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倾向的危险因素、超声造影表现及其在鉴别良、恶性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病理与术前超声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假瘤样息肉是胆囊息肉的最主要病理类型335例(94.1%),其次为良性腺瘤和恶变息肉,分别是12例(3.4%)和9例(2.5%)。在胆囊息肉恶变组中,年龄>50岁居多(占88.9%),其息肉病理类型以乳头状或乳头管状腺瘤为主(OR=17.5,P<0.01)。随着息肉的增大,恶性率逐渐增加。息肉直径≥2cm时,恶性率≥50.0%。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发现,合并胆囊结石是影响胆囊息肉超声诊断的重要因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指标是预测良恶性息肉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50岁、胆囊直径增大以及CDFI指标是胆囊息肉恶性倾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获得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声像图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5例、腺瘤4例、早期胆囊癌4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1c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1cm。RI〉0.6可作为判断恶性病变的标准。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胆囊息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据胆囊息肉样变的超声影像学特征计算得到的M值对胆囊息肉样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1-01/2013-12收治的114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术前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蒂是否宽大、回声强度、胆囊壁是否增厚、息肉样病变边缘是否光滑等,按照M值公式(M=0.02×年龄+0.31×X1+0.9×X2+0.15×X3-5.5)计算得出M值,并结合术后病理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经病理诊断为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或胆囊癌114例,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9例(69.30%),炎症息肉14例(12.28%),胆囊腺肌增生症3例(2.63%),腺瘤性息肉4例(3.51%),腺瘤恶变4例(3.51%),胆囊癌10例(8.77%);M<0者93例(81.58%);均为良性病变;0≤M<2.5者7例(6.14%),4例良性病变,2例癌前病变,1例恶性病变;M≥2.5者14例(12.28%),13例恶性病变,1例癌前病变.M值与病理分型具有正相关关系(r=0.881,P<0.001),即M值越大,胆囊息肉样变可能为恶性的程度越高.,结论:通过M值可初步预测胆囊息肉样变的良恶性,对其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自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见于无症状患者。本研究首次用超声检查法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自然史进行了研究。 方法:1988年4343例门诊患者中B超检查发现111例有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2例有胆囊癌,其余109例列人观察。以后B超随访每年1~2次,共5年,记录息肉数目与最大息肉的直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标准为,由囊壁突向囊腔的无声影不移动的回声。 结果:61%患者有多个息肉样病变,39%为  相似文献   

5.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 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均属罕见。1 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1 胆固醇样息肉 最为常见,这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病的一种,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cm ,并带有蒂,常为多发。显微镜下可见结集的胆固醇晶体有细蒂与胆囊粘膜相…  相似文献   

6.
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分析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等特征.方法我院及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资料共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42%;30岁~50岁占785%;结石合并率285%;病理类型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占537%;腺瘤性息肉恶变率极高,达28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的诊断率最高,达92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相对年轻;病理类型以胆固醇类多见,腺瘤性息肉易恶变,特别是合并结石的息肉;临床诊断以B超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囊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较罕见。本病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和腺肌病。我院共收治23例。除2例术前未作出正确诊断外,其余21例均在术前借助B超作出诊断,并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患者为我院诊治的5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结果:58例患者中右上腹疼痛38例(65.52%).非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占比高于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P<0.05),其中最多的为胆固醇性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直径对判断息肉性质的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9年3月我科诊治的胆囊息肉患者420例,接受开放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不同胆囊息肉直径预测息肉恶变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良性胆囊息肉388例,恶性胆囊息肉32例;良性胆囊息肉患者年龄为(46.6±8.7)岁,显著小于恶性胆囊息肉患者;良性胆囊息肉直径为6(2,27)mm,显著小于恶性胆囊息肉直径;良恶性息肉患者性别构成、胆囊息肉数目、胆囊结石、癌胚抗原、CA19-9和空腹血糖等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胆囊息肉直径是胆囊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52,95%CI:1.36~1.69);绘制胆囊息肉直径ROC曲线,得出AUC为0.89(0.85~0.93),即当息肉直径为13 mm时,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0%和71.8%。结论 胆囊息肉直径预测胆囊癌的价值较高,当息肉直径>13 mm时,因恶变风险增大,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我科1989-04/1997-06共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115例,男48例,女67例,年龄20岁~85岁,平均44岁.病程1mo~15a,其中55例有右上腹不适隐痛,20例有放射痛.60例为体检时发现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组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82例为胆囊息肉或占位,28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5例为胆囊结石,无胆囊癌诊断.全组均行胆囊切除术,其中有2例术中诊断为胆囊癌的患者行胆囊床处肝部分切除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送病理检查,其中良性病变109例,包括胆固醇息肉74例,炎性息肉8例,腺瘤样息肉21例(其中乳头状息肉8例);腺肌病6例.恶性病…  相似文献   

1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C)是胆囊黏膜局限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临床上称为胆囊息肉。PIG是胆道常见、多发病,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肌病,以胆固醇样息肉多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2006年8月-2008年3月,我们采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局限性隆起,但非结石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可简称为胆囊息肉。一般包括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真性肿瘤行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等真性肿瘤行病变,以及胆囊泥等非病理性病变。胆囊癌常与胆囊其他良性病变同时存在,且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向肝脏及门脉系统侵犯,或者已有远处转  相似文献   

13.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  相似文献   

14.
袁飞  刘霞  李绪斌  杜湘珂 《山东医药》2011,51(44):35-37
目的探讨肩关节区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有肩关节区域肿瘤或肿瘤样病变42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2例患者中骨肿瘤25例,软组织肿瘤14例,关节病变3例。正确诊断29例,误诊5例,诊断不明但可明确良恶性8例。常见临床症状在辨别病变良恶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肩关节区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部分病变仅可区分良恶性,合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有助病变的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内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囊内息肉样病变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本组胆固醇性息肉34例(47.2%),炎性息肉6例(8.3%),单纯性腺瘤14例(19.4%),乳头状腺瘤16例(22.2%),肌腺瘤2例(2.9%);胆囊壁有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团突人胆囊腔内,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呈单发或多发;部分回声团表面不光滑,少数可见有乳头状突起,少数回声团或与胆囊壁以蒂相连。结论多数胆囊内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但超声在判断良恶性病变或对微小病变有无癌变方面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胆囊隆起性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胆囊隆起性病变研究进展深圳市东湖医院(518028)刘艳胆囊隆起性病变也称息肉样病变(GBPL)或称胆囊瘤样病变,是一组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出而局限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或非肿瘤性、良性或恶性病变。近年来,随着B超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病...  相似文献   

17.
胆囊息肉样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过去认为罕见,由于B型超声显像普遍的应用证明本病并非罕见。两年来我院检出77例,其中92.67%经胆囊B超检查。本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息肉的类型1962年Selzer等将良性胆囊的病变分为四型。腺肌瘤、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及肿  相似文献   

18.
食管的良性肿瘤较恶性病变少见,而在食管良性肿瘤中血管瘤更少见。血管瘤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息肉样隆起,现将我院近期诊断并治疗的4例食管息肉样血管瘤患者患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郑彦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5):300-30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 )的临床若干问题 ,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腹部B超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 2 0 3例 ,其中 3 0例经腹腔镜或剖腹胆囊摘除术 ,对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3 0例患者中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2 8~ 62岁 ,平均年龄 3 8岁。有症状者 16例 ,占 5 3 .3 3 %。真性肿瘤 5例 ( 16.66% ) ,息肉样病变 2 5例 ( 83 .3 3 % ) ,胆囊增厚 18例( 60 .0 % ) ,合并结石者 4例 ( 13 .3 % )。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属胆囊良性肿瘤 ,但少数有恶变危险 ,建议对单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 10mm或多发性的直径≥ 12mm、直径 <10mm ,但胆囊壁显著增厚 ( >4mm)及 (或 )伴有结石、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B超动态检查息肉短期增大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老年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与术前B超诊断的对照分析穆庆霞胡淑芳胡建群张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的统称。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本病的检出率达100%。现将我院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