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热籽感应加热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热籽感应加热对体外培养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将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独磁场组、单独热籽组(一颗热籽、二颗热籽)、热籽加温组(一颗热籽、二颗热籽)6组,其中对照组、热籽加温组又分为6个时间亚组(5、10、15、20、25、30min),各组分别处理后,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四甲基噻唑兰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得出每组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结果实验中所用的铁磁热籽在现有参数交变磁场中具有良好的升温效果,一颗热籽培养皿内加热温度可达(53.1±0.5)℃,二颗热籽则可达(56.5±0.5)℃。热籽感应加温对体外培养的B16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镜下观察出现明显的凋亡或坏死的形态学改变。二颗热籽加温组20min细胞存活率为(3.1±2.9)%,25min和30min便可将培养皿内肿瘤细胞全部杀死。加热30min时,单独磁场和单独热籽对B16细胞存活率影响不大,存活率分别为(98.1±5.1)%、(99.5±2.3)%、(94.6±11.0)%,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g对照-单独磁场=0.497,P〉0.05;g对照--颗热耔=0.120,P〉0.05;q对照-二热耔=1.419,P〉0.05;单独磁场-一颗热耔=0.377,P〉0.05;q单独磁场-二颗热籽=0.922,P〉0.05;q-颗热籽-二颗热籽=1.299,P〉0.05);加热30min时,热籽加温组和对照组、单独磁场组、单独热籽组存活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q对照-一颗热籽加温=16.934,P〈0.01;q单独磁场-一颗热籽加温=16.437,P〈0.01;q一颗热籽-一颗热籽加置=16.814,P〈0.01;g=颗热籽-一颗热籽加温=15.515,P〈0.01)。结论热籽感应加温交变磁场中可升温到适宜的温度,有效杀伤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热籽感应加温对荷瘤小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热籽感应加温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50只接种B16黑色素瘤的C57/BL小鼠随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7只,植入热籽后在磁场中加热20min,分别对肿瘤中心、边缘和小鼠体温进行监测,加温结束后取下肿瘤组织,10%甲醛固定,组织学切片评估加热后肿瘤坏死情况。第二部分共43只小鼠,小鼠接种肿瘤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磁场对照组(10只)、热籽对照组(10只)、加温治疗组(13只),用于加温后小鼠生存期观察和瘤体大小动态观察。结果肿瘤中心位置加热5min便可达到46℃,之后达到平台期,保持在50℃左右,而整个加温过程中小鼠体温无明显变化。加热后热籽周围肿瘤组织呈现凝固性坏死,加温治疗组60%(6/10)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生存期延长(P=0.0136,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结论热籽组合在小鼠肿瘤内可以取得较好的加热效果,单次较短时间的热籽感应加温治疗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延长小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热籽磁感应加温在离体组织中的升温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离体猪肝实验初步探索磁感应热疗的升温情况。方法将新鲜的离体猪肝均匀复温至37℃,与此同时将热籽和热电偶的测温端固定在木制的支架上,待复温完成将支架置入肝组织中,保证热籽与磁力线平行,在开启磁场加热的同时开始采集数据。磁场强度范围120~123Gs,磁场频率范围113~116kHz,加热30min,保存采集到的温度-时间图线,进行分析。结果各测温点的升温幅度不尽相同,最高可达14℃,加热区域呈现白-黄-棕红的梯度颜色变化,且质地变硬。当热籽颗数相同时,温度与距离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0.96017~-0.99767,P=0.0023~0.0398);当测温距离相同时,除中心测温组(r=0.93936,P=0.0606)外,其余各组温度与热籽颗数呈现正相关关系(r=0.93775~0.99270,P=0.0007—0.0185)。结论热籽加热体系在离体猪肝中可获得较好的加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热籽的数量越多、距离加热体系越近,所能达到的温度越高,温度的提升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磁流体热疗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流体热疗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接种Lewis肺癌细胞悬液于C57BL/6小鼠的皮下,等肿瘤长至直径约为(0.8±0.1)cm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磁场组、磁流体组、实验组。加温治疗后48h,眼球取血,检测血中白细胞的变化,切取肿瘤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周期的变化。结果热疗后4组血中自细胞没有明显的变化(F=0.62,P=0.613);肿瘤细胞凋亡率实验组为(63.55±8.39)%,对照组、磁场组、磁流体组分别为(28.43±6.29)%,(32.75±5.07)%,(32.42±6.15)%,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q=11.925,P〈0.05;g=10.458。P〈0.05;g=10.570,P〈0.05);实验组细胞周期出现明显G1/G0期阻滞为(68.13±5.73)%显著高于对照组(47.95±9.98)%(q=5.501,P〈0.05),磁场组(49.23±6.62)%(q=5.152,P〈0.05),磁流体组(52.28±9.64)%(q=4.320,P〈0.05)。结论磁流体热疗可明显提高Lewis肺癌细胞的凋亡率,抑制Lewis肺癌细胞G1期向S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磁感应热疗用镍-铜热籽对L-929细胞及兔肌肉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感应热疗用镍-铜热籽体外升温特性以及对细胞与组织的影响。方法测量感应热籽在离体兔肝组织内升温特性;通过细胞毒性试验(MTT试验)评价该治疗热籽浸提液体外细胞毒性;溶血试验评价其有无溶血作用;兔体内肌肉埋植试验来评价其材料的组织毒性。结果实验中所用的铁磁热籽在离体兔肝内具有良好的升温效果;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镀金热籽对L-929细胞毒性为1级,属对细胞无毒性范畴;溶血试验中镀金热籽的溶血率3.25%(〈5%),表明实验用热籽无溶血作用;各期体内埋植试验反映了材料在肌肉组织中不同的炎性反应。结论自制的镀金镍-铜热籽在感应加温交变磁场中可升温到适合的温度,对L-929细胞毒性为1级,无溶血作用。  相似文献   

6.
磁流体靶向热疗小鼠胰腺癌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的升温行为并探讨其作为热疗介质应用于小鼠胰腺癌细胞(mouse pancreaticcancer cell,MPC-83)的热疗效应。方法将不同浓度Fe3O4水基磁流体置于中频交变磁场中观察其升温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磁性纳米颗粒被MPC-83吞噬的情况,并将其置于交变磁场中升温至44℃,同时与兔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交变磁场中磁流体迅速升温,且升温与磁流体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n=5,r=0.937,P=0.019)。透射电镜下(×120000)观察磁性纳米颗粒可被MPC-83吞噬。磁感应热疗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PC-83凋亡率为(26.87±8.50)%与SMC(18.45±3.28)%无统计学差异(n=3,t=1.601,P=0.185)。结论肿瘤治疗用磁流体可以在交变磁场中产热,通过改变磁流体浓度可进行温度控制,小鼠胰腺癌细胞对磁性纳米颗粒有较强的吞噬能力,且对温度升高比正常细胞敏感。  相似文献   

7.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 建立三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 三苯氰胺(TAMC)],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和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H-ras免疫化染色显示;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载铁的液固相变型聚乳酸一羟基乙酸(PLGA)原位植入物(Fe-ISFIs),观察其在超高频交变磁场下对裸鼠SKOV3人卵巢癌的消融效果。方法制备含铁质量分数40%的Fe-ISFIs,测定不同量(50、25μl)Fe-ISFIs相变后在交变磁场中5min内温度的变化,然后注入不同量(50、25肛1)Fe-ISFIs于离体牛肝中,置于交变磁场中不同时间(1、2、3、5rain),观察牛肝消融直径,并选取最佳治疗方案。取9只荷SKOV3人卵巢癌裸鼠,于超声引导下向瘤内局部注射50肛lFe—ISFIs,之后分为2组:第1组6只裸鼠于交变磁场中照射3min,第2组3只裸鼠不进行磁性照射。治疗完成后第1组中任选3只、第2组选1只裸鼠处死,并取下肿瘤行HE及TTC染色,每日肉眼观察其余裸鼠肿瘤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加热实验结果显示,遇水发生液固相变后的Fe-ISFIs在交变磁场中温度逐渐增高,50μlFe-ISFIs较25μlFe-ISFIs加热效果显著;牛肝消融实验观察到50μlFe-ISFIs在3min内消融直径可达(1.18±0.18)cm,而25肛1Fe-ISFIs加热效果较差,5min内消融直径只有(0.94±0.10)cm;TTC染色结果显示经交变磁场照射治疗后部分肿瘤消融完全,但仍存在消融不全的肿瘤。HE染色见肿瘤组织坏死征象,肿瘤细胞出现核固缩或消失;肉眼观察第1组中肿瘤于治疗后第2天肿瘤组织开始脱落、结痂,约14天创面逐渐愈合,肿瘤组织消失(完全消融的肿瘤);第2组中肿瘤随时间而逐渐增大。结论Fe—ISFIs结合超高频交变磁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消融裸鼠SKOV3人卵巢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绿茶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以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诱导形成大鼠膀胱癌动物模型。将39只成年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膀胱癌模型组和绿茶组。24周后在麻醉下切除大鼠膀胱肿瘤组织并观察病理学改变,称量瘤体湿重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和DNA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指数(AI),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检测膀胱肿瘤组织Cx4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绿茶组的膀胱肿瘤癌变发生率、瘤体湿重、MVD分别为38.46%(5/13)、(4.47±1.01)g、(2977±776),均显著低于模型组83.33%(10/12)、(5.63±1.27)g、(3708±570)(Χ^2=0.041、t=0.018、t=0.014,P均〈0.05),瘤重抑制率为20.82%;AI(22.46±2.90)%明显高于模型组(4.92±1.00)%(t=0.000,P〈0.01)。绿茶组的Cx43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模型组(t=0.002、t=0.000,P均〈0.01)。结论绿茶能上调Cx43在大鼠膀胱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增强Cx43介导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从而有效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预处理促进皮瓣成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预处理对提高皮肤缺血耐受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HB0预处理组和对照组。HBO预处理组大鼠在手术前2d行HBO治疗,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麻醉后在大鼠腹部形成以右侧腹壁下浅动脉为蒂的扩大腹部皮瓣,大小约6cm×9cm。先用显微血管夹阻断皮瓣血供3h,然后恢复皮瓣血供。术后第5天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用硫酸纸按设计皮瓣和成活皮瓣形状剪成相应的纸模并用扫描仪将纸模转换为相应的皮瓣图像。用Acrobat软件计算分析皮瓣面积。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预处理组的平均皮瓣设计面积分别为(51.59±6.62)cm^2和(52.71±2.05)cm^2。平均成活面积分别为(7.38±2.49)cm^2和(15.82±5.95)cm^2。两组在皮瓣成活面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1)。结论HBO预处理能提高皮肤缺血耐受,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迁移组蛋白1-A盒(A-box of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A-BOX)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在胶原造模4周后,进行关节炎症状评分,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腹腔内分别注射A-BOX(每只大鼠注射0.62 mg,A-BOX组)、甲氨蝶呤(1 mg/Kg,MTX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每周一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进行关节炎症状评分、踝关节病理学及X线摄片检查.结果 所有造模大鼠均出现了关节炎症状,造模后关节炎评分为(7.25±0.70),显著高于正常大鼠(P<0.01).治疗4周后,阴性对照组症状评分为(7.77±0.44),显著高于MTX组(6.25±1.03)(P<0.05)和A-BOX组(6.12±0.99) (P<0.01).MTX组与A-BOX组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显示,A-BOX组滑膜增生、血管新生和炎症评分分别为(0.00±0.00),(1.14土0.69)和(1.71土0.75);MTX组分别为(0.71±0.48),(1.57±0.78)和(1.42±0.53),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28±0.45),(1.85±0.69)和(2.14±0.89)(P<0.05).A-BOX组未见滑膜增生,评分低于MTX组(P<0.05);两组间其他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X线摄片A-BOX组、MTX组及阴性对照组评分分别为(1.85±1.06),(1.85±1.06)和(3.28±0.4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BOX对大鼠CIA治疗作用稍优于MTX,具有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e3O4磁性纳米微球磁感应对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荷瘤鼠随机分为NS组(注入生理盐水而不接受磁场处理)、MF组(注入磁流体而不接受磁场处理)、MFH1组(注入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治疗1次)、MFH2组(治疗2次)和MFH3组(治疗3次),共5组。治疗温度控制在50~55℃,分别观察肿瘤体积抑制率和生存期,以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果MFH2组和MFH3组的肿瘤在2周内有明显的肿瘤体积抑制作用,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5.0±3.5)%、(71.6±4.2)%。与NS组(35.5±5.6)d比较,MFH3组(41.9±6.5)d和MFH2组(42.1±5.0)d的生存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386,P〈0.05;q=4.558,P〈0.05);MFH1组(39.0±5.3)d和MF组(36.1±6.6)d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406,P〉0.05)。NS、MF组肿瘤表面光滑,小灶性坏死区;癌细胞密度大,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相。MFH2和MFH3组瘤内大片坏死残留的无结构红染物质,或空洞,部分胞核有固缩、碎裂及崩解。结论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磁热疗能抑制大鼠Walker-256皮下肿瘤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激反应对大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大鼠乳腺癌细胞Walker-256癌细胞株注入Wistar幼鼠腹腔,5d后抽取腹水,浓缩,经Wistar大鼠腹股沟皮下接种,建立Wistar大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选取24只荷瘤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未烫伤)、轻度烫伤组(10%TBSA,100℃水中烫伤5s)、重度烫伤组(15%TBSA,100℃水中烫伤10s),每组8只。烫伤后12h尾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自细胞介素-18(IL-113)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烫伤后1、7、13d测定皮下肿瘤体积,伤后13d进行肿瘤的病理学观察。结果:烫伤后大鼠血浆IL-1G水平较实验对照组[(5.01±2.51)pg/m1]明显升高(P〈O.01),重度烫伤组[(155.78±18.30)pg/ml]较轻度烫伤组[(94.12±15.31)pg/m1]升高更加明显(P〈O.01);烫伤后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也较实验对照组[(60.51±16.70)μg/L]明显升高(P〈O.01),重度烫伤组[(115.78±17.42)μg/L]较轻度烫伤组[(87.19±13.28)μg/L]升高更加明显(P〈O.05)。烫伤后1d,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7d和13d,对照组与轻度烫伤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烫伤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实验对照组和轻度烫伤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烫伤组肿瘤细胞密度均较实验对照组大;各组均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尤以重度烫伤组为甚。结论:重度烫伤后应激反应促进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肝癌生长与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采集健康自愿者外周血50mL,体外培养健康成人细胞因子诱导的DC和CIK。160只雄性ICR小鼠建立H22肝癌细胞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仅经胃灌注与索拉非尼组同等的生理盐水;(2)索拉非尼组:经胃灌注索拉非尼100μg/g,1次/d;(3)DC—CIK细胞组:经腹腔注射DC—CIK共培养细胞,1×10^7/只,1次/3d;(4)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细胞组:经胃灌注索拉非尼,同时腹腔注射DC—CIK共培养细胞,剂量同前。每组40只,治疗3周。各组取20只处死,获取外周血和肝脏肿瘤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AFP水平,HE染色检测肿瘤坏死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肿瘤组织Ki-67和CD34表达。各组余下20只小鼠,观察生存时间。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问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DC和CIK诱导、培养成功。生理盐水组、索拉非尼组、DC—CIK组和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AFP分别为(0.675±0.177)ng/L、(0.379±0.052)ng/L、(0.415±0.028)ng/L和(0.288±0.012)ng/L,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415,P〈0.05)。生理盐水组肝内和腹腔转移数目分别为(21.2±1.3)个和(29.7±7.6)个,索拉非尼组分别为(16.4±1.6)个和(17.4±1.8)个,DC—CIK组分别为(20.2±1.7)个和(26.4±1.7)个,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分别为(15.2±1.3)个和(15.2±1.3)个,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7,3.271,(P〈0.05)。生理盐水组、索拉非尼组、DC—CIK组和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抑瘤率分别为0、21%±3%、9%4-3%和24%±5%,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5,P〈0.05)。生理盐水组、索拉非尼组、DC—CIK组和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生存时间分别为(18.2±2.5)d、(21.6±2.1)d、(24.3±2.8)d和(25.4±1.4)d,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7,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DC与CIK免疫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肝癌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抑制肝肿瘤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大鼠脊髓水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介导抗伤害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实验1: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CCI)模型分为5组(每组6只):CCI+生理盐水(NS组)、CCI+喹吡罗0.1 μg(Q0.1组)、CCI+喹吡罗1μg(Q1组)、CCI+喹吡罗5 μg(Q5组)、CCI+喹吡罗10 μg(Q10组),分别在建模后第7天鞘内注射0.1、1、5、10 μg喹吡罗,NS组单次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5、1、2、4、8、16h测定大鼠术侧后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实验2:将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制作CCI模型,并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Q5组、Q10组、NS组,每组18只):Q5组、Q10组分别在建模后第7天鞘内注射5、10μg喹吡罗后0.5、1、2、4、8、16h处死取材,NS组单次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另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模型对照组(M组),另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GDNF)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实验1:与NS组比较,Q0.1组注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1组注药后2 h PWMT[(4.3±1.5)g]及PWTL[(13.2±1.6)s],Q5组注药后1,2、4 h PWMT[(4.7±1.6)、(5.3±1.6)、(4.7±2.1)g]和PWTL[(14.0±1.7)、(15.2±1.5)、(13.4±1.6)s],Q10组注药后1、2、4 h PWMT[(6.0±1.3)、(7.3±1.0)、(5.3±2.1)g]和PWTL [(15.3±1.8)、(17.5±1.2)、(14.9±1.7)s]明显升高(P<0.05).实验2:与C组比较,M组GDNF表达(0.95±0.09)明显升高(P<0.05).与M组和NS组比较,GDNF的表达Q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加热温度及联合免疫佐剂对大鼠Walker-256肿瘤生长及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双侧腋下皮下移植Walker-256肿瘤模型,接种后7d随机分成6组:Ⅰ组(单纯植入热籽对照);Ⅱ组(42~46℃单纯热疗);Ⅲ组(42~46℃热疗+免疫佐剂);Ⅳ组(50~55℃单纯热疗);Ⅴ组(50~55℃热疗+免疫佐剂);Ⅵ组(单纯免疫佐剂对照)。每3d测双侧肿瘤大小的变化,治疗后14d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D8+T细胞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4+T细胞的表达。结果热疗后14d,Ⅱ、Ⅲ、Ⅳ、Ⅴ组两侧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Ⅴ组治疗侧及对侧肿瘤体积分别缩小34.6%、60.1%,并有3只大鼠对侧肿瘤完全消退,与Ⅰ组、Ⅵ组2个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4.552,P〈0.05;q=4.400,P〈0.05)。组织学检查肿瘤细胞呈凋亡、坏死性改变,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V组还可见大量吞噬细胞,对侧未见明显坏死肿瘤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较明显。免疫学检查加热后CD4+T细胞和CD8+T细胞较对照组(Ⅰ、Ⅵ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均以V组表达最多(P〈0.05)。结论50~55℃瘤内局部加热不仅能抑制乳腺癌生长,还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具有异位效应,免疫佐剂能增强其抑瘤作用及异位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进行评价,为后续的干预实验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每组5只。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的10只大鼠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mg/kg)以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后肢缺血组大鼠建模成功后行双侧髂总动脉结扎术以建立后肢缺血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仅分离髂总动脉,不予结扎。2周后对3组大鼠股动脉的起始段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检测股动脉的血流峰值速度和血流加速时间;取缺血部位的小腿三头肌及大腿股四头肌组织,分别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染色,以观察3组大鼠肌细胞的营养状况及血管再生情况。结果后肢缺血模型建模2周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后肢缺血组大鼠的血流峰值速度分别为(22.49±3.02)cm/s、(17.36±2.60)cm/s和(11.23±1.26)cm/s,血流加速时间分别为(0.080±0.009)S、(0.120±0.009)S和(0.160±0.020)s,糖尿病后肢缺血组大鼠的股动脉血流峰值速度小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P〈0.05),而血流加速时间较长(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后肢缺血组大鼠小腿三头肌的结构破坏,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肌肉损伤程度重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免疫组化sP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后肢缺血组大鼠大腿股四头肌的毛细血管密度[(1.40±0.55)个/HPF]小于正常对照组[(6.80±0.84)个/HPF]及糖尿病组[(4.60±0.55)个/H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O.05)。结论对SD大鼠给予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注射可以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结扎髂总动脉可以成功制备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哮喘患儿32例,其中急性发作期19例(急性发作组),临床缓解期13例(临床缓解组),健康体检儿童20例(对照组),采用MasterScreen脉冲振荡肺功能仪,分别检测三组的肺功能情况。结果急性发作组患儿5、20Hz时气道阻力(R5、R20)、R5-R20肺弹性阻力(X5)的负值及共振频率(Fres)[分别为(9.81±2.76)、(5.74±1.53)、(4.97±1.89)、(-4.34±1.65)cmH20/(L·s)(1cmH:0=0.098kPa)和(21.90±2.70)Hz],均较临床缓解组[分别为(7.75±0.97)、(3.82±0.50)、(3.934-0.55)、(-3.70±0.78)cmIH2O/(L·s)和(18.81±0.91)Hz]、对照组[分别为(6.06±0.69)、(3.52±0.67)、(2.54±1.20)、(-2.98±1.29)cmH2O/(L·s)和(14.15±0.99)Hz]高(P〈0.05)。临床缓解组患儿R5、R5-R20、Fres较对照组仍高(p〈0.05或〈0.01),而R20、X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振荡肺功能可提供哮喘发作及缓解的各项客观指标,并可作为哮喘患儿肺功能检测及治疗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无液体复苏时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存活率和脏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烫组(n=10),烫伤组(n=18),烫伤+2-甲基-2-乙酸组(2M2P组,n=18)和烫伤+丙戊酸钠组(VPANa组,n=18).烫伤组于80 ℃水浴浸泡背部15 s、双下肢15 s、腹部8 s,造成50%TBSAⅢ度烫伤.假烫组于37 ℃水浴浸泡,部位和时间与烫伤组相同. 2M2P组和VPANa组致伤方法同烫伤组,并于烫伤后即刻皮下注射2M2P或VPANa 300 mg/kg.各组大鼠烫伤深度经组织病理证实,于伤后2h和6h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脏器功能指标.另66只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n=18)、2M2P组(n=24)和VPANa组(n=24),观察其伤后6 h和12 h生存率.结果:VPANa组生存时间为(776.7±89.5)min,显著高于烫伤组[(360.8±27.4)min]和 2M2P组[(512.5±52.2)min],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VPANa组伤后6 h和12 h生存率分别为83.3%和50.0%,显著高于烫伤组(50.0%和0)和2M2P组(66.7%和1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M2P组6 h和12 h生存率也显著高于烫伤组(P<0.05).烫伤及烫伤后各处理组伤后2 h和6 h ALT、Cr和CK-MB均显著高于假烫组(P<0.05).伤后6 h VPANa组ALT、Cr和CK-MB显著低于烫伤组和2M2P组(P均<0.05),2M2P组虽低于烫伤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能显著改善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脏器功能指标,延长动物生存时间.丙戊酸钠作用明显强于2M2P,有希望成为战场或灾害现场无液体复苏条件下救治致死性烧伤休克的潜力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