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从家蝇幼虫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出有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观察其对弓形虫速殖子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通过损伤加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幼虫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和层析等过程,分离纯化并筛选出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对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的影响。结果通过DNA含量直方图可以看出,实验组的速殖子数少于对照组,且两组分布参数存在较明显差异。正常的弓形虫速殖子处于M1期的较M2期的少,抗菌肽组则相反,处于M1期的较M2期的多,且M1峰值明显前移。结论家蝇幼虫血淋巴中存在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其可通过抑制弓形虫DNA的合成杀伤弓形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家蝇幼虫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具有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方法 通过损伤加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幼虫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和层析等过程,将家蝇幼虫抗菌肽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比色法和血细胞计数法筛选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结果 经Resource S阳离子柱和Superdex G75凝胶柱层析后,筛选出2种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杀伤作用的抗菌肽.结论 家蝇幼虫血淋巴中存在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而且不止一种,但其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家蝇蛹抗弓形虫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家蝇蛹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具有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方法通过损伤加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蛹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和AKTA^TM purifier层析等步骤,将家蝇蛹抗菌肽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血细胞计数法和MTT比色法筛选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结果经ResourceS阳离子柱层析,测定280m处紫外吸收值,在保留体积为9.4ml处出现1个紫外吸收峰,经检测对弓形虫速殖子有杀伤作用,再将其用于Superdex G75凝胶柱层析后,测定280m处紫外吸收值,出现6个紫外吸收峰,发现第6个峰具有抗弓形虫作用。结论家蝇蛹血淋巴中存在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4.
昆虫抗菌肽对人淋巴瘤细胞杀伤作用及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对人淋巴瘤细胞Daudi有抑制或杀伤作用的昆虫抗菌肽.方法 针刺感染大肠埃希菌以诱导昆虫(家蝇幼虫、成虫、蛹)产生抗菌肽,再经研磨、离心、层析等步骤提取其血淋巴中抗菌肽.将所提取的抗菌肽作用于肿瘤细胞Daudi,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作用效果.结果 3种抗菌肽对肿瘤细胞Daudi均有杀伤力,家蝇成虫的荧光吸收率为97.86%,幼虫为85.45%.以家蝇成虫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 家蝇成虫抗菌肽可作为潜在的抗人淋巴肿瘤药物开发.  相似文献   

5.
诱导家蝇幼虫抗菌蛋白的提取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提取家蝇幼虫抗菌蛋白抑菌活性,并观察两种诱导源所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中抗菌蛋白产生的动力学变化。方法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诱导家蝇幼虫,在诱导后12,24,36,48,60h收集家蝇幼虫,80℃热水处死,分别用血淋巴、组织匀浆提取抗菌蛋白后进行抗菌活性的测定。结果 用组织匀浆提取的抗菌蛋白抑菌效果明显好于血淋巴;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物质达最大活性时间分别为诱导后48,36h。结论 用组织匀浆提取家蝇幼虫抗菌蛋白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诱导后36~48h的抗菌蛋白活性最大。  相似文献   

6.
IgY抗体用于弓形虫感染小鼠病原学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抗弓形虫鸡卵黄抗体(IgY)应用于免疫酶染色,探索弓形虫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途径。方法 取急性感染弓形虫小鼠的肝、脾和肾组织切片,用IgY作为第1抗体,间接酶免疫染色,检查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结果 在细胞内可见呈弧形、半月形紫红色半透明的弓形虫速殖子,虫体完整,一般1-4个虫体/细胞,以2-3个多见。结论 IgY抗体的间接酶免疫染色试验用于诊断急性感染弓形虫的小鼠,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家蝇幼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家蝇幼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方法针刺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家蝇幼虫产生抗菌肽,经研磨、离心、层析等步骤提取其抗菌肽,所提取的抗菌肽作用于肿瘤细胞K562、Daudi、109及T24,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作用效果。结果抗菌肽对4种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力M1均在85%以上。结论家蝇幼虫抗菌肽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相似文献   

8.
施田补除草剂抗弓形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施田补体外、体内抗弓形虫的效果。方法 体外实验:将弓形虫RH株速殖子加入体外培养的Kela细胞中,分别用不同稀释度的施田补处理,设置阴、阳性对照,48h至72h取出培养细胞、固定、染色后观察细胞感染率及每个纳虫泡中速殖子的数量,以判断药物效果。体内实验:将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小鼠后,用不同稀释度的施田补治疗小鼠.设置不治疗对照组及施田补毒性实验组.观察小鼠的死亡时间、以判断药物效果。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施田补有很好的抗弓形虫的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体内实验观察到施田补1:I00稀释有明显推迟小鼠死亡的趋势,结论 施田补为一种良好的抗弓形虫药物。  相似文献   

9.
家蝇成虫抗菌肽对4种肿瘤细胞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家蝇成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方法针刺感染大肠埃希菌诱导家蝇成虫产生抗菌肽,经研磨、离心、层析等步骤提取其抗菌肽,将其作用于肿瘤细胞109、K562、Daudi及T24,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作用效果。结果该抗菌肽对4种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力M1均在85%以上。结论家蝇成虫抗菌肽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开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用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的昆虫抗菌肽对作用细胞的影响。方法 对家蝇幼虫采用针刺感染大肠埃希菌诱导产生抗菌肽,经研磨、层析提取其抗菌肽,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这两种方法提取的抗菌肽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影响。结果 两种方法处理的家蝇幼虫抗菌肽对人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均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生理盐水处理的抗菌肽比缓冲液伤害作用小。结论 缓冲液可能对细胞造成高渗作用促进细胞死亡;而生理盐水无此作用,对细胞不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蝇3龄幼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膜的作用。方法通过针刺感染大肠埃希菌诱导家蝇3龄幼虫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家蝇3龄幼虫抗菌肽,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和光镜观察法筛选对K562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峰5、峰8处理K562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和生长曲线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膜形态的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膜荧光素的渗漏;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结果低质量浓度(<50μg/ml)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细胞整体形态变化不大,细胞荧光素渗漏较少[(18.95±0.05)~(22.49±0.68)],细胞损伤甚微;高质量浓度(≥50μg/ml)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细胞形态变化逐渐增大,细胞荧光素渗漏较多[(62.77±4.08)~(70.81±0.18)],甚至大分子荧光素DextranFITC可以通过。结论家蝇3龄幼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膜的作用存在质量浓度阈值,低质量浓度时可引起膜通透性增加,高质量浓度时可引起细胞膜严重损伤。家蝇幼虫抗菌肽可能通过直接杀伤作用抑制K562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首先是通过对膜作用,然后可能进一步对膜作用从而使膜上孔洞不断扩大或者进入细胞后经过其他途径抑制K562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2.
舍蝇抗菌肽的提取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研究含蝇抗菌肽的提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舍蝇幼虫采用针刺损伤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诱导方法,并通过研磨、加热、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5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步骤提取抗菌肽;结果:经SDS—PAGE电泳分离到2条带,分子量分别为4kD,9.6kD;结论:提取的舍蝇抗菌肽能有效地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和BGC—823,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人肺癌细胞SPC—A—1的体外增殖,并且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家蝇幼虫抗菌肽对肿瘤细胞K562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K562细胞在昆虫抗菌肽作用下细胞表面的变化,探讨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用针刺对家蝇幼虫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其产生抗菌肽,然后提取该抗菌肽,作用于K562细胞。36 h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细胞表面变化。结果K562细胞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孔洞。结论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可以从细胞表面穿孔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六组昆虫抗菌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家蝇成虫、幼虫和蛹,淡色库蚊、美洲大蠊、德国小蠊6组昆虫的抗菌肽成分。方法通过针刺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各种昆虫及各虫态产生抗菌肽,再经研磨、离心等步骤提取这些抗菌肽,用改进的聚丙烯凝胶电泳分析其组成。结果淡色库蚊成虫(5条带)、家蝇蛹(4条带)、家蝇成虫(5条带)、家蝇幼虫(7条带)、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各3条带)。结论家蝇幼虫的抗菌肽种类较多,可能与其抗菌、抗肿瘤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work, the bioactive peptides produced during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of soybean seeds and soy milk we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extracted protein samples from soybean seeds and milk or directly on untreated soy milk. Proteins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and then analyzed by 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for peptide sequencing. The identified peptides were 1173 in soybean seed samples, 1364 in untreated soy milk samples and 1422 in soy milk samples in which proteins were extracted by precipitation. The peptide identifications were then employed to search specific databases and look for the presence of bioactive peptides in the investigated samples, either with known biological activity or with potenti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Results pointed out that soybean proteins underwent an extensive degradation process during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and generated a large number of bioactive peptides, some with established activity, some with predict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Finally, the supernatants collected after protein precipitation with acetone from both soybean seeds and soy milk were also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 presence of peptides produced by the action of endogenous proteases. Likely, peptides found in soy milk samples could be formed during food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