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累及同侧筛窦及鼻腔。病变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点斑块状钙化36例,窦腔高密度影内见气泡影19例。34例见上颌窦窦壁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24例。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MS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示上颌窦内不均匀软组织影,密度较高,内有钙化13例,窦口扩大9例,窦壁骨质增生14例,骨质破坏7例。结论: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一定的MS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表现为①上颌窦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②常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③单侧上颌窦发病,少累及其它鼻窦;④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⑤增强扫描软组织影呈轻度不均匀的强化。结论:真菌病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及CT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上颌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本组患者霉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是以涕血为特征。常规CT扫描证实,病变仅发生于一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15)、环形钙化(6)、团块状钙化(5);局限性骨质破坏及增生。结论霉菌性上颌寞炎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有特异性表现,常规CT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6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和临床资料,总结CT特征,结合临床,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CT多单侧受累(23例)。受累窦腔内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及其内斑点、团块及条状钙化(21例),分布在中间15例,散在4例,边缘2例。窦壁增厚7例,窦壁骨质吸收4例。5例均误诊为一般上颌窦炎。结论与窦壁无关的腔内钙化是CT诊断较可靠特征。无钙化的霉菌性上颌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充分考虑临床和基础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复习20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笔者认为特征性CT表现为:上颌窦与鼻腔内软组织肿块;窦腔的不均等性膨胀扩大;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此外,对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同上颌窦癌的CT鉴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和CT图像观察了解鼻中隔偏曲与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关系,探讨鼻中隔偏曲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经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证实的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包括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浆液性囊肿、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56例,观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随机抽取10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图像,按Uygur法计算钩突所在平面两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以坐标纸格数表示)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并与10例正常对照(鼻中隔正直、无鼻窦病变)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侧慢性上颌窦炎25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9例,上颌窦浆液性囊肿5例,霉菌性上颌窦炎17例;病变位于鼻中隔偏曲鼻腔宽大侧35例(62.5%),狭窄侧21例(37.5%)。10例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患者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在鼻腔宽侧为48.8%,窄侧为44.1%,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正常对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为右侧40.1%,左侧39.8%,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宽大侧发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机会大于鼻腔狭窄侧;临床处理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同时应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阻断鼻中隔偏曲造成的代偿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50例患者,在入院后或抗炎治疗一段时间后行64层螺旋CT检查,密切观察所有患者病变部位CT表现。结果 50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12例患者表现为结节或肿块样改变,占24.0%;17例患者表现为肺亚段或肺小叶实变,占34.0%;13例患者表现为空洞,占26.0%;8例继发于肺内结核的曲霉球菌者表现为新月征空洞,占16.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在CT影像表现为球形病灶有新月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等,64层螺旋CT对本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颌面专用CT成像技术在上颌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需要上颌窦检查的患者进行颌面专用CT扫描和重建成像,并且对重建轴位影像进行矢状面、冠状面及3D影像处理分析。结果 颌面专用CT成像技术能够以矢状面、冠状面及3D等不同影像清楚地显示上颌窦的部位、形态及其比邻的解剖关系等信息。结论 颌面专用CT成像技术对于显示上颌窦影像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有效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较完整的17例胆囊癌。结果 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 10例 ,胆囊壁弥漫增厚型 5例 ,腔内结节型 2例。肝脏受侵犯 7例 ,淋巴结转移 5例 ,肝内、外胆管扩张 5例 ,腹水 2例 ,11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论 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和分期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门静脉成像 (SCTP)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1例疑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了SCTP检查 ,观察了肝脏疾病的SCTP表现及肝外门静脉侧枝循环情况 ;在重建横断面图像上 ,测量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短径。结果 SCTP能精确定位并诊断肝脏病变 ,能清晰显示肝内外门静脉系统 ;肝硬化病人门静脉及脾静脉主干明显增粗 (Ρ <0 .0 5 )。结论 SCTP具有无创、直观、简单易行 ,对肝脏疾病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SCT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48例面部外伤后眼眶内侧壁骨折行轴位、冠位扫描,同时进行多方位MPR及3D成像,综合分析影像特征。结果眼眶内侧壁骨折直接SCT征象为眶壁骨质的连续性中断、粉碎、凹陷和曲度失常。新鲜骨折36例多合并有眼球旁或球后积气、筛窦积液、内直肌增粗等间接征象,陈旧性骨折12例,表现为骨折片移位或塌陷。结论SCT容积扫描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并能区分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及骨折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 (PE)中的价值。方法 对 16例临床怀疑有PE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 8例发现有肺动脉栓塞 ,5例在溶栓治疗 2 0~ 3 0d后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例PE患者中发现肺段以上肺动脉 4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 ,CT影像表现为肺动脉的完全堵塞、不规则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轨道征等 ;肺动脉主干的扩张 ;肺段和肺叶的缺血性改变或表现为“马塞克”征。 5例在溶栓治疗后跟踪CT复查 ,4例肺动脉栓塞基本消失 ,1例明显缩小好转。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直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angiography,MSCTCTA)技术及实用价值。方法60例接受腹部增强检查的病人以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所用设备为GELightspeed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7.5mm,螺距0.938~1.375,进床速度27.5mm/周。将扫描数据经重建后传送至同机工作站(GEAdvantageWindows4.0)进行后期处理并获取腹部的血管图像。结果显示肝脏血管瘤21例,腹部血管变异17例,门静脉高压症或Budd-Chiari综合征12例,腹部恶性肿瘤10例。所有图像均可显示局部血管的立体结构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并可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可重复进行。结论作为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显示腹部血管的方法,MSCTCTA可对疾病的诊断特别是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小肝癌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 s,门脉期70 s,延迟期5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3 ml/s,剂量为1.5 ml/kg,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3%(27/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静脉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其中8例平衡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的螺旋CT征象。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AE均行了螺旋CT扫描,其中15例行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分析HAE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1例共检出25个病灶,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影,形态不规则,平扫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不强化,但边界显示清楚。所有病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5例有中心液化坏死,16例边缘出现小囊泡征。结论HAE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对贲门癌的诊断能力及价值。方法收集112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65例)病理证实的贲门癌病例,分析螺旋CT表现。结果贲门癌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合并溃疡时表现为增厚胃壁及肿块内的腔内龛影。CT可同时发现贲门癌的邻近侵犯及远处转移。结论CT对术前贲门癌的可切除性评估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2例肾上腺血肿病例,总结其CT检查肾上腺血肿的大小、分布、密度及其并发其他脏器损伤情况。结果22例病人中发现23个肾上腺血肿,其中右侧16例,左侧6例,两侧1例,分别合并肝、脾、肾、肺及椎体附件骨折。结论CT对肾上腺血肿诊断价值高,增强扫描有助于肾上腺血肿定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女性盆腔炎性肿块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的女性盆腔炎性肿块患者资料47例。42例患者同时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行CT平扫。结果 47例中单发肿块32例,双侧肿块15例;肿块表现为囊性(8个)、囊实性(37个)、实性(17个);肿块壁局部出现"银环征"25个,囊内密度不均有"污浊感"13个,囊内含气4个;肿块与邻近脏器粘连(25例),伴盆腔和(或)胸腔积液(31例),子宫增大33例,附件增粗、输卵管积液(18例),输尿管积水(7例),肠梗阻(11例)。结论螺旋CT扫描能清楚地显示女性盆腔炎性肿块的内部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丰富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