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对高龄患者低钾血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比较高龄长期腹膜透析患者(32例,年龄>60岁)和非高龄患者(26例,年龄<60岁)的一般资料,腹膜透析方案、腹透引流液出量、尿量、饮食的摄入情况及治疗等基础资料,并对患者的生化、24 h尿、腹透液钾等进行比较.结果 高龄组的低钾血症发生率(31.3%)高于低龄组(7.7%,P< 0.05).高龄组的低钾血症患者的血钾、血磷、尿素、肌酐、白蛋白及总钾摄入量较非低钾血症患者低,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低钾血症患者(均P< 0.05).结论 对高龄腹膜透析患者要高度重视低钾血症,需要重视患者的饮食状况及营养状况,进行必要的评估、相应的指导、及时纠正.也不能忽视利尿剂的使用对患者的低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结果两组的生化项目对比显示,血液透析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比腹膜透析组低,差异有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5;t=12.516,P<0.01);两组的血钾、血糖值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061,P>0.05;t=0.083,P>0.05)。患者1年后疗效:血液透析组有效率(81.25%)与腹膜透析组有效率(78.13%)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741,P>0.05)。结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治疗终末期肾病,效果相当,但血液透析在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优于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3.
残余肾功能对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前瞻性观察长期维持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简称腹透)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残余肾功能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腹透时间大于3个月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7例作为实验组,1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以残余肾肌酐清除率3ml/min为界,分A组[残余肾功能(RRF)<3ml/min],32例次;B组(RRF≥3ml/min),21例次。采用常规处方透析,留取尿液、腹透液,并抽血检测生化、血脂及蛋白营养指标,计算RRF、KT/V值、肌酐清除率(Ccr)、单位透析剂量(PV/S)及蛋白质分解率(PCR),评估每日蛋白质摄入量(DPI)。结果:RRF与KT/V、Ccr及残余尿量呈正相关(r=0.56、0.83及0.80,P均<0.05),与透析时间、透析超滤量呈负相关(r=-0.41、0.33,P均<0.05),与PV/S不相关。A组Ccr、KT/V及血浆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f)明显低于B组,但PCR高于B组。A、B两组间白蛋白、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RF与腹膜透析的充分性密切相关,并影响腹透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RRF下降程度及时调整透析剂量及方案,是预防CAPD患者营养不良最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病人营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前瞻性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PD)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②方法 采用主观整体营养评估法结合有关检查综合判断病人的营养状况。③结果 28例病人中营养良好者8例,轻中度营养不良者15例,重度营养不良者5例。营养不良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re-A)、肌酐(Scr)均明显低于营养良好者(F=4.08-5.22,q=3.64-5.11,P<0.05),营养不良者每日蛋白摄取量(DPI)、蛋白分解率(nPCR)明显低于营养良好者(F=4.32,5.11,q=3.83-6.31,P<0.05)。透析时间大于180d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大于透析时间小于170d者(χ^2=7.65,P<0.001),重度营养不良者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Ccr)、残存内生肌酐清除率(RRF)明显低于营养良好者和轻中度营养不良者(F=3.06,3.17,q=5.71-9.76,P<0.01)。④结论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此与清蛋白摄入不足、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衰竭、糖尿病本身高分解、透析时间、透析前营养状况、残余肾功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调查行CAPD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60例,用主观综合评价法(SGA)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用每周尿素清除指数(KT/V)及每周肌酐清除率(Ccr)评价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同时计算患者的残余肾功能(RRF)。结果本组CPA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1.7%;透析充分组及残余肾功能较好的患者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低于透析不充分及残余肾功能相对较差的患者(P〈0.05)。结论CA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充分透析和尽可能保护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有利于维持CAPD患者较好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钾的影响。方法对97例血液透析及45例腹膜透析均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血钾、血钠、血氯测定和比较,并调查当月患者的尿量及住院情况。结果腹膜透析组的低钾、低钠、低氯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0%、15.6%、37.8%,而血液透析组分别为2.1%、4.1%、1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为28.9%,而腹膜透析组为1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患者的血钾、血氯分别为(5.076±1.093)、(99.660±3.889)mmol/L ,腹膜透析组分别为(4.435±0.99)、(96.910±3.646)mmol/L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量>500ml者腹膜透析组占55.6%,血液透析组占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组低钾血症发生率高,血液透析组的高钾血症发生率高,需要对不同透析方式的患者饮食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不能忽视患者在使用一些药物时对血钾异常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与血钾浓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 AMI 早期低血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首次发病且在12 h内住院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12例,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 组(血钾浓度<3.5 mmol/L)70例,B 组(血钾浓度3.5~4.5 mmol/L)80例,C 组(血钾浓度>4.5 mmol/L)62例。通过心电监护及18导联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分析3组患者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与血钾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A 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 B、C 组(P <0.05),而 B、C 组下壁和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 A 组(P <0.05)。A 组右冠状血管梗死发生率较 B、C 组低(P <0.05),A 组回旋支和前降支梗死发生率较 C 组高(P <0.05)。A 组 Gensini 评分明显高于 B、C 组(P <0.05),B 组又高于 C 组(P <0.05)。结论 AMI 早期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广泛前壁和前壁心肌梗死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受累者易发生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脏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血透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价MHD患者营养状况,根据MQSGA评分(〉10分者判为营养不良)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并采用t检验或x2检验比较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问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结果86例MHD患者中,有42例患者MQSGA评分≤10分,纳入营养正常组;11~20分者有42例,21~35者有2例,共44例纳入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1.16%,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33%;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的年龄、Kt/v、Alb、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血白蛋白可作为反应机体营养状况的可靠生化指标,而年龄、微炎症状态、透析充分性是影响MHD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透析中心稳定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36例,检测其血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h)。根据CRP水平分为升高组(CRP〉10mg/L)76例及正常组20例(CRP≤10mg/L),分别观察CRP水平与Hb、Alb、TF之间的关系。结果升高组Hb、Alb、TF均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CRP水平与Hb、Alb、TF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CRP水平可反映腹膜透析患者贫血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透析前注射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对透析器复用效率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血透前注射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LMWH)与持续输注普通肝素(SH)对复用透析器效率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慢性透析患者进行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观察第1、4次透析的透析器纤维包裹容量(FBV)、透析前血球压积(HCT)及透析2h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另外,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透析0h,2h,4h血浆肝素抗-Fxa水平。结果 同SH组比,LMWH组透析器复用次数增加(P<0.05),第4次复用透析器FBV及透析2h尿素氮、肌酐清除率无下降(P>0.05),SH组则下降(P<0.05),透析2h两组血浆肝素活性-Fx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透析4hLWMH组高于SH组(P<0.05)。结论 透析前单剂量注射LMWH能有效地保护复用透析器清除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28例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并发急性肾损伤分为AKI组和非AKI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AKI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NAKI组(P 〈 0.05),AKI组重度浮肿、感染发生率、Hb、Bun/Scr及24 h尿蛋白平均高于NAKI组(P 〈 0.05),24 h尿量、白蛋白低于NAKI组(P 〈 0.05);AKI组微小病变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NAKI组(P 〈 0.05),系膜增生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小于NAKI组(P 〈 0.05),且AKI组肾间质病变的发生率高于NAKI组(P 〈 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十一酸睾酮( TU)在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将血清睾酮低于9.02 nmol/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除了常规血液透析外加用口服TU 80 mg/早、40 mg/晚,2周后改为40 mg早晚各1次,疗程6个月;而对照组仅常规血液透析。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100)评价生存质量,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价性功能,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血清前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RF)、血肌酐(Scr)及血清睾酮水平(T)变化。结果(1)口服TU 6个月后,观察组Hb、PA、AlB、TRF及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cr、PS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余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经TU治疗后IIEF评分优于对照组。(4)排尿困难、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男性患者生存质量、性功能、贫血及营养状况,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血钾水平库欣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11年在我院诊治的187例成年库欣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钾正常与否分组,比较两组心脑血管并发症和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0-76(38.8±11.3)岁,43.3%(81/187)伴有低血钾。与血钾正常组比较,低血钾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1)、病程更短(P〈0.01)、血压和血脂水平更高(P〈0.05);低血钾组紫纹、瘀斑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更高(P〈0.05),更易发生碱中毒(P〈0.01);低血钾组血清ACTH、F和24 h UFC均显著高于血钾正常组(P〈0.01),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率更高(37.1%vs 9.4%,P=0.00);低血钾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升高(56.8%vs 41.5%,P〈0.05),其中以心律失常更常见(35.4%vs 21.9%,P〈0.05),而左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均相仿(P〉0.05);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17.3%vs 20.8%,P〉0.05);结论伴低血钾者更多见于男性、病程更短、体征更突出、代谢异常更严重、激素水平更高;库欣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伴低血钾者,以心律失常和蛋白尿为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4年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根据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传统方法鼻饲流质,观察组43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球蛋白(GLO)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b显著降低(P〈0.05),PA、ALB和GLO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PA、Hb和GLO均显著降低(P〈0.05),ALB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PA、GL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LB和Hb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9%(12/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5%(2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较好地维持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一凡  彭文莉 《四川医学》2010,31(8):1158-1161
目的通过对继发型肺结核初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营养状况指标的测定,了解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营养状况,初步探讨血清瘦素是否参与肺结核营养不良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我院住院35例成人继发型肺结核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2个月前后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入选者营养状况的变化。并以同期15例我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①肺结核组在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以及营养状况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强化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血清瘦素水平有所升高,P〈0.05,各项营养指标中以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升高明显,P〈0.01,体重指数(BMI)、腰/臀(WHR)有所改善,但P〉0.05;②肺结核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与ALB、PA、BMI均表现为正相关,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与ALB表现为负相关,P〈0.05,与PA、BMI无相关性,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WHR无论在健康对照组,还是在肺结核组治疗前后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瘦素可能参与了肺结核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标准营养组30例,采用能全力按83.74~125.60J/(kg·d)标准配制,经鼻饲管滴注;匀浆膳食组28例,采用自行混制而成匀浆汤液200mL/次,经鼻饲管注入,4~6次/d。分别于入院第1、10天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观察2组患者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标准营养组入院治疗第10天与入院第1天比较ALB、PA值下降不明显(均P〉0.05);匀浆膳食组入院治疗第10天与入院第1天比较,ALB[(34.3±2.1)g/L vs (38.8±2.1)g/L]、PA[(158.3±22.1)mg/L vs (198.6±30.8)mg/L]均有降低(均P〈0.05)。入院第10天,标准营养组ALB为(38.5±2.2)g/L、PA为(192.8±26.4)mg/L,均高于匀浆膳食组[ALB(34.3±2.1)g/L、PA(158.3±22.1)mg/L](均P〈0.05)。标准营养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匀浆膳食组(26.7%VS35.7%,P〈0.05);肺部感染患者其人院时ALB低于无并发肺部感染患者[(33.4±5.6)g/L vs (42.5±3.7)g/L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减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恶化,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吴帅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08-4109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置管微量泵高浓度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8例低钾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补钾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血钾浓度恢复至4.0mmol/L的时间为(14.82±4.56)h,恶性窦性心律失常缓解时间为(1.43±0.52)h,24h补钾液体量为(412.63±58.36)mL,均较对照组少(P〈O.05或〈0.01),而24h时血钾浓度平均(4.69±0.35)mmol/L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经中心静脉注入高浓度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纠正低血钾速度快,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前后的脂质及蛋白质的变化情况,明确它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8例连续非卧床患者,持续稳定透析至少12个月,分别于透析前、透析后3个月、12个月检测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以及甘油三脂(TG)水平,并计算透析12个月后患者的总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腹膜透析12个月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明显下降,而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明显上升;且血清白蛋白(ALB)下降与透析充分性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不能纠正而且会加重尿毒症患者本身存在的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腹膜透析的充分性是其低蛋白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茹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16(3):492-494,498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对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指标的影响。方法:在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随机选择血PTH〉500ng/L的病例20例,作为高PTH组(第1组);血PTH〈150ng/L的病例20例,作为低PTH组(第2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死率、原发病、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及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病人中:(1)高龄患者低PT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患者。(2)低PTH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高PTH组。(3)糖尿病肾病所致终末期肾衰患者低PTH的发生率较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者明显增高。(4)高PTH组患者血肌酐、血磷及钙磷乘积水平明显高于低胛H组,营养状况优于低PTH组。结论: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直接影响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