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缺血侧纹状体处谷氨酸(Glu)水平及其代谢型受体(mGluR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预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缺血前运动组。运动方案采用电动跑台,30mim/d,20m/min,5d/week,共2周。采用微透析技术收集各组大鼠缺血前、缺血期间(40,80和120min)和再灌注后(40,80,120,160,200和240min)的脑细胞外液,用于测定兴奋性氨基酸Glu含量的变化。同时运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缺血80min和再灌注240min时纹状体脑组织内的mGlu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组Glu水平在缺血40、80、120min和再灌注40、120、160min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运动组各时间点的Glu水平普遍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P<0.01),而缺血时各时间点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缺血80min和再灌注240min时缺血组和运动组mGluR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运动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预运动训练对随后发生的脑梗死纹状体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的过度释放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mGluR1 mRNA的下调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2.
运动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效应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2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运动组,每组14只。运动组采用4周自愿跑轮运动为体力运动模型。脑立体定位-神经电生理法检测海马齿状回LTP;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海马5-羟色胺(5-H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海马5-HT1A受体、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结果:运动组海马齿状回LTP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运动组海马5-HT含量(P<0.01)、5-HT1A受体mRNA(P<0.01)、CREB和BDNF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可能通过对5-HT—5-HT1A受体—cAMP—CREB—BDNF—LTP通路元件的上调机制,发挥增强海马LTP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运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4只。运动组和对照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造模24h后,运动组进行跑台训练,速度为12m/min,每天30min,连续2周;假手术组进行相同的造模手术,但不造成缺血。2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ng-1、Tie-2表达的空间分布情况,Western blot定量检测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ng-1及其受体Tie-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缺血侧的额顶叶皮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周后,运动组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上调Ang/Tie-2通路的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进脑缺血性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后肢固定大鼠腓肠肌湿重比、单收缩最大张力、肌肉生长抑制素(GDF-8)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游泳组、跑台组和自然恢复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右后肢用可塑性石膏固定4周,模型组大鼠于右后肢固定4周后处死、取材;游泳组、跑台组、自然恢复组解除固定后分别再进行3周小强度运动或笼养后处死、取材。测定腓肠肌单收缩最大张力,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腓肠肌GDF-8mRNA表达。结果:4周后肢固定大鼠的体重、腓肠肌固定侧肌湿重/对侧肌湿重、腓肠肌单收缩最大张力显著降低,腓肠肌GDF-8mRNA表达显著升高;经过3周小强度游泳、跑台运动和自然恢复,游泳组、跑台组的固定侧肌湿重/对侧肌湿重、腓肠肌单收缩最大张力高于自然恢复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跑台组腓肠肌GDF-8mRNA表达显著低于自然恢复组。结果提示:4周后肢固定可造成大鼠废用性肌萎缩,3周小强度游泳、跑台运动对废用性肌萎缩的恢复作用有略优于自然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虎纹捕鸟蜘蛛毒素(HWTX-I)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和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凋亡相关因子bax和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HWTX-I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损伤结合蛛网膜下腔置管术模型,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进行超微结构及Nissl染色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baxb、cl-2 mRNA表达。结果:(1)HWTX-I能够使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基本维持正常形态。(2)HWTX-I能稳定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分布。(3)HWTX-I能够下调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bax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HWTX-I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跑台运动对大鼠跟腱胶原含量、胶原I、胶原III及胰岛素生长因子(IGF-I)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对照组不运动。运动组进行12周跑台运动,速度为20m/min,坡度为10%,每天40min。采用ELISA法测定I型胶原的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I、II型胶原的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IINP)和IGF-I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前胶原Iα1 mRNA、前胶原IIIα1 mRNA和IGF-I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血清IGF-I含量、跟腱PINP和IGF-I含量及前胶原Iα1mRNA和IGF-I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长期跑台运动可以通过提高跟腱胶原I合成量来适应负荷I,GF-I在跟腱对运动的适应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长骨生长的影响。方法:将24只5周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跑台运动组和持续跑台运动组,每组8只。两运动组分别进行为期9周、每周5次的持续跑台运动和间歇跑台运动,后取大鼠后肢胫骨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测定。结果:两运动组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平均宽度、皮质骨宽度、类骨质表面积和类骨质厚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骨小梁分离度、侵蚀表面积则极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跑台运动组的骨小梁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间歇跑台运动组的生长板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间歇跑台运动组骨小梁体积和类骨质厚度非常显著高于持续跑台运动组,骨小梁平均宽度、类骨质面积和生长板厚度显著高于持续跑台运动组,骨小梁分离度和侵蚀表面积显著低于持续跑台运动组。结论:两种运动模式均能够通过刺激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促进生长期大鼠胫骨骨量的积累,并且间歇跑台运动对骨量积累和骨纵向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持续跑台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影响以及对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手术+运动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并在术后24h后对运动组进行跑台训练。2周后,断头取脑,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Ⅷ因子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脑缺血区微血管密度;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区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总AKT、磷酸化AKT表达。结果:手术对照组微血管密度较假手术组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手术对照组相比,手术+运动组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缺血区总AKT、磷酸化AKT、Tie-2表达检测结果:3组总AKT无显著差异;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对照组磷酸化AKT及Tie-2都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运动组较其它两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脑缺血大鼠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24h后)进行2周跑台训练可上调梗死灶边缘区Tie-2受体的表达,促进下游PI3K/AKT通路的相关蛋白磷酸化,启动该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增加脑缺血区微血管密度,从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达到脑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氧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解偶联蛋白3(UCP3)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1小时、3小时、6小时和12小时组。各运动组大鼠进行60分钟跑台运动。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骨骼肌UCP3mRNA表达,生化方法测定血清FFA浓度。结果:运动后即刻、1小时、3小时、6小时和12小时组UCP3mRNA表达较安静对照组分别增加了60.7%、59.5%、81.8%、44.4%和62.3%(P<0.01),血清FFA水平较安静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92.8%、144.0%、206.4%、318.5%和352.5%(P<0.01);运动组大鼠骨骼肌UCP3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FFA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620,P<0.01)。结论:有氧跑台运动显著提高了大鼠骨骼肌UCP3mR-NA的表达,运动后骨骼肌UCP3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与运动导致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疗法对运动训练大鼠海马、下丘脑内皮素受体A(ETR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50只,3月龄,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艾灸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10只。除安静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6次,共7周。艾灸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穴位注射组大鼠,从第6周开始分别采用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连续2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即刻,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取海马和下丘脑,采用RT-PCR法检测海马与下丘脑ETRA mRNA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ETRA mRNA表达略高于安静对照组,而各治疗组大鼠ETRA mRNA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下调趋势,甚至低于安静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动物海马区ETRA mRNA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灸疗法可能通过下调下丘脑ETRA mRNA表达而调节运动时机体的应激状态,进而影响运动能力。针灸和运动训练均不能影响海马区ETRA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 -jun蛋白表达及川芎嗪、黄芪和尼莫通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与医学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模型组及川芎嗪、黄芪、尼莫通干预组大鼠大脑皮层c -jun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结果 :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侧c -jun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均低于无缺血侧 (P <0 .0 1) ;②各药物干预组缺血侧脑组织c -jun蛋白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均升高 (P <0 .0 1) ,其中尼莫通组升高更为显著 (P <0 .0 1)。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ju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川芎嗪、黄芪和尼莫通均可部分抑制c -jun蛋白表达 ;尼莫通比川芎嗪、黄芪降低c -jun蛋白表达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jun蛋 白表达及川芎嗪、黄芪和尼莫通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与医学图像分析相结 合的方法检测模型组及川芎嗪、黄芪、尼莫通干预组大鼠大脑皮层c-jun蛋白阳性细胞的平 均灰度。结果: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侧c-jun蛋白阳性 细胞平均灰度均低于无缺血侧(P<0.01);②各药物干预组缺血侧脑组织c-jun蛋白阳 性细胞平均灰度均升高(P<0.01),其中尼莫通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ju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川芎嗪、黄芪和尼莫通均可部分抑制c-jun蛋白表达;尼莫通比川芎嗪、黄芪降低c-jun蛋 白表达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影像学评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时间窗。材料和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0h、1h、3h、6h和12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VE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于再灌注72h,应用MR影像学、TTC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价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凋亡率、ADC值比率(ADCR),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缺血再灌注0h和1h灶周给予VEGF,MRI测得的梗死体积分别为(367.0±15.7)mm3和(393.0±19.6)mm3与对照组(468.6±29.7)mm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3h、6h和12h组梗死体积为(437.0±24.6)mm3、(444.0±29.5)mm3、(449.0±30.5)mm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TTC染色测得的梗死体积与MRI上相一致。同时1h内用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凋亡率明显下降,再灌注3h后给药,则无明显作用。结论:VEGF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时间窗在再灌注损伤1h内,MR影像学检查可作为定量评价基因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动态对比观察单次性15mim和反复性3×5min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大脑皮质cAMP、SOD和MDA含量的变化及相应的病理改变、发现反复性脑缺血及再灌流早期cAMP含量明显增高,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则延迟性持续显著增高;反复性缺血组皮质神经元损害显著重于单次缺血组。结果提示cAMP和自由基均可能参与了反复性脑缺血神经元损害的病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虎纹蜘蛛毒素-I(HWTX-I)与由Fas分子启动的死亡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关系及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分子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用药组三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并结合蛛网膜下腔置管术构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CA1区Fas、FasL、FADD蛋白水平表达,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死亡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Fas、FasL、FADD核酸水平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用药组Fas、FasL和FADD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用药组Fas、FasL和FADD蛋白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假手术组Fas、FasL、FADDmRNA表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用药组Fas、FasL、FADDmRNA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WTX-I蛛网膜下腔用药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Fas分子启动的死亡信号转导通路激活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Ca2+)i的变化,结果示缺血1min就启动了肌醇脂质信使系统,引起[3H]-IP3显著增高,缺血20min突触体(Ca2+)i增高,且持续至再灌流7d,磷脂酶C抑制剂PMSF治疗能显著地抑制突触体(Ca2+)i的升高,减轻海马CA1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丁苯酞治疗组24只.每组再分为缺血2、3和4 h 后再灌注3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和脑梗死范围,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范围也随之增高,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2、3和4 h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 ± 0.6)分、(3.7 ± 1.0)分和(4.2 ± 1.0)分,脑梗死容积比率分别为(27.6 ± 5.4)%、(33.1 ± 6.1)%和(42.3 ± 7.3)%;而在丁苯酞治疗组则分别为(1.2 ± 0.5)分、(1.6 ± 0.7)分、(2.3 ± 0.9)分和(9.8 ± 1.6)%、(16.7 ± 2.3)%和(20.7 ± 3.9)%,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并发现丁苯酞治疗组的缺血4 h的症状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比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丁苯酞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VEGF表达均逐渐减弱.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减弱(P < 0.01).与其他两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的VEGF表达明显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相关,并能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缺血模型大鼠经30 d高压氧(HBO)治疗后大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方法 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8只、HBO治疗组(HBO组)8只.C组为正常大鼠,IR组和HBO组大鼠经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1.5 h后再灌注,HBO组行HBO治疗.HBO治疗(0.28 MPa,60 min)30 d,1次/d,于31 d麻醉处死,取脑组织切片,VEGF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并于损伤区取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ECF广泛分布,缺血区表达强烈,3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HBO组(13497.14±397.44)低于IR组(22.097.7±616.89);C组未见CD34表达,其他2组集中表达于缺血区;HBO组(5571.16±603.63)表达少于IR组(5349.72±390.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HBO治疗抑制大鼠缺血脑组织VEGF的表达,可能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促进脑组织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