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及腔隙性
梗死(lacunar infarcts,LI)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病房根据病史及头颅影像学检
查确诊患有脑血管病或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217例。采用GE公司
1.5T磁共振成像行头颅常规序列及T2
*血管加权成像(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序列扫
描。记录深部及皮层部位CMBs病灶数,按照Fazekas评分和Scheltens改良量表将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 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
分别评分,根据病灶数量评估LI的严重程度分析CMBs与PVH、DWMH及LI的关系。
结果 随着PVH和DWMH评分的升高,CMBs的检出率分别由41.8%(PVH=1)及40.8%(DWMH=1)升高
至68.8%(PVH=3)及76.9%(DWMH=3);随着LI数量的增加,CMBs的检出率由46.3%升高至75%。深
部CMBs与PVH及DWMH的严重程度有较强相关性(rs =0.345,P<0.001;rs =0.346,P<0.001),与LI 亦显
著相关(r s =0.281,P<0.001);而皮层CMBs与PVH及DWMH严重程度仅呈弱相关(r s =0.219,P =0.001;
rs =0.189,P =0.005),与LI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深部CMBs与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病变、LI相关。 相似文献
2.
脑内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能显示脑内一些无症状的微小或轻微病变。既往只能依靠病理才能诊断的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等微小血管病变,临床上利用MRI T2加权相的脑白质高信号改变已能作出诊断。但多数研究集中在脑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缺血性损害,对通过严重破坏的小血管壁发生的脑内微出血(intracerebra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患者头部观察各脑区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情况,并对脑微出血情况进行分级,对脑白质病情情况进行评分; 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危险因素与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的关系; 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脑微出血分级与脑白质病变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有脑微出血患者中皮质及皮质下出现脑微出血占比61.46%明显高于基底及丘脑23.96%及幕下区41.10%(P<0.05); 有脑白质病变患者中额区脑白质病变占比69.44%明显高于颞区14.81%、顶枕区6.48%、基底节3.70%(P<0.05); 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高半胱氨酸血症及合并心房颤动是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是发生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脑微出血各级与脑白质病变各评分均呈正相关(r=0.327,0.311,0.401,0.362,P<0.05)。结论 年龄>60岁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及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与脑白质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CMBs与脑卒中病灶面积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1-2015-12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26例,据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111例)和无CMBs组(115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对其CMBs、脑白质病变(WML)、陈旧腔隙性脑梗死(LI)、AIS病灶面积和部位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回归、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3,95%CI:1.025~1.104,P0.01)、高血压史(OR=3.488,95%CI:1.113~10.927,P0.05)、WML(OR=1.282,95%CI:1.155~1.423,P0.01)及陈旧LI(OR=5.815,95%CI:1.539~21.973,P0.01)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WML分级(r=0.354,P0.01)、陈旧LI分级(r=0.394,P0.01)均呈正相关;不同脑卒中病灶面积患者间CMBs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5),其中新发LI患者更易检出CMBs(χ~2=6.084,P=0.0090.017),且CMBs越严重,这种差异越明显(z=-2.832,P=0.0050.017)。结论年龄、高血压史、WML及陈旧LI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MBs严重程度随WML、陈旧LI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AIS患者CMBs检出率与梗死灶面积有关,在新发LI中更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临床、影像学及血清生物学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部位微出血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15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检测脑微出血,计数并记录其部位。颅脑MRI的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分进行评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并研究危险因素与不同部位脑微出血数量的关系。结果 59例(38.6%)患者存在CMBs。皮层-皮层下CMBs出现率为34.0%,深部CMBs为24.8%,幕下CMBs为2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及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病变是伴有CMBs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仅与深部CMBs的数量仍然显著相关(r=0.174,P=0.032)。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病变与皮层-皮层下CMBs及深部CMBs数量存在显著相关(r=0.285,P0.001,r=0.258,P=0.001)。结论男性、高血压病及中重度深部白质病变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主要与与脑深部微出血的数量相关,而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病变与脑皮层-皮层下及深部微出血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6.
脑微出血与脑卒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发生、发展的联系。方法卒中患者83例,分为脑缺血组(43例)和脑出血组(40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设立对照组(32例)。采用T2加权梯度回波MRI观察各病例脑微出血、卒中病灶、腔隙性梗塞以及白质疏松情况,同时记录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以及阿司匹林使用史。结果微出血在缺血组和出血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4.9%、75.0%,对照组9.4%。各组微出血均最常见于基底节区。微出血与高血压、卒中病史相关(P〈0.01),与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使用阿司匹林无关(P〉0.05)。微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梗塞、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相关(P〈0.01)..微出血在卒中病灶区域同侧或对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组微出血在卒中病灶区域的分布率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微出血与脑卒中.特别是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关系,对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脑微出血作为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脑小血管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脑微出血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溶栓或抗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脑微出血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将有利于脑微出血患者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及脑微出血分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在该院进行磁共振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SWAN)检查的患者132例,最终纳入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患者118例,分为脑微出血组(8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36例),脑微出血组再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32例)及重度组(23例)。将各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微出血组与非脑微出血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脑白质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和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轻、中、重度组在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及脑白质病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和脑白质病变是发生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脑白质病变与脑微出血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生脑微出血程度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及脑白质病变是脑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或脑白质病变患者更易发生严重脑微出血,且脑白质病变越严重发生脑微出血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头颅MRI的SWI序列检测症状性小动脉硬化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灶,分析不同部位CMBs的临床特征差异及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18年10月就诊于新疆昌吉州中医院神经内科的小动脉硬化的CSVD患者。根据有无微出血分为CMBs组与无CMBs组。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判断CMBs数量分级与独立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根据CMBs的位置分为脑叶区亚组、深部区亚组、幕下区亚组。比较脑叶区CMBs与非脑叶区CMBs、深部CMBs与非深部CMBs、幕下区CMBs与非幕下区CMBs亚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 共纳入144例CSVD患者,CMBs组42例(29.2%),无CMBs组102例(70.8%),其中脑叶区18例,深部白质区23例,幕下区9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载脂蛋白b水平(OR 0.308,95%CI 0.099~0.957,P=0.042)及高空腹血糖值(OR 1.128,9... 相似文献
12.
涂雪松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4):359-362
脑微出血(CMBs)是一种脑小血管病,但又与某些脑部疾病具有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某些脑部疾病的发生。加强对CMBs的研究,不但对脑小血管病的防治,而且对CMBs相关性脑部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CMBs与某些脑部疾病的相关性,目前并未完全明晰。根据已有的资料,CMBs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CMBs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相关性,目前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进步,利用磁共振GRE序列识别脑微出血是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它与脑微小血管病理相关。脑微出血可以出现于脑缺血病人、自发性脑出血病人、脑淀粉样变血管病人群以及健康老年人。本文就脑微出血的流行病学、临床意义、诊断价值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和对预后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做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现象多见,且很多患者合并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本综述对二者临床上的相关性进行总结。脑白质高信号的严重程度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复发的风险呈正相关,增加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总微出血数量与血肿扩大显著相关,可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或腔隙性梗死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多个影像学特征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其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评分越高,临床不良功能预后及脑出血复发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进行脑核磁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在入院24 h内测量患者动态血压,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s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结果 186例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人群中,24 h平均收缩压是脑微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造成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自发性皮质.皮质下脑内出血的重要原因。由于很多病例无症状,对共诊断及预防受到很大限制。研究显示,脑微出血(CMB)和CAA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仅对CAA与CMB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的特点,探讨临床诊断的要点。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07—2018-07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0例CAA-RI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随访情况。分析头颅MRI上白质病变和CAA相关出血病变的特点及分布情况。结果本组CAA-RI患者临床症状上以认知障碍最为常见,头痛发生率较国外高,临床表现多样化,无诊断特异性。头颅MRI显示,脑白质病变特征均符合血管源性水肿,以FLAIR序列显示最佳,皮质下白质(U型纤维)均受累。CAA相关出血影像,以脑微出血发生率最高(100%),SWI序列对诊断非常重要。结论CAA-RI临床表现多样化,无诊断特异性。头颅MRI特征性白质病变合并CAA相关出血影像特征为诊断核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80例发病6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图像上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两组:CMBs阳性组和CMBs阴性组;同时根据CMBs病灶的发生部位和数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和分级。参照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Ⅱ,ECASSⅡ),对梗死溶栓后HT分类进行改良分组,分为HT阴性、HT-1型和HT-2型。应用χ~2检验对CMBs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HT分型情况、CMBs阳性患者中不同发生部位的HT分型情况、CMBs不同数目分级的HT分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CMBs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占31.3%,CMBs阳性组、CMBs阴性组之间年龄差异有显著性(P0.05);CMBs发生率、发生部位、数目差异在HT阴性组、HT-1型、HT-2型之间均无显著性(P0.05),但CMBs阳性患者发生HT-2型比率高于CMBs阴性患者。结论 CMBs阳性、CMBs部位及数目与梗死后HT无明确相关性,CMBs不应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绝对溶栓禁忌,但可增加溶栓后HT的危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