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后鼻孔息肉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64例(65侧)后鼻孔息肉中,59例(60侧)息肉来自上颌窦,5例来自蝶窦。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囊肿者41例(42侧),起源于上颌窦息肉的18例。来自蝶窦的后鼻孔息肉中,2例蒂部为囊肿,3例蒂部为息肉。全组后鼻孔息肉蒂部为囊肿者占67.7%,蒂部为息肉者占32.3%。分别于鼻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处理。术后随访5~60个月,平均6.4个月,病变复发率3.1%。结论后鼻孔息肉多来源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其蒂部可为囊肿或息肉。联合下鼻道开窗的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后鼻孔息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鼻息肉,乃息肉样变的上颌窦粘膜经窦口或副孔坠入鼻腔而成,较筛窦息肉明显少见,文献记载约占全部鼻息肉患者的3~6%(成人)至33%(儿童),故多见于儿童。作者统计在162名伴鼻息肉的慢性筛、颌窦炎患儿(4~14岁)中,49例(30.5%)有后鼻孔息肉,大多单侧,仅1例11岁患儿有双后鼻孔息肉,1例有二息肉,28例伴单侧鼻窦炎,病程在2年以内,21例伴有病程3年以上的双侧鼻窦炎。诊断靠症状、前及后鼻镜检查、鼻咽指检、上颌窦穿刺和造影、鼻咽部侧位 X 线片及碘油造影片。因多系小儿,咽反射敏感和腭扁桃体肥大故不易行后鼻孔镜检,常将后鼻孔息肉误诊为腺样体增殖、下甲后端肥大、囊肿、乳头状瘤、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9例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经鼻内镜行鼻息肉切除术。结果 19例均单侧发病,鼻内镜见息肉从上颌窦口突入后鼻孔。CT检查19例患侧上颌窦均充满液体或软组织影,其中11例窦口扩大,13例伴有患侧或双侧鼻窦炎。术中见息肉发生在上颌窦口11例,窦内侧壁5例,内后外侧壁2例,原发部位不明确1例。窦内有成块状息肉2例,黄色黏液囊肿1例,上颌窦有黄色浆液6例,脓液5例。随访1~2年,复发3例。结论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多发生在上颌窦口和窦内各壁,病因可能与上颌窦囊肿和炎症有关。彻底切除上颌窦内和窦口区病变、术后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冲洗窦腔使黏膜上皮化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蝶窦后鼻孔息肉二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蝶窦后鼻孔息肉少见,1995~1997年我科遇到2例,报道如下。例1男,61岁。主诉左侧鼻塞2年。检查时发现左侧后鼻孔息肉。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显示左侧上颌窦和筛窦正常,蝶窦模糊、密度增高。左侧鼻腔后部及鼻咽部有软组织密度影(图1,2)。在4mm0°内...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1998年10月至2004年9月,在施行鼻内镜手术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1023例(1895侧)中,确诊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46例(4.5%),均为单侧发病,年龄5~65岁,平均15岁,有前期手术史者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息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切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特点.结果1年随访治愈率达100%,其中3例局部复发再行鼻内镜下处理治愈.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①单侧发病;②以单侧进行性鼻阻为主诉症状;③儿童多见,多为单个息肉;④息肉均源于上颌窦口窦内侧,蒂部悬于后鼻孔,上颌窦内为一薄壁囊肿,破溃后常有淡黄色液体流出.病理学检查:息肉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较少见,间质水肿,并有潴留囊肿形成,囊肿为单个,较大,内有炎性潴留物.结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特殊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说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特殊性,临床治疗也应区别对待.依其病理特征诊断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10岁.因口内突发新生物悬挂于口外伴出血10min于2002年5月12日在家长陪同下来诊.查体见患儿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口咽内有一淡红色新生物,约3cm×2cm大露出口外,伴少许血液,用压舌板压住舌前2/3,见新生物来源于鼻咽部,鼻咽部及左侧鼻腔充满荔枝肉样新生物,基底不清,初步诊断为左后鼻孔息肉.用1%丁卡因表麻后,用1号丝线平悬雍垂结扎口咽新生物、剪断并送病检.鼻窦CT提示左侧鼻腔、左侧上颌窦、前组筛窦充满软组织影.临床诊断为左后鼻孔巨大息肉(来源于左侧上颌窦).2002年5月17日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左侧鼻腔、后鼻孔息肉摘除术+左侧前组筛窦开放术+左侧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左侧上颌窦息肉摘除术.病理报告为左后鼻孔、左侧上颌窦息肉.抗炎治疗1周出院,嘱定期清理术腔,1月后失访.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常发现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经鼻腔手术切除后复发 ,这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窦腔的起源部位有很大的关系 ,现将我们自 1992年 4月~ 2 0 0 1年 2月在鼻内镜下观察的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76例 ,男 47例 ,女 2 9例 ;其中 9~ 15岁 39例 ,16~ 2 4岁 2 6例 ,2 5~ 39岁 11例 ;右侧 32例 ,左侧 44例 ;病程 1~ 16年 ,曾行鼻腔后鼻孔息肉切除术 1次 18例 ,2次 9例 ,3次 1例。CT检查 ,1侧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伴同侧鼻腔后鼻孔软组织阴影 2 7例 ,1侧上颌窦密度增高伴同侧鼻腔后鼻孔软组织阴影 49例。2 .方法 :采用上颌窦…  相似文献   

8.
几乎全部的后鼻孔息肉都起源于鼻窦,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最多见。随着息肉的增大,通过上颌窦的天然开口突入中鼻道,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鼻腔内向后伸展进入鼻咽。很大的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可能呈现为口咽部的团块。较少见的是蝶窦后鼻孔息肉和筛实后鼻孔息肉。蝶窦后鼻孔息肉通过蝶窦口进入蝶筛隐窝,再突出隐窝而达后鼻孔。至于筛窦后鼻孔息肉是起源于筛骨气房还是鼻腔仍在争论之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全部鼻息肉患者中约有3N6杨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变种。鼻阻塞是主要的症状。治疗时病人的年龄从青少年到70岁,多数病人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9.
后鼻孔息肉的新异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 190 6年 Killian首先发表后鼻孔息肉至今已近一个世纪 ,一直认为是来自上颌窦粘膜或窦口游离缘 ,受中鼻道和鼻腔后部解剖特点影响息肉向后垂入后鼻孔。据证 ,一般均长自囊肿粘膜并经后囟中之上颌窦副口进入鼻腔。晚近重新弄清 ,后鼻孔息肉不只是缘起上颌窦 ,同时也有来自蝶窦或额窦者 ,也有本文所称的新异型者 ,系产生自筛窦。这已为大家所共识。筛窦后鼻孔息肉蒂自后筛窦或上鼻甲外侧面。本报告随访的 2 0例 ,占后鼻孔息肉的 2 0 %。其中 7例追踪观察 1~ 3年 ,包括 5男 ,2女 ,年龄在 32~ 6 5岁之间。 3例双侧 ,4例单侧。 4例均见后筛…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患者59例,并对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疗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所有患者后鼻孔息肉均起源于上颌窦,5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口入路行息肉切除术,6例患者采用鼻内镜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入路行息肉切除术,3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入路上颌窦开窗行息肉切除术。3例患者术后复发接受2次手术,手术成功率95.4%。结论 根据息肉基底部的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息肉的基底部是避免后鼻孔息肉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后鼻孔息肉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后鼻孔息肉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中,35例起源于上颌窦占73%,4例起源于蝶窦占8%,2例起源于额窦占4%,7例起源于中鼻道鼻腔外侧壁占15%.所有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部分上颌窦息肉采用经上颌窦前壁联合进路或柯-陆手术.随访0.5~2年,一次治愈41例,复发7例.复发者经改良手术方式治疗后痊愈.结论 术前详细的检查、CT读片,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仔细探明息肉的根蒂部,手术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术区的创伤,术后对术腔行彻底的处理,能有效的预防后鼻孔息肉的复发,减少各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结果 5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出现鼻后滴漏5例,头痛4例。3例患者表现为蝶窦后鼻孔息肉伴多组鼻窦炎。8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行鼻内镜下蝶窦手术,随访7个月~12年未见复发。6例息肉根蒂与蝶窦内囊肿相连,1例源于蝶窦前内壁,1例源于蝶窦前下壁。结论 患者出现鼻后滴漏、头痛、单侧鼻塞时应考虑到患该病,及时行鼻内镜、电子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鼻内镜下蝶窦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扩大蝶窦开口、彻底切除息肉蒂部及囊肿壁是蝶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的重点和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和诊断及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方式、来源、临床表现、与鼻窦的关系以及鼻内镜手术技巧和疗效。结果①18例发病源于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17例,后筛窦1例;②5例发病分别源于鼻囟门或蝶筛隐窝、蝶窦口黏膜,同侧上颌窦或蝶窦积脓或黏膜水肿;③11例发病分别源于中鼻甲、钩突、嗅沟鼻中隔和筛泡前壁黏膜,邻近的鼻窦正常;④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后鼻孔息肉及相应鼻窦开放,术后无复发。结论①建议诊断后鼻孔息肉应分为窦内型、鼻窦阻塞型和单纯型三种临床类型,遵循以临床类型为依据的手术原则,选择合理的术式和范围;②鼻内镜和鼻一鼻窦CT检查可以在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临床类型;③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准确、微创,彻底切除息肉蒂基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较好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进路与鼻内镜手术联合治疗39例上颌窦病变。上颌窦息肉12例,其中伴鼻腔筛窦息肉7例,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例;上颌窦、筛窦息肉术后复发9例;慢性上颌窦炎3倒;真菌性上颌窦炎7例;上颌窦囊肿5例;上颌蜜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上颌窦炎性假瘤1例。结果 39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治愈32例(82.1%),好转6例(15.4%).1例炎性假瘤术后1个月复发并发眶内感染,总有效率为97.4%。结论 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治疗上颌窦病变。视野清楚,操作方便.既能彻底清除病变,叉保证了窦内黏膜纤毛系统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发病机制、患病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与普通鼻息肉相比均有其特殊性, 其高复发性成为临床治疗难点。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及治疗经验的累积, 目前普遍认为鼻内镜手术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发病机制, 病理及解剖特征, 根蒂部及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例1 男,52岁。进行性左耳塞2年余、鼻涕带血5天于1985年5月就诊。患者常用抗生素,无糖尿病史。前鼻镜检:左侧下鼻甲肿大,呈暗红色,中鼻甲呈息肉样变,嗅裂处有一花生米大灰黑色团块物,鼻咽部及后鼻孔未见异常。副鼻窦X线片示左上颌窦正常,左筛窦透光度减低。取灰黑色团块  相似文献   

17.
后鼻孔息肉诊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后鼻孔息肉是源于上颌窦的突出于后鼻孔的息肉[1]。观察我科近5年经治的26例后鼻孔息肉患者后,发现上述概念不完全正确。1.一般资料:后鼻孔息肉患者26例,全部经由CT、鼻内窥镜检查证实。男14例,女12例。年龄16~78岁,平均44.2岁。1...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2 3岁。因持续性鼻塞 7年于 1 999年6月 1 2日入院。脓涕少 ,伴头闷痛。无鼻出血病史。检查 :左鼻腔见多个淡红色荔枝肉状肿物 ,质软 ,可移动。滴用 1 %麻黄素收缩肿物后见鼻中隔弯曲 ,右中鼻甲前端呈息肉样变。后鼻孔检查 :鼻咽部见一灰白色、表面光滑的圆形新生物。X线摄片示颅底未见骨质破坏。鼻窦片示左侧筛窦、上颌窦炎。拟诊 :鼻息肉 (左 ) ;慢性鼻窦炎 (左 ) ;鼻咽部新生物待查 ?6月 1 5日在表麻下行手术探查 ,擤出积血 ,鼻腔不通 ,用息肉钳仔细清理后鼻孔息肉残根时发现新生物有蒂 ,咬断后 ,新生物从口中吐出 ,呈灰白色 …  相似文献   

19.
蝶窦后鼻孔息肉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3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手术于鼻内镜下进行,查清根蒂起源后彻底钳除蝶窦口周或窦内息肉根蒂。结果:随访半年余,未见复发。结论: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是确定后鼻孔息肉根蒂起源的主要方法;鼻内镜下彻底钳除蝶窦口周或窦内息肉根蒂是蝶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的重点,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改良上颌窦根治术低位L型切口治疗上颌窦炎、息肉及囊肿120例,并在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手术中鼻腔内不开窗治疗;同时与120例传统上颌窦根治术进行对照.经术后观察及随访,治疗组术后面部肿胀及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1),面部及牙齿麻木消退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P<0.01),局部疼痛症状轻于传统手术组(P<0.05),复发率降低(P<0.05).证实改良上颌窦根治术低位L型切口近期及长期治疗效果可靠,上颌窦息肉及囊肿手术中是否行鼻腔内开窗对手术效果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