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庆 《光明中医》2008,23(6):766-766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50岁为高发年龄,临床以乳腺肿块和发作性疼痛为特点,增生可发于一侧乳房或双侧乳房,呈片块状、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硬度中等,可随触推而活动,大部分患者可有触痛。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疼痛,且多在月经来潮前和情绪波动时加重。近年来,笔者自拟通络散结汤治疗该病8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鸿彬老中医治疗乳癖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正炎 《国医论坛》1996,11(1):23-23
家父王鸿彬先生(1911年~1991年),系我市名老中医,幼承家学,业医50余载,临床治验颇丰,尤其对乳形治疗有独到之处。现简要整理如下,以飨同道.亚病因病机乳形,属现代医学乳腺增生范畴,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家父认为本病病位在乳房,肝脾(胃)肾三脏功能失调,皮湿、瘀湿互结乳络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乳头局肝,乳房后胃,并为脾胃二经所循行之处;冲脉隶属阳明,并与任脉起于胞中上连乳房,系于肝肾.若清志不舒,郁怒伤肝则疏泄失司,气行不畅;思虑伤牌,脾失健运则痰湿蕴结;劳倦内伤,肾阳受损,则温煦无力,寒痰…  相似文献   

4.
芒硝外敷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晓云 《河北中医》2009,31(7):1075-1075
2007—02--2008—02,笔者运用芒硝外敷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单侧乳腺增生30例,双侧乳腺增生20例;病程1~4年;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增生肿块位于乳房的外象限处,增生肿块单个或多个发生,直径1.5~4cm。  相似文献   

5.
景彦林  罗雪  戴慎 《中医杂志》2006,47(1):14-14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疼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或情绪变化关系密切。夏桂成教授对于辨治妇科病,尤其是乳腺增生病,颇有体会,今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 ,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笔者运用自拟中药方剂“乳结散”治疗乳腺增生病 96例 ,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6例 ,均为门诊观察患者 ,均符合 1 979年第二次全国乳腺癌会议关于乳腺增生的诊断标准。年龄最大者 49岁 ,最小者 2 3岁 ,平均 36岁。发病部位多为乳外上限 ,或内上限。肿块多呈条索状或结节状 ,质韧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 ,活动 ,有压痛。肿块最大直径为 5cm,最小为 2 cm,平均直径为 3cm。其中结节状肿块 66例 ,条索状肿…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症是临床常见的乳腺疾病,以乳房出现疼痛、肿块为特征,常随月经周期而现轻重变化,属于中医“乳癖”范畴。《马培之医案》:“乳头为肝肾二经之冲。”《外科医案汇编》:“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病在肾。”提示乳腺增生症在发病及病因病理方面均与肝肾关系密切。1 肝与乳房 肝郁与乳腺增生症关系密切,肝之经脉贯膈,布胁助,上注于肺,乳头属肝,乳房为肝经所主。  相似文献   

8.
贴敷加天灸治疗乳腺纤维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纤维囊肿病(简称FCD),临床上以周期性乳房疼痛,月经前加重,并伴月经不规则为主症,检查可发现乳房局部组织增厚或肿块,中医称之为“乳癌”,其病机多为肝脾失调,肝郁脾变,治疗当以疏肝解郁,理脾化痰行瘀为主。据此,笔者临床治疗21例,采用中药贴敷加天灸,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亚临床资料21例中,25岁以下4例,26。~35岁喇,35~45岁6例,已婚15例,45岁以上2例;未婚6例;病程最长14年,最短2个月;其中乳房单侧肿块8例,双侧肿块13例,以上患者均经银把等检查确诊为本病。2治疗方法自制乳结散:乳香159,皂角刺、山慈…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症临床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兆华  詹锐文 《新中医》1991,23(8):50-52
乳腺增生症属祖国医学的“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与肝、胃、冲、任等经脉有密切关系。其临床表现多见乳房周期性胀痛,轻重不一,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乳房肿块,形如梅李、鸡卵或呈结节状,韧而不硬,无痛,推之可移,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很清楚,不发寒热,皮色不变,或随喜怒而消长;肿块发于一侧、双侧或多发性而不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散罹整个乳房,肿块多在月经后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北京中医》2009,(10):808-808
乳腺增生病指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及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且可能出现恶变。我们采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疾病。而是以乳腺纤维组织及上皮组织增生伴囊肿形成的一种乳腺结构紊乱的疾病。以乳房疼痛及肿块为特征,多发于30--49岁的中年妇女,属中医之“乳癖”范畴。其病因病机,多由恼怒伤肝、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相结,郁滞而成块。因此,选用具有行气消痰、化瘀散结的内消散为主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娟 《北京中医药》2009,28(10):808-808
乳腺增生病指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及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本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且可能出现恶变.我们采用血府逐瘀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乳腺增生病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乳房单侧或双侧出现疼痛性肿块,并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密切相关,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常形成可触及的肿块,既非肿瘤,也非炎症。本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有发展为乳腺癌的危险性。现代  相似文献   

15.
乳癖类似现代医学的乳腺纤维瘤、乳房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病等,其病因主要为情志内伤,思虑伤脾,气阻痰凝,痰瘀交阻,结聚成核,或因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所致。本病临证可分为三型:其一,肝气郁结型:忧思恼怒致肝失条达,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气滞痰瘀互结而成肿核。其二,肝肾不足型:肝肾亏损、冲任失调,痰瘀互结,聚而成核。其三,阴虚痰凝型:肝肾阳虚致阴虚火旺,肺律不布,灼津为痰,痰火循经,瘀结乳房。笔者认为应宜舒肝解郁、调摄冲任、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为本病治则。方用逍遥散灵活变通,拟乳腺Ⅰ号。药用柴胡15g,香附2…  相似文献   

16.
岳发元 《湖南中医杂志》1997,13(4):15-15,40
乳腺肿块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男性亦有此病,但极为少见。祖国医学称之为:乳痈、乳漏、乳疖、乳癖、乳疡、乳痰和乳岩。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乳房部赘生性肿块、乳房炎性病变、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癌等多种急、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肿瘤恶变而死亡的人数亦在增多。因此,在临床中应该引起医患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对确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时机。现将乳房肿块的辩证论治方法简述如…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笔者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5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药罩疗法治疗乳房病200例刘新年,王玉华(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273500)乳房病系指乳腺囊性增生,急性乳腺炎,化脓性乳腺炎,乳房纤维腺瘤等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乳癖”范畴,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妇女。大量研究认为本病由于思虑伤脾,情志内伤...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症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乳腺增生症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约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一种既非感染亦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临床上以乳房内肿块和胀痛随月经周期和情绪变动而表现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为主要症状。其病理上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妇女,但以中年妇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属祖国医学乳癖范畴。其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和有肿块,且与肝、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