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处理剂投加量对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影响,探讨最佳投加剂量.方法: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不同投加量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藻毒素.结果: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3%,最高为29.7%;氧化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13.0%,最高为92.0%,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7.0%、78.3%,91.7%的水样经处理后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5749规定;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0%,最高为40.0%,随着投加量增加,藻毒素去除率提高.水处理剂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液体)3.0 mg/L,聚合氯化铝(固体)1.0 mg/L,聚合硫酸铁10.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高锰酸钾1.0 mg/L,二氧化氯6.0 mg/L,臭氧5.6 mg/L,粉末活性炭4.0 mg/L.结论:单纯增加混凝(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能提高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增加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投加量,可提高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水中内毒素的浓度水平,比较了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地表水、饮用水、城市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与深度处理出水(再生水)中,内毒素浓度分布的中位值依次是145、20.5、1 440、422 EU/mL,二级出水与深度处理出水中的内毒素浓度相对较高。在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沉淀过滤可去除内毒素,而生物活性炭工艺会导致内毒素浓度增加。氯消毒与紫外消毒对内毒素的去除率不稳定,最高仅20%左右,臭氧消毒对内毒素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可达74%。  相似文献   

3.
高藻水预氧化除藻效能与水质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卫华  季民  杨洁  孙丽娜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1323-1325
目的研究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对藻类、细菌、色度、浊度及氨氮、UV254(在254nm波长下水样的吸光度)等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检测氧化出水的安全性。方法对高藻期引滦水进行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预氧化出水对比研究。结果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具有较好的杀藻、灭菌效果;当进水叶绿素-a 22.4~50.4μg/L时,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除藻效果受原水藻浓度的影响较小,但受pH影响显著,随pH降低,藻类去除率增加。与除藻效果不同,pH对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灭菌能力基本无影响。与臭氧相比稳定性二氧化氯除浊、脱色效果不理想。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均不能去除水中氨氮,且臭氧出水氨氮升高。臭氧对UV254表征的具有共轭结构或含有芳环结构的不饱和有机物去除效果好。2种氧化剂均可有效控制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生成,提高饮用水安全性。结论臭氧、稳定性二氧化氯均可安全、有效地预处理高藻水,臭氧较稳定性二氧化氯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4.
水源水微囊藻毒素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饮用水源藻毒素污染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YST)是由蓝藻的部分藻属产生的环肽化合物,性质稳定,已被证明具有明显的肝毒性,是肝肿瘤促进剂之一。常规水处理工艺对MCYST的作用效果不理想,多项研究表明臭氧、光化学氧化、氯系氧化物、活性炭以及生物控制等方法能较好地去除毒素。  相似文献   

5.
水处理工艺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的功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是公共卫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有毒藻类繁殖而引起的水体藻毒素污染越来越严重,藻毒素对水体的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将饮用水中藻毒素的水平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以下是饮用水的供应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规水处理工艺较难将其有效去除。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臭氧化、氯化、膜滤和生物降解等方法均能较好地去除毒素,但在实际应用中各自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供水系统微囊藻毒素LR含量调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吴和岩  郑力行  苏瑾  施玮 《卫生研究》2005,34(2):152-154
目的 调查上海市供水系统中微囊藻毒素LR(MC- LR)的污染状况及常规水处理工艺对MC- LR的去除效果。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检测有代表性的水源、水厂及出厂水样中MC LR的含量。结果 源水中MC- LR浓度随采样点及采样季节变化 ,在夏末秋初易形成污染高峰 ,最高达 2 . 38μg L。混凝沉淀、加氯消毒对去除毒素有一定的效果 ,而过滤则效果不明显 ,在出厂水中也能检测到MC- LR ,最高达1. 2 7μg L。结论 夏秋季节上海市供水系统源水受到以MC- LR为代表的蓝藻毒素的污染 ,郊区源水污染较重 ,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藻细胞的去除效果,为该工程的推广应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水样采集后,低温保存运回实验室。细胞计数板法测定藻细胞密度,ELISA法测定微囊藻毒素。结果傍河取水工程对藻细胞和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均在90.0%以上。结论傍河取水工程对藻细胞和微囊藻毒素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活性炭深度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活性炭和臭氧活性炭工艺对水中微量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提高饮用水安全性。方法对高藻期经预氯化处理的原水,在常规净水工艺后,采用活性炭及臭氧活性炭两种深度净水工艺进行中试处理。结果活性炭对高锰酸钾耗氧量(CODMn)、氨氮(NH4^ -N)、UV254(在254nm波长下水样的吸光度)三氯甲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6%,50.1%,94%。94.7%;臭氧活性炭对其去除率分别为57%,47.6%,80%,94,3%;色-质联机分析表明.活性炭及臭氧活性炭可以控制和消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保证供水水质的安全性。结论在源水预氯化条件下,单独活性炭比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去除效果更好。O3对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某市三家自来水厂不同水处理工艺各处理单元水中有机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变化规律,以此探讨相对科学的水处理工艺。方法于2008年5—6月,采集某市3家自来水厂(A、B、C)各水处理单元出水水样。通过鼠伤寒沙门菌致突变(Ames)试验(设0、0.25、0.50、1.00L/皿4个浓度)检测水样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采用比活性的参数方法比较不同来源水样的致突变性强弱。结果除A自来水厂活性炭过滤水无致突变性外,其他各水处理工艺各单元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均为阳性,致突变类型以直接型致移码突变为主。致移码突变性强弱比较如下,A自来水厂:水源水后加氯消毒水混凝沉淀过滤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活性炭过滤水;B自来水厂:后加氯消毒水混凝沉淀过滤水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C自来水厂:出厂水预氯消毒水管网末梢水混凝沉淀过滤水后加氯消毒水水源水。结论在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中,预臭氧—臭氧—活性炭二次过滤深度处理工艺可有效降低出厂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0.
消除水中蓝绿藻肝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蓝绿藻水华日趋普遍,而由其产生的微囊藻肝毒素已证实具有很强的肝毒性,与人类健康损害密切相关,因此饮用水中毒素的去除受普遍关注。学者们对应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去除MC的效果进行了广泛评价,结果显示:活性炭、膜处理藻细胞内外的毒素效果均较好;臭氧、氯化、紫外线等去除细胞外毒素效果较好,但应用剂量不足时,有可能起细菌裂,毒素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