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胆结石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胆结石研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30年以前多集中在胆石的形态学及化学成份上,直到近30年才有了极其显著的进步。1968年,Small三角的胆汁胆固醇过饱和学说阐述了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理化基础,1966年Maki提出结合胆红素酶水解的观点,成为胆红素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他们是近代胆石研究的里程碑,也是第一个研究高潮。此后的胆石研究进入高潮。胆石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人的研究证实了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三个缺陷,肝脏分泌过饱和胆汁的缺陷、胆汁成核的  相似文献   

2.
胆石的成因较复杂。自六十年代初期,以Rains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已对胆石的形态结构及其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1968年Admirand和Small用理化实验的方法阐明了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特性以及胆固醇在胆汁中发生溶解和沉淀的条件。近年来,有关成石胆汁的研究又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研究重点已由胆石分析转移到成石胆汁的分析及其产生的机制方面,对胆色素结石和混合结石的形成也给予较多的重视。胆同醇胆石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BI型清除剂受体(scavengerreceptorBtypeI,SRBI)及其转录调节因子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receptorhomologue1,LRH-1)的表达,以探讨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机制。方法:对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和10例无胆石症对照者测定血清脂质、胆汁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SRBI和LRH-1mRNA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胆石平均胆固醇含量(86.68±5.26)%,均为胆固醇结石。胆石组病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对照组[(0.86±0.62)mmol/L比(1.42±0.56)mmol/L,P<0.01]。胆石组胆汁胆固醇在总脂中的摩尔百分比和胆固醇饱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7.80±2.06)mol%比(5.26±2.80)mol%,P<0.05]。胆石组SRBI基因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2.48±0.44比1.00±0.23,P<0.05),胆石组LRH-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2.05±0.29比1.00±0.28,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为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肝脏LRH-1、SRBI表达增高,参与了胆固醇过饱和胆汁形成,并促进了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胆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习历年来胆固醇胆石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其对传统学说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目前研究方向是胆固醇胆石相关基因与成石的关系。这一学说的进展对在易发人群中预测和预防胆固醇胆石的形成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患者的胆石和胆囊胆汁中的 P-选择素 (P- Selectin)及胆石切片磷脂染色来阐明磷脂在成石胆汁凝血激活过程及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胆石患者胆囊胆汁 2 5份及非胆石患者胆囊胆汁1 5份 ,测定 P- Selectin水平 ;提取胆汁中的磷脂作为凝血活性表面行 APTT试验 ;收集胆石 1 5枚 ,制作成石蜡切片 ,行过甲酸Schiff's染色。复制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 ,通过注入磷脂酶 A2 (PAL2 )来观察胆石的形成率及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抗原水平。结果 胆石患者胆囊胆汁和胆石中 P- Selectin含量均均较低 ,与非胆石组相比无差异 (P>0 .0 5 )。两组胆汁中的磷脂都能促发凝血 ,而 APTT无明显差异。胆石切片过甲酸 Schiff's染色有阳性网状结构分布。经 PL A2 处理后 ,仓鼠胆囊成石率明显下降 (P<0 .0 5 ) ,F1 +2抗原水平也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胆汁及胆石中并无活化的血小板存在或血小板并未被激活而参与成石胆汁的凝血激活过程 ,成石胆汁的凝血过程激活所需的磷脂表面可能来源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泡”。磷脂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有关胆石成因冉勺研究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六十年代初,以Rains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胆石的形态结构及其组合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1968年Admirand和Small用理化实验的方法阐明了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理化性质,此后有关的研究重点已由胆石本身的分析转向致石胆汁的构成及其产生的机制方面,从而把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胆石的生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多数学者赞同多因素学说的观点,其中涉及到与胆固醇、胆色素、糖蛋白和多种金属元素等成分之间的关联。阐述前三者作用的报道较多,但有关研究金属元素与胆石生成的关系则不多见,然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五年前临床报告鹅脱氧胆酸治疗胆固醇胆石成功,是关于类脂质的代谢和物理化学的基础研究进展的成果,为药物溶石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内已有关于“鹅脱氧胆酸治疗胆固醇胆石”的专论,并在各地开始临床研究。本文简述另一种溶石药——熊脱氧胆酸  相似文献   

8.
对二十一世纪胆石病研究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的胆石病研究与其他医学领域一样,成就与挑战并存。今年是21世纪的开端,在新旧世纪的交替之际,回顾昨天,评估今日,以思考明天的发展方向。 胆石病研究的过去 20世纪的胆石病研究经历了若干阶段[1,2]。前半个世纪主要集中于胆石的形态学检查和化学成分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的胆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两大类。进而认识到胆石的化学成分不仅与胆石产生的部位有关,而且有不同的成石机制。胆囊结石大多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部分是黑色素结石。胆固醇类结石呈放射状或放射年轮状排列,镜下可见大量胆固醇结晶。胆管…  相似文献   

9.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率有不断增加趋势。在胆石病发病机制中,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胆石病患者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包括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增加向胆汁中分泌以及经小肠摄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对肝肠循环脂质代谢异常进行有效干预,通过降低肝脏胆固醇负荷及其分泌,抑制小肠胆固醇摄取等多个环节,维持胆汁胆固醇的平衡,有望成为预防胆石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肝脏的肝脏受体类似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 1,LRH-1)及其调控的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BC)转运体家族成员abcg5/8的表达,探讨胆固醇结石病发病的机制.方法 27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男6例,女21例;年龄平均52岁.10例无胆石症的胆囊息肉病人为对照,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岁.测定胆汁脂类成分和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脏LRH-1及abcg5/8 mRNA的表达量.结果 胆石组LRH-1表达高于对照组(14.18±1.80vs7.22±2.22,P<0.05),胆石组肝脏abcg基因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高(abcg5:49.34±3.68 vs 33.48±2.77,P<0.05)abcg8:38.93±5.70 vs 18.70±3.42,P<0.05).胆石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1.17±0.02).结论 该研究结果提示人类肝脏LRH-1及其调控的abcg5/8的表达增高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结石中胆固醇含量超过50%,属于胆固醇结石。自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对胆石发生机制的探索形成了3个共识,成为胆石病的经典学说: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与胆石形成的基础;②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平衡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胆固醇类结石患者和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 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患者对照.结果 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 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患者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简单、可靠、高效的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为研究胆石成因及防治提供重要手段。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模型组喂饲致石饲料(基础饲料加10%猪油、1%胆固醇及0.5%胆酸)。两组小鼠分别于喂养4周和8周后,计算小鼠存活率,同时各取一半数量小鼠在乙醚吸入麻醉下手术取胆囊及血液标本,分别检测成石率、血脂浓度及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结果对照组小鼠8周存活率100%,模型组小鼠死亡1只,存活率95%。对照组8周成石率为零,模型组4周成石率80%,8周成石率100%。血脂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4周和8周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甘油三酯浓度轻度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1)。4周和8周时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测定,对照组分别为0.48±0.29和0.58±0.21,模型组分别为1.36±0.36和1.52±0.37,模型组胆固醇浓度处于过饱和状态。结论本模型方法简单、成石率高、动物死亡率低,可作为研究胆石成因及防治的备选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胆石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10年有关类脂质及胆汁酸的代谢和物理化学的基础研究成果使胆囊内胆固醇结石有了用药物治疗和预防的可能。鹅脱氧胆酸经实验和临床证明有溶胆石的疗效。人胆石按其成份可分为胆色素石、胆固醇石和无机盐石等几种。混合胆色素石主要是胆红质钙石,多见于东南亚、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多引起胆管炎,用中药排石汤疗效高,但易复发。胆固醇石在我国西北地区多见,欧美统计占全部胆石的80%,常引起急或慢性胆囊炎,用中药排石汤疗效不著而胆囊切除效果较好。纯胆固醇石X射线可透过(阴性结石),胆红质  相似文献   

15.
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基因在胆固醇结石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ABCG5和ABCG8基因在胆囊黏膜中的表达与胆固醇结石病的关系。方法采集28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患者和10例无胆石对照的胆囊黏膜和胆汁、胆石。测定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Real-time PCR测定胆囊黏膜中ABCG5和ABCG8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中胆固醇摩尔百分比和饱和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ABCG5和ABCG8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胆石组中ABCG5和ABCG8的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2.8倍(P<0.01)和1.9倍(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患者的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基因表达增高,限制了胆囊上皮对胆固醇的吸收,使胆汁过饱和状态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6.
黄燕  陈盼盼  冯贤松  陈庆 《腹部外科》2010,23(4):234-235
目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胆石类型患病率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70年1月至1979年12月年间200例胆石症手术病人和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年间200例胆石症手术病人胆石类型、患病率的变化。结果 20世纪70年代胆石类型以胆色素结石为主(49.6%),胆道寄生虫病、胆囊与胆道感染、肝硬化、低蛋白低脂饮食是其危险因素(OR1);21世纪胆石类型以胆固醇结石为主(67.0%),血清胆固醇浓度偏高、高糖高脂饮食、体质量指数≥26kg/m2、患糖尿病是其危险因素(OR1)。结论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石类型从胆色素结石为主变为胆固醇结石为主,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金属元素的作用胆石中除了胆固醇、胆色素、糖蛋白等成分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金属元素,它们在胆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1958年 Edward 等用红外光谱法分析胆石,结果有50%胆固醇结石含钙,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早期,胆石病(主要指胆囊结石)很自然地被认为与胆囊有关,这是由于胆囊壁炎症为主要的发病原因,脱落的细胞成为胆汁胆固醇的来源.到了60~70年代,Small和Carey的研究建立了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物理化学基础的学说,肝脏分泌的过量胆固醇构成最主要的发病因素,由此认为胆石病是与肝脏代谢性缺陷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第三届国际胆石病会议于1999年10月-14日在以色列Tiberias举行。会议由The Tel Aviv University,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 The University of Rome,La Sapienza组织,由 Gilat T和 Fromm H主持。国际著名的胆石研究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关于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回顾了近年来在胆石病成因、流行病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胆囊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囊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长期以来 ,许多学者致力于胆固醇性结石发病机理的研究。胆固醇性结石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其发病机理的主要方面是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加导致的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升高。近年来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 ,基因研究有可能成为揭示胆石发病机理的一个突破点。本文就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1 致石基因遗传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 ,基因因素对胆囊结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胆石病的遗传模式可能是多基因参与。1.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