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药并举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并配合针刺。3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斑块面积、血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IMT均下降,斑块面积均缩小,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收缩压、舒张压及TC、TG、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双侧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中医症状积分、收缩压、舒张压及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针药并举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小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降低血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片对合并有高血脂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将合并有高血脂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组42例在口服辛伐他汀片基础上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以及血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IMT变薄、斑块面积缩小及斑块数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颈动脉粥样斑块IMT变薄、斑块面积缩小及斑块数量减较对照组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TC、TG和LDL-C有明显下降,同时HDL-C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甘油三酯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血脂降低,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聊城市中医院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口服。观察患者血压、血脂控制情况,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血管皮内皮功能、血清蛋白酶分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SBP、DBP及血脂TG、TC、LDL-C等指标更低(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厚度、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5),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AngⅡ、TXB2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CatK、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74%(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联合西药更利于控制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散对颈动脉硬化患者斑块的影响及生化指标变化。方法将7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散,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8周,于服药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服药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LDL、ET均明显下降,NO及HDL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2组IMT、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散能有效降低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缩小斑块体积从而防治颈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患者斑块厚度及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治疗的240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药物治疗,两组用药周期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AAS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明显减低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患者血压及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缓解高血压动脉硬化情况,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6.
刘君  李洁芳 《中医药导报》2020,26(1):69-71,78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质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痰湿质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降压以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以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及痰湿体质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IMT、斑块面积均缩小,血压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IMT、斑块面积、TC、LDL-C、脂蛋白α及痰湿体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质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益气补肾活血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补肾活血中药对颈动脉硬化(AS)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补肾活血方(黄芪、首乌、地黄、桑椹、当归、丹参、地龙、生山楂等组成),并设血脂康组进行对照,疗程均为24周。结果:治疗组其颈动脉IMT减小(P<0.01),粥样斑块面积缩小(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下降(P<0.05),血脂康对照组无上述作用。结论:提示益气补肾活血法可能有消减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管通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脉管通胶囊;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和血清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对照组变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较对照组缩小,血清TC、TG、LDL-C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可显著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使粥样硬化斑块减小,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调节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观测,探讨冠心舒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治疗) 48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冠心舒通胶囊治疗) 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6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变化,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6个月后,TC、TG、LDL、hs-CRP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动脉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并永久性房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各部位内层-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肱动脉FMD、血脂等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及TC、LDL-C较治疗前降低,FMD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指标改善更明显.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并永久性房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微加味丹参饮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超微加味丹参饮)和对照组(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连续治疗6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的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两组血清血脂、hs-CRP、VEGF、MMP-9水平及颈动脉IMT及内膜斑块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超微加味丹参饮在降低血清TC、APOB及VEGF、MMP-9水平,升高HDLC及降低颈动脉IMT,减少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方面疗效更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hs-CRP的作用相当(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超微加味丹参饮通过调节血脂、降低hs-CRP抑制炎症,下调血清VEGF、MMP-9稳定斑块,降低IMT值,减少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发挥抗AS作用,对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好的疗效,且临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变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O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消斑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观察组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斑胶囊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表明消斑胶囊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7,(4):427-429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血脂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04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3例)和对照组(n=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hs-CRP、VEGF及MMP-9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hs-CRP、VEGF及MMP-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C、HDL-C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TC、LDLC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IMT、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斑块Crouse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麝香保心丸能够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hsCRP、VEGF及MMP-9水平,并调节血脂,降低IMT,缩小斑块面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拟"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斑块面积、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两组均可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斑块面积,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血脂:两组均可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降低甘油三脂水平,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消斑汤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痰湿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痰湿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痰湿型颈动脉硬化患者予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血脂、血液流变学和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TG、vLDL、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及临床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痰湿型颈动脉硬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C、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TC、TG、LDL-C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组IMT、斑块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具有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痛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并且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双侧颈动脉IMT明显降低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颈动脉内膜状态、稳定颈动脉斑块,这可能是其治疗ACS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芪麻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探求其干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复方芪麻胶囊口服,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Reto-PGF1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侧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明显降低,治疗后的血脂水平(TC,TG,LDL-C)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P0.05);炎症因子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过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面积显著缩小,IMT明显变薄,引起或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推测复方芪麻胶囊可能是通过降脂、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106例。随机分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54例(治疗组)和刺五加注射液治疗52例(对照组),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消退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后,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治疗前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在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稳定斑块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作为监测手段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通脉降脂汤治疗。比较两组斑块体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观察组斑块体积、颈动脉IMT小于对照组(P0.05),血清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DL-C、TG、TC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CAS斑块可改善血脂,降低颈动脉IMT,缩小斑块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