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嗓音障碍对早中期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 2020 年 4 月至 2021 年 8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帕金森病医学中心住院的 86 例早中期 PD 患者作 为PD组,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从社会招募的4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采用 Hoehn & Yahr(H&Y)分期确定 PD 患者的临床分级,采用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第Ⅲ部分(MDS-UPDRS-Ⅲ)对 PD 患者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采用 39 项帕金森病调查问卷(PDQ-39)、老年 抑郁量表(G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吞咽障碍问卷(SDQ)、嗓音 障碍指数(VHI-10)对受试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嗓音状态进行评估。采用协 方差分析比较两组 VHI-10、PDQ-39 得分。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早中期 PD 患者嗓音障碍和生活质量 的相关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早中期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PD 组 VHI-10、PDQ-39 得分高于对照组[8.0(4.0,11.3)分比 0(0,0)分、23.4(15.4,29.0)分比 0(0,3.0)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PD患者的PDQ-39得分低于女性患者[21.2(14.7,26.2)分比[26.3(18.6, 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PD 患者的 VHI-10 得分 与年龄、HAMA 得分、GDS 得分、SDQ 得分呈正相关(r=0.25、0.31、0.42、0.64;P< 0.05);PDQ-39 得分与 H&Y 分期、UPDRS-Ⅲ得分、GDS 得分、HAMA 得分、SDQ 得分、VHI-10 得分呈正相关(r=0.22、0.24、0.54、 0.37、0.33、0.47;P<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DS 得分、VHI-10 得分及性别是早中期 PD 患者生 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 0.01)。结论 早中期 PD 患者存在嗓音障碍问题,且嗓音障碍会降低早中期 PD 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PD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TN-DBS治疗。术后均随访3个月,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64例手术顺利完成,平均用时(4.39±1.01)h。共置入128根刺激电极,术后CT计算移位距离为0~1.89 mm,平均(0.91±0.42)mm。术前检测64例改善率在37.20%~82.54%,平均(55.36±5.62)%。术后抗PD药物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开机状态下UPDRS-Ⅲ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出现颅内积气29例、颅内出血2例、延伸导线移位3例、情绪改变、构音障碍2例、异动9例,末次随访时均完全改善或症状消失。结论 STN-DBS治疗PD,能有效改善病人运动功能,减少抗PD药物的使用,但围术期并发症风险高,临床应重视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药物难以控制或副反应难以耐受的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双侧STN-DBS治疗药物难以控制或副反应难以耐受的171例PD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采用第三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分及第二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2)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明显降低(P<0.05),WHO-QOL-2评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抗PD药物使用剂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0.58%),切口感染3例(1.75%),排异反应2例(1.17%),癫痫发作1例(0.58%),因设备故障更换脉冲发生器1例(0.58%),体重增加12例(7.01%),构音障碍8例(4.67%),睁眼困难4例(2.34%),智力减退4例(2.34%)。结论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及副反应难以耐受的PD病人,双侧STN-DBS治疗PD可显著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减少口服药物量。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及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D)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研究发现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能力的改变、言语和记忆障碍、痴呆和智力的改变、以及与额叶有关的功能改变等。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智能障碍和痴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能否回归社会。目前对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及治疗方法均缺乏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PD患者151例在采用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Vim后行射频热凝毁损Vim治疗。术前、术后1周、1年、3年、6年在未服药状态下行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不同Hoehn-Yahr分级患者术后1周UPDRSⅢ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不同级别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改善率均差异显著术后6年,震颤型和震颤僵直型PD患者UPDRAS评分分别为(35.75±2.30)%和(27.27+2.02)%;震颤型近期及远期疗效较震颤僵直型好(P〈0.05)。随着Hoehn-Yahr分级的增加和术后时间的延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下降。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毁损灶少量出血6例,构音功能障碍8例,手术同侧口周及对侧肢体麻木7例。结论经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后行丘脑Vim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显著,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CVD)的致残率极高,其后遗的残损主要包括躯体、认知、言语及心理几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脑血管防治研究的深入,中风后言语及心理障碍日渐受到重视。1中风后的言语障碍一般认为言语障碍包括因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迟缓或不协调而发生紊乱引起的言语机械加工过程的障碍和由于损伤了形成人类语言机能解剖学基础的大脑半球有关区域所致的神经功能紊乱两方面。前者称为构音障碍(dysalthria),发直困难(dysphaa),常见于: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而后者称为失语症(dysphia)。本文将对失语症进行重点讨论。对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揿针疗法联合口肌训练治疗小儿脑瘫流涎及构音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河北省儿童医院2022-01—2022-12收治的105例小儿脑瘫流涎合并构音障碍的患儿为对象,口肌训练组52例,揿针联合口肌训练组53例。评价2组患儿流涎治疗效果、教师流涎分级(TDS)及构音障碍治疗效果。结果 揿针联合口肌训练组流涎总有效率(96.23%)高于口肌训练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联合口肌训练组教师流涎分级低于口肌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联合口肌训练组构音障碍总有效率(90.74%)高于口肌训练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疗法联合口肌训练治疗小儿脑瘫流涎及构音障碍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流涎症状,改善患儿的构音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1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较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除了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外,还存在着步态障碍,严重影响了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生活能力。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是完全明确,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D患者的运动自动化能力下降、多巴胺能通路受损和胆碱能通路受损,现有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本文将主要围绕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撤药恶性综合征( Malignant syndrome,M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例PD患者因突然自行停用PD治疗药物而诱发MS,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原有的PD症状加重(肌张力显著增高、静止性震颤)、意识障碍及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经过及时予以美多芭、物理降温、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结论:MS是PD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意识障碍、肌强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血清CK增高。抗PD药物治疗的突然中断或减量是其主要诱因。多数患者经过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并发横纹肌溶解、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直、运动障碍和言语、姿势等方面的改变;常合并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异态睡眠与日间过多磕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目前的药物治疗中,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有效药物。我院24例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采用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控释片治疗,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丘脑切开术(thalamotomy)跨手术和左旋多巴队(L-Dopa)等药物的疗效均不够满意。近年来PD的慢性深部脑刺激(chronicdeePbrainstimulation,CDBS)疗法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出良好前景,成为了PD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病(WD)患者构音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2例WD构音障碍患者进行改良Frenchay量表评分,对轻度、中度患者构音障碍进行单词检查,对重度、极重度患者进行构音器官检查。结果重度和极重度构音障碍患者改良Frenchay评分与最长发音时间呈正相关(r=0.154,r=0.0526;均P0.05)。极重度构音障碍患者改良Frenchay评分与构音器官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0426,P0.05)。中度构音障碍患者的舌根音发音异常与改良Frenchay评分呈正相关(r=0.0234,P0.05);送气音发音异常与改良Frenchay评分呈正相关(r=0.0372,P0.05)。结论 WD重度、极重度构音障碍患者发音时间较短,不能形成有效言语;极重度患者构音器官功能较差;中度构音障碍患者舌根音和送气音的发音异常更多见。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多数会出现言语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在治疗PD患者言语障碍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结果提示,将rTMS作用于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口面部区域和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可能会有效地改善PD患者的言语功能,现有研究未见报道有由rTMS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rTMS治疗PD患者言语障碍的机制可能与rTMS可以调节言语相关大脑皮质(如M1和STG)的兴奋性和功能连接程度有关。总结来说,rTMS在PD言语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研究的数量较少,未来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和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其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运动障碍病1135例手术治疗报告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运动障碍病(MDs)的疗效、适应证、靶点选择和风险。方法 967名8个病种的MDs患者接受了1135例次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靶点选择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腹外侧核和丘脑底核(STN)。通过毁损或脑深部电刺激(DBS)靶点达到症状学治疗的 目的。采用国际通用的疗效评估方法,对特定本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帕金森病(PD)是MDs手术治疗中主要的病种(88.3%),PVP是目前主要的治疗靶点(64.8%),手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初步结果显示STN和DBS对PD的改善程度高于PVP。手术风险为1.8%。结论 手术对MDs有肯定和持久的疗效。STN可能是最具潜力的PD治疗性核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的睡眠质量,探讨PD患者睡眠障碍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54例PD患者,进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和Hoetm—Yahr(H—Y)的评分。结果:PD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62.96%(34/54)。以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最常见,占42.86%(21/49)。H—Y分期、病程以及左旋多巴日平均剂量与PDSS评分呈正相关。H—Y分期、左旋多巴日平均剂量与E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病程、多巴胺药物应用等因素有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结果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左旋多巴为帕金森病(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但众所周知,PD随左旋多巴治疗时间延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运动症状并发症,此现象与多巴制剂的长时程反应(LDR)逐渐消退密切关联。由此,探究和恰当掌握抗PD药物的长时程反应特性,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PD的病理机制,也有益于合理药物治疗方案的运用,最大化发挥抗PD药物作用效能。本研究就LDR的形成时机、持续时间及强度等表现特征,以及形成机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为PD临床治疗策略做出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旧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体位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的治疗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的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在治疗PD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药物变化情况。探讨STN—DBS对帕金森病术后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STN—DBS手术治疗的40例帕金森病病人手术前后的药物服用剂量、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经6~49个月随访。多数病人在STN-DBS作用下因症状明显改善,于开机后的1-6个月间使用抗PD药物逐渐减量。最终的选择剂量可维持2年以上。开机后5例不再服用相关药物。25例药物较术前平均减少60%。7例药物用量与术前相同,3例行单侧STN—DBS者术后药物用量增加。药物相关并发症因术后药物用量的减少而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STN—DBS能够减少术后抗PD药物的用量。改善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患者抗帕金森病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临床帕金森病(PD)患者应用抗PD药物的情况,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临床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4月~2005年3月1年间190例PD患者应用抗PD药物情况(种类、剂量、费用)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本组PD患者人均用药2.88种,平均左旋多巴量323.0mg/d,平均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s,LDE)318.6mg/d;H&Y分级越高的患者LDE越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人均药物费用为2597形年;药物费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每日LDE和药物种类数。结论目前PD患者的抗PD药物治疗以左旋多巴及其复合剂为主,LDE的用量可以作为衡量病情轻重及预测药物费用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