于再灌注前进行神经学功能评分;分别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1Tr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灶(n=6);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n=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NOS蛋白表达(n=6)。结果与I-R组比较,P组神经学功能评分降低(P〈0.05)。在I-R组内,与1h亚组比较,3h亚组和6h亚组脑梗死灶明显增大(P〈0.05);P组3h亚组、6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脑梗死灶减小(P〈0.05)。S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I-R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有核分裂及核溶解;与I-R组比较.P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s组仅有少量nNOS蛋白表达;在I.R组内,nNOS蛋白在1h亚组表达升高,在3h亚组表达到高峰,6h亚组与3h亚组比较表达降低(P〈0.05);P组3h亚组、6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nNOS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异丙酚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免疫调节肽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释放、改善淋巴细胞活力等途径发挥其抗炎、抗菌、退热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防治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中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研究α-MSH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分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组和α-MSH治疗组,每组根据缺血2 h后再灌注6,12,24,48,72 h 5个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各时相点4只.干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每个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的表达情况.各时间点取2只动物用于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观察指标ICAM-1阳性表达,MPO活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后高倍镜下(×200)每平方毫米大鼠脑组织切片的ICAM-1阳性细胞数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1.02±0.14)~(1.15±0.16)个/mm2;缺血组6 h后ICAM-1开始上升,于12 h达高峰,由(2.82±0.07)个/mm2增至(7.08±0.09)个/mm2,24~72 h其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α-MSH治疗组ICAM-1表达明显下调,由(4.51±0.11)个/mm2降至(2.97±0.09)个/mm2.脑组织MPO活性在假手术组中稳定于(3.17±0.27)~(3.67±0.23)nkat;缺血组于12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由(5.83±0.15)nkat增至(9.00±0.25)nkat,到72h活性持续升高;α-MSH治疗组MPO活性较缺血组明显下降,24 h活性为(6.63±0.27)nkat.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假手术组神经元结构完整;缺血组再灌注神经细胞膜和胶质细胞膜、核膜出现破坏,线粒体肿胀,12 h超微结构改变达高峰;治疗组早期同缺血组,12 h后并未随时间进一步加重.结论α-MSH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ICAM-1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氯沙坦用药组、缺血再灌流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8只.用药组给予氯沙坦(10mg*kg-1*d-1)灌胃,其余3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4h再灌流2h后断头处死,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c-fos、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氯沙坦用药组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率及c-fos和c-jun阳性细胞率均明显低于未用药缺血再灌流组(P<0.05).结论氯沙坦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流诱导的c-fos、c-jun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并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区细胞周期因子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针刺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给予针刺治疗。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48 h后海马细胞Cyclin D1、CDK4表达升高,凋亡细胞增多(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针刺组Cyclin D1、CDK4表达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或0.01)。 结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