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矫形外科常见的足部畸形,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局部按摩、石膏固定,6个月以后实施广泛的组织松解手术,可短时间内改善足的外观,但远期易出现关节僵硬、疼痛、足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因此,目前不破坏组织结构的保守治  相似文献   

2.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 收集白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采用Ponseti方法正规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478例(不包括多关节挛缩马蹄足及未行皮下跟腱切断术的轻型病例),男386例,女92例;双侧236例,单侧242例,共714足.按照Dimglio评分标准分型:Ⅰ型21例29足,Ⅱ型186例275足,Ⅲ型215例308足,Ⅳ型56例102足.所有病例经Ponseti方法给予连续矫形石膏,经皮跟腱切断术后佩戴矫形支具,进行定期随访,关注畸形有无复发,复发与分型及支具佩戴关系,复发的年龄和类型,并做出相应治疗.通常再次给予4~5次连续矫形石膏后根据畸形复发的类型行经皮跟腱切断术,胫前肌转移术或二者的联合.结果 所有病例获不同程度随访.共复发89足:Ⅰ型0足,Ⅱ型26足,Ⅲ型30足,Ⅳ型33足.支具佩戴顺从632足,复发38足,复发率6.01%;不顺从82足,复发51足,复发率62.20%.复发年龄集中在2~3岁.复发畸形的类型主要为马蹄和足内翻旋后.复发足再给于4~5次矫形石膏后,18足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61足行胫前肌转移术,10足行两者联合.术后平均随访3年2个月,复发畸形纠正良好.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后复发的两大原因为:原发畸形严重以及家长和患儿对支具佩戴的不顺从.畸形复发通常在自行放弃支具治疗后2~4个月开始.复发类型主要为马蹄和足内翻旋后,根据畸形复发的不同类型再给于4~5次连续矫形石膏后,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胫前肌转移术或两者联合,可以矫正复发畸形,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熏CCF)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足部功能的畸形,发病率约为1‰,主要畸形包括前足内收、踝跖屈、跟骨内翻以及继发性胫骨远端内旋。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如:神经肌肉病变,血管发育异常,骨骼发育异常,软组织异常,遗传基因学说以及宫内发育阻滞学说等。在某一领域部分学者达成共识,如:神经肌肉病变学说,但尚无定论。因此,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学的研究对指导和改进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神经肌肉病变学说1.1肌纤维变性和肌纤维型的改变有学者认为肌力不平衡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发生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1月至2007年6月本院共收治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21例41足。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8.3个月(3d至5岁6个月)。对初次治疗和经治疗复发的病例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结果20例获随访,1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2个月至4年7个月)。其中32足复发,16足第2次复发,10足第3次复发,1例2足第3次复发后行手术治疗。随访时Pirani评分:0.1分32足;1.5.3分8足。结论Ponseti方法可作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马蹄内翻足的一种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矫形外科的常见畸形,依据年龄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出生6个月以后,行广泛软组织松解手术,这已被大多数矫形外科医生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是儿童最常见的骨骼肌肉出生缺陷畸形之一,临床特征包括跟骨内翻、前足内收、高弓足和后足跖屈畸形。目前CTEV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不同的学说包括:神经细胞损伤、肌肉异常、血管缺陷、子宫内限制、遗传因素、特发性先天性畸形、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骨骼发育不良、细胞外基质异常、分子转运和代谢异常等。遗传因素对于CTEV的致病起着重要作用,但尚未发现主要的致病基因。普遍认为CTEV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对CTEV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lub foot)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足部畸形。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已经在国内、国际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但在更长时间的随访中( 4年),很多文献报道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后会出现复发;且随访时间越长,复发概率越高。本文将围绕经Ponseti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后复发的处理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讨论采用Ponseti方法早期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2 0 0 0年1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院骨科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38例 ,35例为单纯性马蹄内翻足 ,3例伴发于多关节挛缩畸形。男 32例 ,女 6例。单侧 2 2例 ,双侧 16例 ,共 5 4足 ,年龄 7d~ 6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期 12 .7个月 ,最长 2 6个月。 35例单纯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外观畸形纠正 ,皮下跟腱可及 ,踝关节背屈 >0° ,内收 0°,高弓消失 ,跟骨无内翻。已行走的患儿跟腱有力 ,足发育良好 ,关节功能良好 ,步态正常 ,X Ray表现正常。 3例多关节挛缩马蹄足畸形纠正 ,残留少量内收畸形。结论 Ponseti方法保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结合国外随访报道远期疗效佳 ,肯定了Ponseti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ckay术的改良及临床应用问题。方法 采用再改良Mckay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2例(共58足),术前、术后常规摄足的正侧位X线平片,用自拟标准评估。结果 优49足,良7足,一般2足。结论 再改良Mckay术是矫正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术方法,其较之经典Mckay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而效果好、残留或复发畸形少,但要严格按手术指征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骨科一种常见畸形。发病率约为1/1000。男:女为2:1。其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一。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恢复足与踝关节的外观和功能,使患足达到跖行,柔软和无痛。现对本病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PAX5、PAX6和TBX3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与PAX5、PAX6和TBX3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在神经管发育调控相关基因PAX5、PAX6和胚胎肢体发育调控相关基因TBX3所在的染色体区域9p13、12q24内选择2个微卫星DNA标记D9S319和D12S378,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放射自显影技术,对41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核心家系的123名成员(子女41位,父母总数82位)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结果共检父母总数82位。在D9S319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7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59.6%,49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9S319遗传标记位点不存在传递不平衡(χ2=6.2097,P>0.05);在D12S378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73.3%,60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12S378遗传标记位点的第3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χ2=10.5116,P<0.01)。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与PAX5、PAX6基因无关联,TBX3基因可能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维甲酸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的SD大鼠交配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随机选取孕SD大鼠2只,于怀孕10 d时以橄榄油灌胃一次.实验组选取孕SD大鼠6只,于怀孕10 d时以140 mg/kg的维甲酸剂量(40 mg/ml溶于橄榄油中)灌胃一次.于孕16~18 d待孕鼠分娩.对照组孕鼠所产幼鼠为对照组,实验组孕鼠所产幼鼠根据是否出现后肢畸形分为畸形组及非畸形组.取两组新生幼鼠后肢软骨及肌肉组织,应用RT-PCR方法测定组织中HoxA9、TBX-3、CASP10基因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正常新生幼鼠比较.结果 2只对照组SD孕大鼠共产仔22只,未发现畸形或死胎.6只实验组SD孕大鼠中有一只在灌胃后2 d死亡,余下可利用5只孕鼠共产仔49只,其中死胎6只,无肛无尾畸形1只,后肢出现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共30只,未出现下肢畸形共19只.畸形出现率为61.2%(30/49),并以此将实验组分为畸形组与非畸形组.荧光RT-PCR结果:实验组中畸形组在HoxA9及TBX-3基因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7.00±0.52、4.55±0.52)明显低于对照组(7.92±0.47、4.99±1.02)和非畸形组(8.07±0.28、4.94±0.24),P<0.001,P<0.05;而在CASP10基因的平均拷贝数4.34±0.35则明显大于对照组3.51±0.42和非畸形组3.29±0.50(P<0.001).而对照组与非畸形组在各个基因的拷贝数比较上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维甲酸能成功诱导出SD大鼠新生幼鼠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模型;维甲酸对于SD大鼠的TBX-3、HoxA9、CASP10基因的表达均有影响;维甲酸可能与通过影响TBX-3、HoxA9、CASP10基因的表达导致SD新生大鼠产生类马蹄内翻足样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外侧骰骨闭合性楔形截骨和内侧楔状骨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至今,采用该方法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之蚕豆足畸形共24例28足,具体操作方法:足中跗骨联合截骨分别在足内、外侧作两个手术切口,Ⅰ期进行骰骨的闭合性楔形截骨(基底位于背外侧)与内侧楔状骨冠状面开放性楔形截骨(截骨点位于其中点).在骰骨截除楔形骨块后,将该楔形骨块嵌入内侧楔状骨截骨间隙内,产生前足外展、中足内旋和骰骨截骨间隙闭合的作用,并使用自制门形钉固定两处截骨.并对随访两年以上的14例16足从临床外观和放射学的角度测量评价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超过2年者总计为14例16足,其临床外观和放射学改变均有明显改善,跟骨-第四跖骨角从术前平均-32°改善到术后平均-16°,距骨-第一跖骨角从术前平均-18°改善到术后平均-4°,但有1足发生内侧楔状骨移植骨块移位,导致矫形丢失.结论 足中跗骨联合截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或称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后的遗留畸形)之"蚕豆足"畸形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肯定,且不需要更多的软组织松解,适用于4岁以上或内侧楔状骨已经良好骨化的患儿.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运用手法矫正、外固定、矫正支具等方法,对18例32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结果9例17足在新生儿期开始治疗者有效率达100%,9例15足婴幼儿期开始治疗者有效率为60%。结论对不同程度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早期康复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婴幼儿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后早期X线片上距骨跟骨角的特点及其在预测马蹄内翻足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随访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共177足。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33例)和未复发组(86例)。患儿初始治疗年龄均小于6个月,均应用Ponseti方法行系列石膏固定矫正足内收内翻后背屈小于15°,并行跟腱松解术。在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拍摄足背屈应力下X线侧位片,测量侧位片距骨跟骨角(lateral talus-calcaneus angle,TC_L),对比分析跟腱松解后单侧马蹄足患儿正常足与患足的TC_L特点,分析所有马蹄足TC_L大小与预后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判断早期TC_L对马蹄内翻足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性别、跟腱松解年龄及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检查年龄上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57,0.17)。TC_L比较,复发组(34.38°±10.99°)与未复发组(40.72°±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侧患儿患足(38.56°±11.57°)与正常足(50.91°±9.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Logistics回归计算距骨跟骨角预测马蹄足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29(χ^(2)=8.2567,P=0.0041),距骨跟骨角的最佳临界点为40°。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治疗、跟腱松解术后3个月内X线片距骨跟骨角明显较正常值小,对预测复发有一定价值。距骨跟骨角越小,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肌肉组织中的软骨源性视黄酸敏感蛋白(cartilage-de-rived retinoic acid sensitive protein,CD-RAP)基因的表达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留取2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行Mckay松解术时切除的足外展拇肌,5例正常对照组织标本来源于3例创伤、1例足月引产胎儿及1例尸检(均经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马蹄内翻足及正常外展拇肌中CD-RAP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马蹄内翻足患儿足外展拇肌组织中CD-RAP基因与β-actin基因平均密度(ADV)比值为0.376±0.241,相应正常组织二者比值为0.067±0.03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43,P<0.001).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外展拇肌组织中CD-RA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足外展拇肌组织中的CD-RAP基因表达上调,CD-RAP基因或其调节基因可能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无颅脑损伤患儿扰动系数的参考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的200例无颅脑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岁、>1~3岁、>3~5岁、>5~16岁4组,每组50例,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每例患儿进行监测,每次测量时间为15 min,间隔12 h重复测量,取2次测量值的均数为该患儿最终扰动系数值。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扰动系数的组间差异,利用秩和检验比较总体及各年龄组中不同性别患儿扰动系数的组间差异,通过绘制散点图及Loess局部加权非参数回归曲线分析扰动系数与年龄、体重、头围的关系。结果年龄0~1岁、>1~3岁、>3~5岁、>5~16岁4组患儿扰动系数的参考值分别为60±14、92±18、112±18、135±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690,P<0.01)。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显示总体及各年龄组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扰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81,125)比102(68,123),Z=-0.739,P=0.460;59(52,68)比57(53,65),Z=-0.243,P=0.808;88(81,105)比95(70,105),Z=-0.776,P=0.437;117(99,120)比113(101,123),Z=-0.170,P=0.865;137(123,143)比142(123,160),Z=-1.279,P=0.201]。年龄<5岁、体重<18 kg、头围<51 cm时,随着患儿年龄、体重、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也呈明显增大趋势;年龄>5岁、体重>18 kg、头围>51 cm时,随着年龄、体重、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的变化不明显,分别趋近于135、130、130。结论无颅脑损伤的患儿不同年龄段扰动系数的参考值范围不同。扰动系数与患儿的性别无关,与年龄、体重、头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Aim: Assessment of risk predictors for advers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at 1 year of age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a gestational age <30 weeks (Group I) and 30–32 weeks (Group II).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3 and December 2006, w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310 live-born infants between 23 and 32 weeks of gestati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ndidate risk factors and delayed motor or mental development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II; psychomotor or 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 <85) was analysed by mean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wo hundred and fifty infants were eligible for follow-up, and 205 (82.0%) completed the follow-up visit.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and late-onset sepsis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delayed development in Group I (p < 0.05, each).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was a risk condition relevant to Group II. Antenatal steroid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neurodevelopmental delay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distinct 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outcome in preterm infants of lower (<30 weeks) and higher (30–32 weeks) gestational age. In the lower gestational age group, neonatal risk predictors are most important. Antenatal steroids appear to decrease the risk for adverse outcome in both age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