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廉泉穴小考     
<正> 廉泉穴有任脉廉泉与足少阴廉泉、单穴和双穴之分。现代文献除《针灸经穴图考》外,所述皆为任脉廉泉,而无足少阴廉泉,且对任脉廉泉定位见解不一。笔者特作考证如下。一、任脉廉泉穴的位置问题:该穴定位有两说:一是在舌骨上缘凹陷中,见于《针灸学讲义》、《简明中医辞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等;一是在舌骨下缘凹陷中,见于《针灸学简编》、《针灸穴位挂图》、《针灸经穴挂图》等。查其所宗文献,皆从《甲乙经》: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其原因是对古籍破译不一,需辨明“舌本”所指及其与“舌骨”的关系。《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结于  相似文献   

2.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语出《灵枢·胀论》。历代医家对此阐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为探赜本义,笔者温习文献,罗列诸说,略陈管见。一、廉泉释疑廉泉之释,向有三说:1.任脉经穴名。如张景岳《类经·疾病类》:“属任脉”;丹波元简《灵枢识》:“任脉经穴”等。诸医家多作此释。2.指舌下腺。安徽、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辞典》注为“津窍之一,为分泌津液的孔道”。  相似文献   

3.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4.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子午流注说难》载:“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云:“然骨者……,通于心脾,有龙临深渊之性。”《针灸穴名解》指出:“谷而得然者,犹龙雷之火出于渊也。养生家谓水中有真火,今学者谓地心有真热。观本穴所治,凡肾火衰微所生种种弱症,刺此穴俾以发动内热也。”关于此穴定位,古代医籍有不同的记载。《灵枢·本输》谓:“然骨之下者也”;《针灸甲乙经》载:“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载:“在内踝前直下一寸”;《循经考穴编》载:“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际,与外侧京骨相对”;《针灸集成》载:“在公孙后一寸”。目前国家标准定位是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临床应用时可在足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公孙后1寸处取本穴。临床操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取针剌、剌络、火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特点以及“荥主身热”的理论,然谷穴能够通络止痛、滋阴降火、温补肾阳,对男女生殖泌尿系统、肾与膀胱、心肺、咽喉、足跟等部...  相似文献   

5.
有问必答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穴有三种定位法,哪种定位法好?怎样正确定位?【答】关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穴准确定位问题,早在宋代就有分歧意见。如王惟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为“屈无名指取之”,而《针灸资生经》则记载为“屈中指取之”,元代针灸家滑伯仁认为“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宜”。  相似文献   

6.
正中脘穴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中即正中,脘即脘腹,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循行,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载:"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中脘疗心闷。"元·  相似文献   

7.
戴珍  马明义 《山西中医》2003,19(2):42-43
内关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别走手少阳三焦经 ,又是八脉交会穴 ,通阴维脉。《针灸甲乙经》有“内关者络脉之一别…… ,手心主络…… ,手心主之本……”的记载。《会元针灸学》进一步阐明“内关者 ,阴维脉所发 ,是心包经之络脉 ,通乎任脉关乎内脏 ,血脉之联络 ,故名内关。”由于内关穴位的特殊性 ,决定了它主治病症的广泛性。既益气养心 ,又安神除烦 ;既清肝利胆 ,又降逆止呕 ;既宽胸理气 ,又和胃化痰 ;既通心活络 ,又理气化瘀。凡中焦气滞 ,心肝失和 ,心胆虚弱 ,心血瘀阻之心胸闷痛 ,临床取之 ,无不获效。笔者辨证施…  相似文献   

8.
探议廉泉穴     
历代医家对廉泉的定位略有差异,认为廉泉为任脉与阴维脉的交会穴,归经有足少阴经和任脉之分。该穴主治中风舌强不语、舌缓流涎、舌下肿痛、舌强、中风失语等病证,在临床上较为常用。该文通过对书籍中廉泉的记载进行比较、解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廉泉的了解,以期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廉泉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天突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天突穴出自《灵枢·本输》,为任脉第22号穴。《针灸甲乙经》载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别名玉户、天瞿。《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璇玑上一寸,因喻穴处之脉气突起于天部,故名天突。”《针灸甲乙经》定其位于“颈结喉下五寸”,即在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局部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2操作方法鉴于天突穴的传统针刺法为:①横刺:先直刺进针0.2~0.3寸后改向下横刺,沿胸骨柄后缘、…  相似文献   

10.
经穴位置,古今多有出入。近年来,通过针灸教材的编写、出版,使经穴定位渐趋统一,但对少数经穴位置,仍众说不一。现就争议较多的中冲、劳宫两穴,略陈管见。一、中冲本穴出于《灵枢·本输》。历代主要文献以及近代针灸专著与有关教材对其定位看法不一。有认为本穴在中指尖端者,其理由如下:1.《内经》、《甲乙经》等较早文献,在记述少商、少冲等井穴时,多有手指“内侧”或“内廉”字样,而中冲穴无。  相似文献   

11.
郭尔夫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8年,博览群书,精于歧黄,尤擅针灸,刻苦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对经络学说、腧穴定位和针法有独特的见解。善于挖掘针灸绝技,擅长芒针深刺募穴、药罐等,对五输穴临床运用得心应手。现就郭老师多年运用芒针深刺募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中 脘 中脘穴又名太仓,位于任脉经、脐上四寸处,为胃之募穴,是手太阴、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厥阴及任脉之会。中脘又是手太阴之所起,足厥阴之所终,任脉之所发,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脉之所生。中脘穴上一寸有上脘穴、下一寸有下脘…  相似文献   

12.
一、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回顾急性黄疸型肝炎属祖国医学中“黄疸”的范畴。《素问·奇疾论》云:“有病口苦名日胆痘,取阳陵”。《灵枢·五邪篇》又云:“邪在脏,则两胁中痛……取之行间,以引胁下”……。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大加阐微发挥,是书列举针灸治“黄疸”的16个穴位,可谓历代之首,其太冲、中封、脾俞、上  相似文献   

13.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河北中医》2008,30(4):378-379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凡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下取以治疗上部疾病者,都属于上病下治之列。其治则  相似文献   

14.
正膻中穴,别称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等,为奇经八脉任脉的穴位,《针灸甲乙经》[1]:"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即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膻中穴乃宗气聚会之所,属八会穴之气会;也是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属心包之募穴;同时也是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任脉之会。《灵枢·海论》[3]:"膻中者,为气之海。"《针灸大成·行针指  相似文献   

15.
《针灸甲乙经》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家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6.
天容穴略考     
<正> 天容穴是十二正经所属的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对其归属、交会问题,至今尚无一致认识。最新修订的全国高校教材《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将其归于手太阳经脉之中,笔者认为对此有重新考证的必要。一、定位本穴的最早定位,仅以颈项部腧穴的排列来描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灵枢·本输》)《甲乙经》曰:“天容穴在耳下”。以后《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则从文字上记载其准确位置“在耳下曲颊后”。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百会的名称及定位 百会在历代的针灸文献中有诸多名称,如《针灸甲乙经》称百会为三阳五会,《针灸资生经》称为天满,《普济方》称为泥丸宫,《针灸聚英》称为巅上,此外尚有称五会、三阳、岭上、维会、六满等名称。百会穴居巅顶之中,位于人体至高正中之处,为百脉聚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日百会。”  相似文献   

18.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19.
王守阳  高庆法 《陕西中医》2000,21(3):130-131
列举引证《素问》、《灵枢》、《甲乙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名著,考证中冲、交信、廉泉三经穴的定位,为经穴的规范化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说明肾为藏精之脏,为生殖之本,天癸之源。且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二脉隶属于肝,肝肾又精血同源,故不孕症的产生与肝肾二脏及冲任失调关系甚为密切。但四者之中,肾为根为本。故笔者验证于临床,治疗不孕症多从治贤入手而获良效。今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一、补肾填精法适用于肾精亏虚、冲任失充之不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