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指南模式评价心脏骤停原因及其心肺复苏复苏结果。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海南省医疗保健中心心肺复苏和心脏骤停患者及其结果进行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在295例心脏骤停中,院外心脏骤停与院内心脏骤停分别为137例、158例,其心脏骤停心脏原因分别为49例(35.7%)、63例(39.9%);院外心脏骤停非心脏原因中因创伤、淹溺、急性中毒引起心脏骤停高于院内心脏骤停组(P〈0.05);而院内心脏骤停组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低血压/休克、电解质紊乱引起心脏骤停高于院外心脏骤停组(P〈0.05)。院内心脏骤停复苏ROSC率、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0.7%、13.9%,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的ROSC率、成活出院率高于非心源性心脏骤停(P〈0.05)。结论院外、院内心脏骤停原因有明显的差异,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的ROSC率、成活出院率高于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提高临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7月份2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高频率、高深度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立刻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的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成功率为56.5%.在本院治愈出院4例,治愈成功率为17%.结论: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小冶  黄永阳 《右江医学》2009,37(4):406-407
目的探讨影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急诊科3年多收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多共收治院前或院内呼吸心跳骤停患者88例,其中院前58例,院内30例,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者,心血管疾病复苏成功率较高。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病因、发病地点及复苏开始时间有关,普及CPR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萨勃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试验组)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0例(对照组)的疗效,两组均同时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包括药物及电除颤治疗.结果:试验组复苏成功40例,成功率80%;对照组复苏成功25例,成功率50%,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1).结论:ICU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35例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151例),对照组应用2005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抢救,观察组应用2010年新指南进行抢救,将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新指南指导下的复苏成功率是19.21%与2005年指南指导下的成功率7.1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内术后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按Utstein院内复苏模式中的要求选择性回顾分析术后心脏停搏6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病因并对可能影响ROSC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2例院内术后心脏停搏病例中ROSC率与存活出院率分别为53.2%(33/62)和25.8%(16/62)。窒息和脓毒症是两个主要病因,分别占总病因的21.0%(13/62)和14.5%(9/62)。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目击、可除颤心律、除颤、CPR开始时间、首次除颤时间和首次肾上腺素注射时间是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年龄、可除颤心律、CPR开始时间、除颤、首次除颤时间和首次肾上腺素注射时间是影响存活出院相关因素。结论:术后气道窒息是院内术后心脏停搏的重要病因,应加强术后的呼吸道管理和护理。院内术后心脏停搏后出现可除颤心律应该尽快除颤,有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7.
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而心脏呼吸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术(CPR)。传统的CPR技术因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按压的效果,而MSCPR-1A型心肺复苏器是一种以高压氧气为驱动力的心肺复苏一体机,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和呼吸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脏呼吸骤停是医院急救中最为紧急的危重症,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国内抢救的成功率仍然不高,约在1%~18%之间。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有效途径。现将我科1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红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140-142
目的 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0年8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 8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22例,成功率26.2%,死亡62例,死亡率73.8%.结论 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搏停止的时间、患者年龄、原发病以及电击除颤的时机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当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第一目击者具备心肺复苏知识极为重要,急救人员要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CPR),同时要重视复苏后的综合救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2月-2011年3月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158例作为试验组,2005年5月-2007年12月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1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苏中患者CPR至心跳恢复时间、撤机时间、CPR成功率及存活率;比较两组复苏成功后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无论是心跳恢复时间、撤机时间、CPR成功率及存活率以及复苏成功后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克服了徒手CPR中因为医护人员或患者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使心肺复苏更趋标准有效,在CPR中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作者亲身参与救治的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复苏技术与预后的关系。结果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9例,最终复苏(心肺脑均复苏)仅3例。复苏率分别为10%、3·4%。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可逆,抢救开始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院内或是院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老年患者186例,对其实施院内或是院前心肺复苏,并对其进行分析,查看影响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老年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肾上腺素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8min内进行电除颤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8min后再进行电除颤的患者的成功率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不同,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不同,其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主要与患者CPR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时机和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个体化心肺复苏抢救程序,分析心肺复苏程序不同组合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462例,针对心肺复苏程序不同组合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接诊217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按指南要求采用ABCD心肺复苏程序,心肺复苏成功39例。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接诊245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优化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心肺复苏成功56例。结论辨证准确地优化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以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我科20例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20例心跳骤停后患者的心肺复苏、复苏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诊断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在早期积极、规范的心肺复苏后,经过4-16d治疗,有18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心肺复苏的成功取决于早期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人工呼吸的建立及复苏后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跳呼吸骤停是机体的危急状态,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疾病,急诊护士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在复苏过程中最佳配合医生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我科从2002年1月~2006年6月,对院内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09例进行心肺复苏,其中成功抢救了46例,抢救成功率42·20%,现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经我院急诊科和各科抢救的106例非创伤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例中,在本院内发生的心跳骤停患者10例,经复苏存活8例(80.0%)。96例在院外发生心跳骤停患者,其中32例由出诊医务人员在现场抢救后放弃或接回医院,复苏存活6例(18.8%);另64例由目击者或旁人直接送来医院,复苏存活4例(6.3%)。结论院内发生的及经医务人员现场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存活率明显高于未经现场抢救而直接由亲属或旁人送来医院者。认为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实施"四早生命链",并大力加强心肺复苏知识的群众性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36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发现医院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者,由于医护人员在场,70%以上均患者在5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有效率为72.4%,存活率为22.0%,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5.4%。而院外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168例患者仅有5例在5分钟内进行了复苏,复苏有效率3.6%,存活率为0.6%、而且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高。院内外心脏中吸骤停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差异,说明现场复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中国必须提高现场急救意识,建立急救网络,使更多人的掌握CPR操作技术,把院前抢救-安全运输-医院急救结合起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造福于民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时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的影响。方法将50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心肺复苏机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运用标准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相同。监测体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心电、动脉血气分析情况。结果心肺复苏机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心肺复苏机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结论心肺复苏机在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提高自主循环率,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4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论:对于院前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要做到迅速到达现场,迅速诊断,迅速心肺复苏,才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吴裕侃  刘飞  何平胜 《当代医学》2010,16(36):103-104
目的探讨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2005年及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按基础生命支持顺序及CPR时间早晚不同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小。结果 A组26例心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为11.5%;B组11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例,成功率为27.3%。心跳呼吸骤停至CPR≤5min者A组9例,复苏成功2例,成功率28.7%;B组4例,复苏成功2例,成功率50.0%。心跳呼吸骤停至CPR〉5min者A组17例,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6.20%;B组7例,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14.3%。结论①抢救时间先后是决定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②基础生命支持顺序的改变对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尤其是就诊时间较晚患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