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中渚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在中渚穴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针刺外关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背侧丘脑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4.
5.
针灸的神奇疗效已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对于针刺机制的研究亦日趋深入。而在西方科学和医学社会,针刺以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的一种重要形式出现,其运用和功效还未被普遍接受。神经影像工具的发展,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使非创伤性地研究针刺对人脑活动的效应成为可能。PET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经针刺治疗后大脑呈现不对称性,针刺足三里可导致与胃相关的自主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自1990年Ogawa等首先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对比技术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以来,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及学者利用此手段对中医学针刺理论进行研究。它为针刺治疗的作用机理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激活不同脑功能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了解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脑激活区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组块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分为3个组块),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或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Hz)。评价针刺的感觉,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并观察安全指标。结果:针刺捻转时,操作者指下均有得气感,所有受试者也均有"酸、麻、重、胀"的得气感。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BA43,左侧额下回BA47,其次为右侧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4、左侧颞叶的颞上回BA22、右侧脑岛BA40;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5、BA46,其次为左侧颞中回BA37、颞下回BA37、额上回BA10。结论: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激活脑区是不同的,可能与本经相关的经脉、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电针曲池、合谷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健康右利平志愿者,年龄18~22岁,男性,均为在校大学生.受试者均无任何神经、精神损伤史,受试前无任何不适感,在实验之前受试者已告知实验内容,且经过练习测定感受阈值. 1.2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Block design设计,静息像(rest)与刺激像(stimulatio)电脉冲刺激的模式,36s休息、36s刺激交替进行,休息3次、刺激3次,间隔4min后重复以上刺激模式,共3次.实验所采用的针刺针为无菌处理的钢针,直径0.25mm,长25mm,垂直进针刺入曲池穴、合谷穴,捻转手法,使受试者"得气"且无痛感.采用G6805-A型电针仪,断续波输出,频率为5HZ、输出电流20mA. 相似文献
14.
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地激活对侧脑区,其激活点和强度都相对集中;皮部浅刺,左右两侧脑区均有激活,激活点较为分散,激活强度也相对较弱。结论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没有显著差异,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脑区的激活更加集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查阅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展望。方法:运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针刺and外关and fMRI”或“针刺and外关and功能磁共振成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激活脑区不同,以及外关穴与外关穴组穴针刺脑激活区具有差异性。结论:针刺外关穴特异性激活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额下回、小脑,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视觉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脑梗死患者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已广泛应用针灸治疗脑梗死,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但作用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2007—06—2007—12,我们通过针刺脑梗死患者足三里穴7例,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针刺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639-2643
目的:通过剖析近年来研究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枢效应机制的发表文献,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方法结果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以"功能性消化不良"AND"针刺"AND("fMRI"OR"PET-CT")为检索词,检索2008年1月—2018年9月Pub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等数据库,最终纳入9篇文献。结果:脑岛、ACC、MCC、丘脑、小脑等是与FD病情密切相关的核心脑区,但针刺干预措施是否有特异性仍需要我们探究。而且由于研究皆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且小样本研究居多,所以目前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针刺治病的中枢响应特征。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尝试大样本动物研究,且尽量规避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偏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