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徐立  王卫 《针刺研究》1998,23(4):319-321
指雨寸定位法是临床常用的腧穴位定方法之一。现今书中所描述的三种指雨定位法应用部位有相近之处,但又有明显不同。笔者认为,三种指雨的长度标准一致,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雨的长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指寸定位法在临床取穴定位应用时,易出现偏差.经分析,找出了指寸定位法使用至今的主要原因是习惯以简便的指寸“替代”频繁的折量寸造成的.由于准确的定位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对取穴定位方法的研究又较为薄弱,为此,笔者通过整合骨度折量定位法,提出了“测量骨度定位法”,使用自制的“骨度分寸定位尺”,将传统的骨度折量定位法整合为科学的“测量骨度定位法”,并可替代指寸定位法.  相似文献   

3.
“寸”是腧穴定位的前提,针具、针刺深度等也涉及到“寸”,但“寸”的具体长度相对模糊。若将“寸”分为定位寸、针具寸、刺法寸3类,则对临床、教学和科研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骨度分寸定位法为金标准,比较指寸定位法量取腧穴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形体健全的学生或患者63人,以厘米(cm)为单位测量3种手指同身寸的长度与6种骨度分寸的长度;再用每一种指寸的长度(单位:cm)分别测量每一骨度分寸的长度,所得出的寸数再与该骨度规定的寸数比较,即得出差异寸数.[结果]1)绝大多数人手指同身寸与骨度规定的分寸有差异.2)3种指寸测量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所得寸数均多于规定的5寸(同身寸,下同).3)测量胸剑联合至脐、两乳头间距、肩胛骨内缘至后中线、肘横纹至腕横纹、腘横纹至外踝尖时,所得寸数与规定寸数比较,有多有少,双向波动.[结论]1)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2)尽管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但绝大多数的差异均数较小,离散度也较小,所以在取靠近骨度两端的腧穴(如靠近肘、腕、膝、踝部位的腧穴:内关、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时,仍可使用.3)若用指寸法量取骨度中部腧穴(如上下巨虚、条口、丰隆),须从骨度一端量起,量至中部则误差会积累到明显的程度,所以,此时指寸法要在骨度分寸的矫正下使用.4)取穴应以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简便取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骨度分寸”的起源入手,从临床运用的角度出发,分别辨析了腧穴定位的“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针身长度的“毫针寸”以及针刺深度的“刺法寸”4种“寸”之不同,要求针灸实践中应知其意、明其理,灵活掌握、准确应用,从而提高针灸治病的疗效,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静  徐平  张潮  虎力 《中医药学刊》2010,(7):1543-1545
从解剖学知识、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部分腧穴定位等角度分析了腧穴的最新标准化定位与常用腧穴学类教材/专著/标准的不同点,认为更多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引入可以使腧穴定位更为严谨,骨度分寸和部分腧穴定位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探讨,而手指同身寸法的弱化可被视作弃用该法的铺垫。  相似文献   

7.
张仕年  邵铭熙 《江苏中医》1995,16(12):28-29
  相似文献   

8.
浅谈四指推法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张仕年指导:邵铭熙[关键词]四指推法江苏省著名老中医施和生先生,擅长推拿、正骨术,青年时代即名躁姑苏,每日门诊极盛。50年代调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至今行医60余春秋,所创四指推法变化多端,刚柔相济,运用灵活,适...  相似文献   

9.
长度单位“寸”在针灸学应用中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利民 《中国针灸》1992,12(3):47-49
  相似文献   

10.
腧穴的准确定位,依赖于腧穴的定位方法。目前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然而,由于定位方法中“寸”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具有精确性,且此一寸不等于彼一寸,只能局部应用,不可以相互移易,这就为腧穴的准确量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使对腧穴位置的描述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各种腧穴的定位方法必须尽量满足于各个腧穴的量取;而腧穴的位置所在,也应该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以便尽可能地运用腧穴的定位方法来量取穴位。笔者在课堂教学或临床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1指纹的起源及意义 小儿指纹望诊始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诀>,发扬并完善于宋元时期.它的出现弥补了"四诊"在儿科诊断方面的不足.中医学认为"小儿多未能言,言而未足取信,脏腑柔弱、易虚易实"等,自古儿科被认为是难上之难,其最突出的就是诊断难.小儿指纹望诊法的应用正是对"四诊"不足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该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后世医家将之灵活化裁,广泛用于外感以及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因疗效确切而备受推崇。本文将从理论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对于咸寒药物的功效可以总结为清热解毒、凉血滋阴、软坚化痰散结、平肝息风等,现对于其性味、归经的认识,医家大多受《内经》咸先入肾理论影响,但经数据统计发现咸寒药物入肝经较肾经更多。本文重在探讨咸寒类药物的归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咸寒类药物临床多用于治疗热入营血、痰阻气滞以及肝风内动等证候,如流行性出血热、川崎病、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以及失眠、高血压、癫痫等疾病具有上述证候者。对于咸寒药物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依据网络药理学等方法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探讨—附肌纤维织炎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丽军 《中国针灸》1994,14(1):11-12
文章对本疗法作用时间、瘀血程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治疗肌纤维织炎有效率为97.1%,在负压一定的情况下,其疗效10分钟与5分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15分钟之间无差异(P>0.05)。说明瘀血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疗效不随瘀血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甘味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它“能补,能和,能缓”,尤其和其它性味的药物配伍后,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正如缪仲淳所言“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在跟随导师临床过程中,体会到甘味药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用也非常广泛。现就甘味药的补、和、缓等方面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来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江润  毛珍 《光明中医》2016,(21):3218-3220
电针疗法对治疗功能性便秘目前临床运用较广,并显示了较佳的临床疗效。综合近几年电针治疗功能便秘的临床研究和机理的探讨,对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和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指出了当前临床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方向和细节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以便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7.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白芥的种子 ,味辛性温 ,具有温肺祛痰、理气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在临床治疗上不同剂量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1 小剂量 (3g以下 )1 .1 治疗咳喘 :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 ,等份粉碎成细末备用。本法于夏暑三伏期间施治 ,先将上述药粉敷于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大椎 ,每个穴位敷药量 0 .3~ 0 .5g,再用麝香壮骨膏盖贴以固定 ,3~ 4小时后除去 ,间隔 7~ 1 0天后再敷贴 1次 ,4次为 1个疗程 ,通常要求连续治疗 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治疗 1 0 7例喘咳病人 ,显效 51例 ,有效 49例 ,无效 7例 ,总有效率为 93.5% [1]…  相似文献   

18.
李靖  孙筱  Mary X Wu 《针刺研究》2012,37(6):502-505
目的:研究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对手指精细触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深入认识操作者的得气感知过程,挖掘影响得气感判断能力的关键因素。方法:运用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精细触觉测试指标,测试15名针灸执业医师双手拇指、食指及中指的皮肤精细触觉,并与15名普通人进行对照,分析针灸医师与普通人的精细触觉差异。结果:针灸医师押手的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与普通人非利手相近,而针灸医师刺手的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与普通人利手相比均有降低趋势,尤其以食指更为明显。结论:手指皮肤精细触觉是影响得气感知能力的关键因素,长期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可以适应性提高操作者持针手指皮肤精细触觉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9.
游俊梅  廖成荣  路金华 《河南中医》2016,(10):1694-1696
猪苓汤证病位应在下焦,猪苓汤是通利小便之剂,制方根据因势利导原则创立。辨猪苓汤证主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辨脉浮、发热。猪苓汤证病机为阴虚水热互结,阴虚必是发热的一个因素,阴虚致阴不敛阳,阳气浮越于外,则见脉浮。如果是阳明病误治发展成为此证,笔者认为其发热、脉浮也可能兼是阳明余热所致。2辨口渴。水热互结,津不上承才是猪苓汤证口渴的关键所在。其渴多表现为:渴不欲饮或欲饮而饮水不多。3辨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猪苓汤证的必见症状,可以作为猪苓汤证的辨证眼目。4辨下利。下利是《伤寒论》第319条首先出现的症状,又是猪苓汤证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水热互结于下焦,则下利;"下利六七日"又可使阴津亏损更甚,进一步加剧肾阴亏虚而形成恶性循环。但"下利"并不能作为猪苓汤证的必有证,若出现表示病情严重。目前,猪苓汤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临证中,无论何种肾脏疾病,只要抓住水热互结兼有阴伤的病机关键,皆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浅谈至阴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海 《针刺研究》1998,23(4):293-294
本文运用典型病例介绍了作者以至阴为主穴,治疗头痛、眩晕、痛经的经验,并讨论了取穴原理及临床配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