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初步了解云南省吸虱昆虫的基本种类及分布状况。方法在对云南省9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从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所采集到的吸虱昆虫种类。小兽用鼠笼加食饵诱捕,从小兽宿主体表所采集的吸虱经过常规逐级脱水、透明、干燥处理、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鉴定。结果在9个县(市)共捕获到2745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5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兔形目和食肉目)、10科、2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1816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22种,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大多数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但种类数很少,1~4种)。结论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种类较少,多数小兽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  相似文献   

2.
云南鸡足山小兽体表寄生吸虱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了解云南鸡足山小兽(小型哺乳动物)体表寄生吸虱昆虫种类分布状况。方法用鼠笼或鼠夹加食饵诱捕小兽,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的全部吸虱。吸虱经过常规逐级脱水、透明、干燥处理、制成玻片标本后于显微镜下逐一鉴定。结果从捕获的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共16种173只小兽体表采集吸虱昆虫544只,经分类鉴定,隶属2科3属13种,太平洋甲胁虱、丽松鼠新血虱及红姬甲胁虱为优势种,分别占35.59%、23.53%和17.28%。结论鸡足山小兽体表吸虱种类物种多样性较高,但单一种类小兽体表吸虱物种多样性低,说明吸虱对宿主的选择较高。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医学革螨区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云南省医学革螨的区系分布及区系特点.方法 自1990年至2004年对云南省境内25个县(市)小兽体表革螨进行区系调查,调查当晚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次晨收集所捕获小兽,从小兽体表检查、采集所有革螨,用霍氏液(Hoyer's solution)封片,制成革螨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一一鉴定螨种.结果 共捕获10 803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兔形目4目9科29属53种,从各种小兽体表共采集医学革螨68 571只,经分类鉴定隶属10科33属112种,东洋界种类占优势达112种,古北界43种.结论 云南医学革螨区系古北成分和东洋成分互相交融,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多样.不同区系革螨的分布不均衡,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带是横断山中部小区的贡山和丽江地区,海拔在3 000~3 200m之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云南省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体表寄生的优势吸虱的生态位指数及其与小兽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方法 将云南省17县(市) 30种小兽宿主作为30级资源序列, 22种优势吸虱在小兽宿主体表的分布数量构成比作为其对各级资源的利用比例, 测定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及其生态位重叠指数。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2种吸虱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原始数据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绘制树形聚类图。 结果 22种吸虱的生态位均较窄, 其中最宽的太平洋甲胁虱 (Hoplopleura pacifica) 仅为0.153 6。大多数吸虱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较小(0.000 5~0.469 5)。对生态位重叠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当λ=5.5时, 将22种吸虱分为16个生态位重叠群。 结论 吸虱的宿主特异性高, 不同种类吸虱对宿主的选择性表现为明显的生态位分离。吸虱与小兽宿主协同进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根据云南省不同地理方位、地形地貌、气候与生态等特点,于2001-2009年选取19县(市)为调查点,诱捕小兽,收集其耳廓和外耳道的全部恙螨,分析小板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在不同宿主、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捕获的4目7科18属30种9 838只小兽体表采集到小板纤恙螨16 491只,占所有恙螨的17.73%(16 491/92 990)。在调查的19县(市)中,12个县(市)有小板纤恙螨分布,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南部的高海拔、低气温、低降水量地区。小板纤恙螨寄生宿主广泛,主要宿主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和齐氏姬鼠(Apodemuschevrieri)。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黄胸鼠体表吸虱昆虫寄生状况。 方法 选择云南省 9个县 (市 )作为调查点 ,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黄胸鼠 ,“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 (S)、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均匀度 (J′)及优势指数 (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 (C)、Cassie指数 (CA)、丛生指数 (I)及聚块指数 (m /m)测定。 结果 在捕获的 45 1只黄胸鼠体表仅采集到 3种吸虱 ,分别为太平洋甲胁虱、棘多板虱和锯多板虱 ,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优势虱种为太平洋甲胁虱和棘多板虱 (相对优势度Dr分别为 77.5 4%和 2 2 .12 % ) ,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黄胸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 ,其生活史时期中均以雌雄成虫为主 (2 7.64 %~ 5 8.2 9% ) ,若虫比例低 ,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 结论 黄胸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 ,群落结构简单 ,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洱海周边地带小兽体表蚤类寄生状况与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点,探讨蚤类与小兽宿主间的生态关系。 方法 选取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每天早晨检查捕获情况并更换诱饵。按“一兽一瓶”的原则采集小兽体表寄生的蚤类。选用丰富度指数(S)、群落均匀度(J′)、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指数(C′)、体表寄生蚤类总侵染率(Rft)、蚤类总指数(Ift)和群落内各个种类构成比(Cr)进行群落结构计算。 结果 在调查点共捕获小兽3 303只,属4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和食肉目)7科15属21种,除白尾鼹和巢鼠外,其余19种小兽体表都有蚤类寄生。采集到小兽体表寄生蚤类3 243只,属4科11属13种。洱海南边发现21种小兽和12种蚤,在3个方位中其物种多样性最高。洱海东边发现17种小兽和8种蚤,洱海西边发现13种小兽和7种蚤。大部分小兽宿主体表寄生两种以上的蚤类且群落结构复杂。不同方位的蚤类和它们相对应宿主的分布不均匀,洱海南边小兽宿主与体表寄生蚤类的物种数高于洱海周边其他两个方位。 结论 洱海周边小兽体表蚤类寄生普遍,小兽体表蚤类的物种多样性、物种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主要由宿主体表微环境和宿主所栖息的生境大环境决定。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区小兽体表恙螨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区恙螨的种类及分布状况。方法选择位于大理洱海周边地带的下关、挖色、喜洲3个方位的农舍、农田、灌丛和森林4种生态环境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选择小兽耳窝部位作为恙螨固定采集部位,用手术刀片刮取耳窝的全部恙螨,70%乙醇固定,Hoyer液封片后于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结果共捕获小兽3308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目7科14属21种。从3308只小兽共采集到恙螨幼虫56222只,经分类鉴定隶属3亚科13属109种,种类丰富,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同类报道。结论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带恙螨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9.
齐氏姬鼠体表吸虱寄生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了解齐氏姬鼠体表吸虱寄生状况、种类组成、优势虱种及其空间分布和性比特征以及吸虱群落结构特点. 方法选择云南省境内9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齐氏姬鼠,用"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优势指数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assie指数、丛生指数及聚块指数测定. 结果所调查的9个县(市)中,仅5个县(市)捕获到齐氏姬鼠,共计捕获604只.604只齐氏姬鼠体表仅仅采获4种吸虱(4 069只),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锯多板虱和相关甲胁虱两种吸虱数量在整个吸虱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合计相对优势度Dr为98.45%,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齐氏姬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均以雌雄成虫为主,雌雄合计分别占76.01%和98.50%,若虫比例较低.两种优势吸虱的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 结论齐氏姬鼠体表吸虱种类比较单一,群落结构简单,锯多板虱和相关甲胁虱两种优势种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雌性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0.
黄胸鼠体表寄生吸虱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黄胸鼠体表吸虱昆虫寄生状况。方法选择云南省9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黄胸鼠,“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指数(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块指数(m^*/m)测定。结果在捕获的451只黄胸鼠体表仅采集到3种吸虱,分别为太平洋甲胁虱、棘多板虱和锯多板虱,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优势虱种为太平洋甲胁虱和棘多板虱(相对优势度Dr分别为77.54%和22.12%),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黄胸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中均以雌雄成虫为主(27.64%-58.29%),若虫比例低,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结论黄胸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相似文献   

11.
高黎贡山及担当力卡山革螨区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西部独龙江两岸的高黎贡山及担当力卡山1400~3500米区域进行了革螨区系调查,从487只小兽体表采获革螨1561只,经分类鉴定隶属5科12属31种,本文详细列出了31种革螨的科、属、种名及宿主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群落和进化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云南省19县(市)的小兽体表蚤类不同生境的群落多样性,并对其协同进化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常用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问随机相遇率指数和构成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捕获小兽10856只,分别隶属于10科,27属,47种。从这些小兽体表采获9532只蚤类,分别隶属于5科,22属,39种。5种优势小兽分别是黄胸鼠、大绒鼠、齐氏姬鼠、褐家鼠和锡金小鼠(占总数的71.69%);5种优势蚤类分别是方叶栉眼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无值大椎蚤、和特新蚤(占总数的74.33%)。结论不同生境中蚤类群落与小兽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不同生境中优势蚤类与优势小兽亦有相对应关系。在一定生境中的优势蚤类也是小兽宿主体表的优势蚤种。研究结果可能是蚤类与小兽宿主间协同进化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云南省洱海周边地带社鼠体表寄生虫的多样性。 方法 2003年8月~2004年8月, 选取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的12个野外调查点, 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 每天晨检捕获情况并更换诱饵。根据体型、大小、颜色, 以及体长、耳长和后足长等测量指标鉴定小兽。收集小兽体表寄生虫, 进行分类和鉴定。用染虫率和虫指数反映体表寄生虫的流行和密度状况, 用统计分析中的非参数检验中的U检验分析雌雄小兽宿主间寄生虫数量(丰富度)差异, 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体表寄生虫物种数及其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的关系。 结果 捕获89只社鼠, 其中70只有体表寄生虫, 侵染率为79%。采集到体表寄生虫51种, 包括31种恙螨、13种革螨、4种蚤及3种吸虱。攸氏无前恙螨为优势恙螨种, 占恙螨总数的66.2%(710/1 072);土尔克厉螨为优势革螨种, 占革螨总数的38.5%(396/1 029);绒鼠怪蚤为优势蚤种, 占蚤总数的42.9%(9/21);太平洋甲胁虱为优势吸虱种, 占吸虱总数的80.1%(217/271)。U检验表明, 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数量和物种数在雌雄宿主体表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体表寄生虫、恙螨、吸虱、蚤类和革螨的数量与宿主身体参数(体重)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 社鼠的体表寄生虫多样性高, 主要为恙螨、革螨、蚤和吸虱。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小型哺乳动物寄生恙螨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云南省恙螨的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方法选取云南省16个县(市)为调查点,现场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收集耳廓和外耳道全部恙螨,常规分类、鉴定。恙螨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特征分别用香浓-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丰富性指数和优势指数分析。结果捕获小兽6888只,属5目10科26属,在双耳部检获恙螨共87416只,属3亚科21属192种,存在9种优势恙螨。宿主动物寄生恙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指数依次为啮齿目〉食虫目〉攀驹目。各生境群落中,丰富性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山区森林灌丛〉山区耕地室内〉坝区草甸耕地〉坝区室内房周。优势指数均较低。9种优势恙螨种类的生态位宽度依次为寒冬纤恙螨0.81,乡野纤恙螨0.57,小板纤恙螨0.52,绒鼠纤恙螨0.51,中华纤恙螨0.42,西盟合轮恙螨0,39,枪棒爬虫恙螨0.39,树驹纤恙螨0.27,副须纤恙螨0.04,其中任意两螨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54间。群落内主要恙螨种类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型。结论云南省恙螨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内主要恙螨种类呈聚集型分布,优势恙螨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差异均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了解云南省维两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的性比及年龄结构特征. 方法选择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为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革螨. 结果在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生态学调查中共捕获小型哺乳动物(小兽)1 560只,从其体表共收集到43种2 496只革螨.绝大部分的革螨雌性多于雄性.大部分革螨种类中没有发现幼虫,且除了柏氏禽剌螨,末成年个体的比例比成年个体的比例低(0.79%~5.55%).结论这种性比的不均衡可能与革螨的不同吸血习性及孤雌生殖有关.幼虫及未成年个体比例较低可能与幼虫及末成年个体在其宿主巢穴中不进食或者没有吸血习性有关.另一种可能是一些革螨种类可以不产卵(或幼虫)而直接产生若虫,这样就导致其幼虫很难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