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脑胶质瘤是人体颅内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方法:现有的手术 放疗 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仍难以根治。结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结论:本文就DC疫苗在脑胶质瘤治疗研究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胶质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路遥 《吉林医学》2007,28(2):162-165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肿瘤基因研究不断的深入,免疫疗法已经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但其尚不能明显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胶质瘤的自然发生发展过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现阶段,免疫治疗方案众多,但真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仅为少数。本文综述了目前胶质瘤免疫治疗的进展情况。1胶质瘤患者的免疫耐受目前研究认为脑组织并非免疫特免器官,胶质瘤的肿瘤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且浸润的淋巴细胞以杀伤性T淋巴细胞为主,但浸润细胞数目较少,尤其是存在低CD8 /CD4…  相似文献   

3.
RNA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肿瘤RNA致敏树突状细胞(DC)治疗颅内荷瘤小鼠,观察DC疫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免疫反应的机理,为DC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用G422胶质母细胞瘤RNA冲击致敏DC制成DC疫苗,检测DC疫苗的CTL活性,瘤内和皮下两种途径注射荷瘤小鼠以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小鼠生存期,并与PBS、单纯DC组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血清IFN-γ、IL-2、IL-10、IL-4等细胞因子,并行病理检查。结果:DC疫苗的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途径注射DC疫苗,治疗组小鼠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血清IFN-γ显著升高(P<0.01),IL-10明显下降(P<0.05),病理提示肿瘤出现坏死。两种注射途径间以上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RNA冲击致敏DC注射荷瘤小鼠具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能显著延长动物生存期,并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其机理主要是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且免疫反应的程度与注射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4.
廖兴胜  谢小薰 《医学综述》2005,11(9):769-771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不仅具有抗原递呈能力,而且能启动机体的初次免疫应答。以往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缺乏DC,现在不仅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DC,而且通过实验表明DC具有良好的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治疗脑胶质瘤母细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传统的手术及术后放化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放化疗后,实验组完全缓解者17例,部分缓解11例,稳定病变4例,有效28例,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完全缓解者13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病变11例,有效21例,有效率为65.6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67,P=0.0389),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8.9%,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52.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231,P=0.014);实验组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4.38%,对照组3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90)。结论采用树突状细胞负载胶质瘤细胞肿瘤疫苗联合术后放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疗效较好,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Dendritoma即体外制备患者脑胶质瘤细胞与自身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融合的细胞,然后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Dendritoma的抗瘤效应,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以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Dendritoma细胞疫苗治疗脑胶质瘤在国内、外有很多医院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且已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对Dendrit-oma抗脑胶质瘤机制及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沈娟  符兆英  刘晓斌  陈美霓 《安徽医学》2017,38(12):1624-1626
脑胶质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比率可高达40%[1]. 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联合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但该病复发率极高,且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所引起的副反应多,而且对机体的免疫系统损害非常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 胶质细胞瘤生长极其迅速. 文献资料[3]表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仅1.5年左右,2年生存率仅为25%~30%,而5年的生存率低于5%,所以,探索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意义重大.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且现已进入临床研发阶段,目前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树突细胞作为具有人体最强捕获抗原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在免疫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神经胶质瘤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出DCs、CIK细胞和LAK细胞,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CTLs,MTT法检测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CTLs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F=6.42~8.26,q=8.02~10.18,P〈0.01);CIK细胞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q=8.43~9.24,P〈0.01)。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和CTLs(F=5.36~7.69,q=7.23~9.56,P〈0.01),LA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TLs(q=8.83~9.15,P〈0.01)。结论 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为临床应用DCs瘤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ancer stem like cells,CSLCs)总RNA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观察DC疫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免疫反应的机制,为DC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40只颅内荷瘤F344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作为实验组:(1)树突状细胞组(DC-9L):注射转染贴壁9L细胞RNA的DC组;(2)DC-9LTS组:注射转染9L肿瘤球RNA的DC组;(3)DC组:注射未经转染RNA;(4)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组:注射100 μL PBS。非荷瘤F344大鼠10只设为对照组,仅在右侧尾状核注射10 μL DMEM/F12培养基。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总RNA致敏DC,制备DC-9LTS,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对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模型进行免疫治疗,观察荷瘤大鼠生存期,同时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治疗组肿瘤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PBS组21 d,DC组为21 d,DC-9L组为31 d,DC 9LTS组为36 d。DC-9LTS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9L组与DC组、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C组与PB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89),DC-9LTS组的IFN γ浓度为(157.08±7.25) ng/L,高于其余各组(P<0.05),且大鼠肿瘤组织内部及瘤周组织均有大量CD8淋巴细胞浸润。DC-9L组中,在肿瘤组织内部及瘤周也可见CD8淋巴细胞浸润, DC-9LTS组CD8的平均光密度值(D)明显高于DC-9L组(P<0.001),DC-9LTS组及DC-9L组均未见CD4淋巴细胞的表达。在DC组和PBS组中,肿瘤组织中未见CD4或CD8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利用大鼠9L肿瘤干细胞样细胞总RNA体外致敏树突状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治疗9L/F344大鼠颅内胶质瘤,能明显延长荷瘤大鼠生存期,为靶向性杀伤脑肿瘤干细胞的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在肺癌的生物免疫治疗上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对DC疫苗抗肿瘤机制及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的研究证明,肿瘤本身的低免疫原性,肿瘤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以及肿瘤病人免疫力的低下,都是造成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现象发生的原因。而树突状细胞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以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为核心的肿瘤免疫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树突状细胞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瘤腔灌注抗CD3活化杀伤细胞(aCD3AK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方法:观察组16例肿瘤切除术后经预埋置于瘤腔的储液囊(OMMAYA)灌注aCD3A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同期与未用aCD3AK细胞治疗的对照组16例作对照,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LTT)及追踪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LTT在近、远期增高程度和抑制肿瘤复发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经瘤腔灌注aC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小鼠脾LC)的最佳效靶比并观察被有效激活的TIL和小鼠脾LC等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提取DC,联合应用GM-CSF、IL-4和小鼠H22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依据不同的激活效靶比用致敏DC体外激活TIL、小鼠脾LC,分别检测、比较被不同程度激活的TIL、小鼠脾LC以及未激活的小鼠脾LC、未激活的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当DC:靶细胞(E/T)为1:400和1:200时,所激活的TIL或小鼠脾LC的杀伤活性较弱;当E/T为1:100时,杀伤活性有较明显的提高,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E/T=1:50时,杀伤活性增加,与前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当E/T=1:25、1:12.5和1:6.25时,杀伤活性与E/T=1:50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②当E/T=1:50时,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LC(A组)杀伤率为(9.73±1.40)%,未经DC激活的TIL(B组)和DC激活的小鼠脾LC(C组)杀伤率分别为(50.91±2.36)%和(49.70±2.70)%,DC激活的TIL(D组)的杀伤率为(73.49±2.46)%.A组与其他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当E/T=1:50时,DC能很好的发挥抗原提呈作用,使小鼠脾LC和TIL得以充分激活;②充分激活的小鼠脾LC或TIL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较未激活的小鼠脾LC或未激活的TIL均具有明显的提高,尤以激活的TIL的杀伤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具有肿瘤特异性,只表达于肿瘤和胚胎组织,且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Survivin的生物学特性,并着重阐述survivin与胶质瘤的关系及其在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紫杉醇诱导9L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紫杉醇对恶性胶质瘤9L细胞株有否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在经MTT比色法测试到紫杉醇对9L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来检测其细胞毒作用是否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结果:紫杉醇对9L细胞具显著细胞毒作用;01μmol/L紫杉醇作用下9L细胞分裂主要被阻滞在G2/M期,并在第72h出现凋亡细胞峰,此时培养细胞HE染色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抽提其DNA做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凋亡特有的DNA“阶梯”。结论:紫杉醇具有抗胶质瘤作用,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通过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可为其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脑胶质瘤病人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浓度抗CD_3的单克隆抗体(OKT_8),固相结合于培养瓶,激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于含血清培养剂和无血清培养剂(X-ViVo10)。体外实验中以OKT_8激活后细胞表型表达变化,发现T细胞、回忆细胞(CD_(45)Ro~+)数量明显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和B细胞减少,IL-Ⅱr~+(CD_(25))细胞,激活细胞(Tal~+)表达增加,甚至发生于刺激后第一天。但随OKT_3浓度增加而有细胞存活率降低现象。实验结果表明X-ViVo10无血清培养剂与有血清培养剂有同样效果,且可避免致敏、污染等副作用,故可用于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前体的方法,研究细胞因子对DC体外增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经血细胞分离仪及Ficol、Percol等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含DC前体细胞组分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rGM-CSF)培养或用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联合培养;光镜及电镜观察及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分离的DC前体经1周左右时间培养,细胞数量可扩增20~30倍,纯度达90%以上,GM-CSF与IL-4联合培养所得到的DC数量约为用GM-CSF培养的1.5倍。DC具有典型的树枝状或裙褶状突起,并表达高水平的HLA-DR,其CD14、CD19、CD3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用GM-CSF和IL-4联合作用更能促进DC的体外扩增及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