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医学》2017,(6):541-542
目的研究口服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卡波糖治疗,40例)和B组(除阿卡波糖外的降糖药,40例),干预治疗3个月,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干预治疗前后两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经3个月干预治疗,两组双歧杆菌数量均较前升高,但A组的双歧杆菌数量升高程度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杆菌科细菌均降低,但A组的肠杆菌科细菌数量降低程度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能部分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3.
黄旭东  郑晓鹏  郑赵利 《河北医学》2011,17(8):1041-104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个体的差异,探讨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空腹血糖>11.1mmoL/L,余20例空腹血糖<9.0mmoL/L)和2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粪便,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2-15+21
目的探讨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状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肝硬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硬化30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30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粪便pH值与细菌比浊度,肠道类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真杆菌-球形梭菌水平,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类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真杆菌-球形梭菌水平。结果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pH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组类杆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真杆菌-球形梭菌水平显著低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糖尿病组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6种细菌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异常,尤其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查阅文献,对肠道双歧杆菌在2型糖尿病发病及防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从而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肠道双歧杆菌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使双歧杆菌改善糖耐量、调节炎症因子、促进胰岛素分泌及缓解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削弱,从而进一步使血糖水平升高;此外,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则对肠道屏障功能的维护作用减弱,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补充双歧杆菌可以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防止机体吸收脂多糖,改善机体内的炎症状态,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胃肠道症状。目前肠道双歧杆菌防治2型糖尿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今后需对双歧杆菌各菌种功能及双歧杆菌微生物制剂防治2型糖尿病的具体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赵雪单  陈丹丹  艾林 《广西医学》2020,(19):2586-2589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控制血糖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方案治疗,试验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检测两组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固相和液相胃排空时间、粪便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固性及液性胃排空时间缩短,粪便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下降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拟杆菌数量上升(均P<0.05),且试验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的胃动力和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我院老干部科60例65-89岁2型糖尿病人,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3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计数。然后根据病程长短、有无微量蛋白尿、糖化血红蛋白高低分别分成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程〉10年、有微量尿蛋白、糖化血红蛋白(7.1±1.31)%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的病程和有无并发症、血糖控制情况均对肠道菌群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活菌对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30名健康成人、30名儿童、15名血液病患儿、15名新生儿住院患者服用自行配制的含双歧杆菌的活菌饮料,分析服用前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结果提示服用外源性双歧杆菌后,健康成人、儿童、新生儿住院患者肠道内类杆菌数量减少,成人粪便中分泌SIgA的水平上升,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血液病患儿因口服抗生素,肠道菌群及SIgA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肠道中目标细菌的数量,探讨肠道菌群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选取150例NAFLD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中目标细菌DNA的表达量。  结果  NAFLD患者粪便中的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0、P = 0.007),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 = 0.00、P = 0.022)。  结论  NAFLD患者肠道中存在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的结构失衡,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对NAFLD具有一定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61-1562
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口服三联活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6种进行培养和计数;64例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0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结果: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布拉氏酵母菌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两组的粪便pH值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粪便pH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探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健康影响的菌种特异性。方法 纳入成都地区148例50~75岁健康中老年人,收集其血液和粪便标本,测定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使用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及种的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及其人体最常见的8个菌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受试中老年人粪便中均可检出双歧杆菌,菌量约为108个/g湿便,检出率为100%,且可检出通常被认为是婴幼儿肠道内的优势双歧杆菌菌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与尿素氮呈正相关( r=0.214, P0.05);青春双歧杆菌和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 r=-0.311,P r=0.167,P r=-0.247,P r=0.350,P r=0.365,P<0.05)。结论 肠道双歧杆菌能菌种特异性地影响机体的生理代谢和免疫机能,保持肠道双歧杆菌菌种正常的组成可能是减缓高龄引起的免疫衰退、维持中老年人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成都地区中老年人肠道双歧杆菌在不同血糖血脂水平下种群结构的特征,为双歧杆菌在高血糖、血脂异常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于2018年4-8月征集289名成都地区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分为健康组、血脂异常组、高血糖组和双高组(同时患有血脂异常及高血糖),检测其空腹血糖(GLU)、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收集粪便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中双歧杆菌属及8种人体肠道内常见的双歧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检出情况及其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289例样本,组间双歧杆菌菌种结构分析:(1)双歧杆菌菌种的检出情况:检出率和检出种数在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数量上,角双歧杆菌在血脂异常组中高于健康组,且高于双高组,链状双歧杆菌在高血糖组中高于健康组,齿双歧杆菌在血脂异常组中高于双高组。(2)双歧杆菌数量和血糖血脂的相关性:在属水平上,仅在血脂异常组中双歧杆菌与TC呈负相关(r=-0.346)。在种水平上,健康组两歧双歧杆菌与TG呈负相关(r=-0.761),短双歧杆菌与GLU、TC、LDL-C呈负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患者和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种类、丰度和结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变化与T2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33例临床粪便样本(健康样本78例,T2D病例样本55例),应用Hiseq2500对16 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下机数据用Usearch、QIIME进行数据的拼接过滤,分类并进行物种注释。利用R语言数据包进行样品Alpha多样性指数,样品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样本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比较正常组与T2D组的菌群差异,并在矫正相关因素后筛选疾病标志菌群。采用PICRUST软件进行差异菌群功能预测。结果 两组菌群在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门分类上的差异优势物种。LefSe分析表明,两组在2个门、3个纲、3个目、4个科、10个属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校正相关因素影响后,筛选出T2D相关菌群标志物可能为Bifidobacterium、Bifidobacteriales、Bifidobacteriaceae、Actinobacteria、Bacilli、Lactobacillales、Lactobacillaceae、Lactobacillus。在此基础上,通过差异菌群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组间36条KEGG代谢通路存在显著差异,T2D组的柠檬酸循环、脂多糖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均有上调。结论 T2D组和正常组肠道菌群在组成和丰度上都存在差异,T2D组明显显示出生态失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MLPA方法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在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从13例SMA患者、31名患者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和10份胎儿羊水标本,以及50名正常人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MLPA技术进行分析,同时也行常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分析.结果 MLPA分析结果与常规PCR-RFLP和位点特异性PCR结果相符:13例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基因均呈纯合缺失,SMN2基因拷贝数的增加与SMA表型的严重程度(从I型到Ⅲ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1名患者父母SMN1基因1拷贝的人数为29(占93.5%),2拷贝的为2(占6.5%);50名正常健康成人SMN1基因1拷贝的人数为1(占2.0%),2拷贝的为48(占96.O%);SMA患者父母组和健康正常成人组之间的SMN1基因拷贝数存在显著件差异(P<0.01);10例胎儿中2例存在SMN1的纯合缺失.结论 MLP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SMA分子诊断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Long MJ  Song F  Qu YJ  Meng Y  Wang H  Jin YW  Huang S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59-1263
目的 建立一种准确、快捷的方法,定量检测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拷贝数,以便分析非纯合缺失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中SMNl基因的杂合性缺失.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S-PCR)分别进行SMN1与SMN2基因的特异扩增,用另外2个无关基因作内对照,进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分析,确定基因拷贝数.结果 (1)改进的双重AS-PCR与DHPLC相结合的技术,能够有效分离SMN1和SMN2基因,通过与对照基因的对比,可准确地判断SMN基因的拷贝数,SMN1和SMN2基因1~4拷贝之间不存在重叠.(2)38例非纯合缺失SMA患儿中,20例的SMN1基因为1个拷贝(52.6%),判断为SMN1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其中15例(75.0%,15/20)的SMN2基因为2个拷贝,5例(25.0%,5/20)SMN2基因为3个拷贝.(3)30名SMN1基因纯合缺失型突变患者的双亲中,有24名(80.0%)的SMNl基因为1个拷贝.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SMN基因的拷贝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型糖尿患者与健康者血清和粪便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差异代谢物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以及同期常规体检健康对照人群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代谢物及30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的粪便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和靶向的代谢组学研究。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血清和粪便中的差异代谢物与2型糖尿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在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样本中鉴定出15个差异代谢物,在粪便样本中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则有6个。其中,糖尿患者血清中的谷氨酰胺、壬二酸、癸二酸及3-羟基癸二酸等二羧酸类羟基化衍生物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琥珀酰乙酰乙酸、缬氨酸、亮氨酸、葡萄糖、乳酸的含量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并且琥珀酰乙酰乙酸、乳酸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浓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壬二酸、癸二酸及二羧酸类羟基化衍生物与血糖浓度则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在粪便代谢物中,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等胆汁酸与受检者的血糖浓度也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并且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均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型糖尿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与健康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代谢物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粪便代谢组学中,糖尿患者的胆汁酸水平与血糖的浓度变化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椰汁体外对4株双歧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 利用4株常见的双歧杆菌作为受试菌,以菌液D(600)值、pH值、活菌计数以及发酵牛乳凝乳时间和乳液pH值等为指标,来研究椰汁对4种双歧杆菌增殖和活性的促进作用.结果 按照25% (V/V)添加椰汁时,4株双歧杆菌菌体浓度(光密度值及活菌计数)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以及长双歧杆菌甚至高于双歧因子阳性对照组(P<0.05).4株双歧杆菌发酵含有椰汁的牛乳后,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的凝乳时间均较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婴儿双歧杆菌却未出现凝乳现象,但4株双歧杆菌pH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椰汁有可能成为一种良好的双歧因子,并可作为双歧杆菌的天然培养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健康人群与结肠直肠癌(CRC)患者粪便菌群及肿瘤/瘤旁黏膜菌群的差异性,尝试寻找CRC新的防治途径。方法 收集了13例CRC患者粪便、6例患者肿瘤/瘤旁黏膜和20名健康对照人群粪便,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对粪便和黏膜的菌群组成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流式细胞仪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总数后,采用几种较为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对粪便及黏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利用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测试了其中7株细菌对3株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健康人粪便和CRC患者瘤旁黏膜中的菌群α-多样性显著高于CRC患者粪便和肿瘤黏膜中菌群α-多样性(P<0.05)。从特异性微生物来看,与健康人群相比,CRC患者粪便中的特有菌为Lactobacillaceae,而其肿瘤黏膜上特有菌是Escherichia、Enterococcus、Fusobacterium等。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分离自CRC患者肿瘤黏膜处的Bacteroides fragilis与Fusobacterium nucleatum分别对肠道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P<0.0001)与促进作用(P<0.001)。结论 CRC患者粪便、肿瘤黏膜及瘤旁黏膜菌群与健康人群粪便菌群差异较大,且CRC患者粪便菌群不能代表肿瘤黏膜特异性菌群。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肿瘤黏膜中F.nucleatum定植与促进具有癌细胞毒性的B. fragilis定植可能是治疗CRC潜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与尿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与尿铜蓝蛋白(Cp)浓度的变化及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与速率散射免疫浊度法检测57份血清Cp,并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浊度法检测110例健康对照组,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p,尿Cp与肌酐(Cr)比值及尿白蛋白(Alb)与Cr比值。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不良组,糖尿病肾病组与无糖尿病肾病组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放射免疫法与速率散射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Cp相关性与可比性良好;血清Cp的正常参考上限为542 mg/L(110例健康人的97.5%可信区间),尿Cp/Cr的正常参考上限为0.892 ng/mmol(110例健康人的97.5%百分位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p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其中血糖控制不良组血清Cp值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1),有糖尿病肾病组尿Cp/Cr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肾病组(P<0.001);尿Cp/Cr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1.4%,符合率为75.0%。结论:检测血清Cp水平对于了解糖尿病的病情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尿Cp/Cr与Alb/Cr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