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诊是有中医四诊之一,传统脉诊教学以师承法临证为主。通过对脉诊模型现状的分析,指出可视化脉诊模型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基于脉诊"位、数、形、势"属性建立数字化、可视化脉诊模型,实现脉诊教学的"眼中可见,心中易了,指下易明",为中医实践教学提供可靠支持。  相似文献   

2.
脉诊初探     
《黄帝内经》较全面的提出脉诊的内容、部位、作用。根据体征,提出了"十二经遍诊法";"寸口脉诊";"三部九候脉诊";"人迎寸口比较脉诊法"。自《难经》提出"独取寸口"后,历代医家偶有提倡多部位诊脉,脉诊部位逐渐统一到"寸口",其脉理解释从《黄帝内经》的实证向心证转变,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近现代的研究提示多部位脉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脉诊的扬弃,完善中医体征的内容,推动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学海,清代著名医家,博览众书,尤善脉学。他提出的"位数形势"的脉学纲领至今仍为医家所应用,是脉象要素分析、现代脉诊研究的重要理论纲领。其对脉诊学习所提出的"先求其分,再求其合……不能拘泥文字,逐末忘本"的思想对脉诊教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脉诊自古便是中医极具特色的诊察手段,是医生正确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历代医家对脉诊尤为重视,脉象专著有上百种之多,脉诊专篇更是不计其数。"滑脉"作为临床中的常见脉象,在历代文献中有大量的理论阐释和临床体会。在研习相关文献时,发现其内容分散、条理繁杂、观点众多,为方便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并指导临床脉诊,笔者对其进行简要梳理并与近代临床的报道进行对比,以期为滑脉的临床与文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连建伟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脉诊,善用经方及后世各家医方.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择其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精通脉理,凭脉辨证 连师诊病尤擅长诊脉,其病案书写常以脉诊开头.如2010年4月4日诊程某,病案为"两尺脉沉,左关弦,此命门火衰,脾胃虚弱,肝有郁热,大便日三行……"其凭脉辨证之特点跃然纸上.依脉测证,脉诊后再行问诊或望舌,是连师的诊断程序.  相似文献   

6.
伍怀芝  杨佳 《世界中医药》2021,(2):335-338,345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针刺是中医治疗里的重要方法,为了解脉诊在近代针刺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了解近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检索"针刺+脉诊"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然而诊脉对临床针刺的指导意义有理论依据可循,脉诊对针刺得气的重要性确有依据,脉诊指导针刺的原则多源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其重要性已被古今医家所认识。然而目前脉诊的使用和推广受到限制。文章通过梳理古今文献,探讨了脉象对肝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价值,提出"肝应左关"和"弦为肝脉"对肝的辨证论治有明确指向性,左关异常脉象和脉见弦象皆有助于诊断肝病,由此论证了凭脉辨证的意义。同时指出脉象需与其他症状互参方具可靠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差的现状,提出了"实训-应用-评价"三位一体式的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方案,按照此方案的培养计划,滕晶、齐向华教授展开了以脉诊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培训,系统讲授了"系统辨证脉学"的脉象要素及脉诊技法,并组织学生进行了脉诊实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脉诊技能,对于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中医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学的特色诊断方法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实践积累的成果。中医脉诊部位由"遍身诊"、"三部诊"衍变为"独取寸口",其发展轨迹由繁入简,究其原因主要与元气论、寸口与五脏的关系、全息思想、道德观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回溯脉诊古籍,对脉学轨迹发展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脉诊部位由繁入简的发展轨迹是历史的必然,符合一切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成熟的脉诊、舌诊信息提取与识别的关键技术,集成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突出脉诊、舌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并融合其他四诊信息,实现自动辨证处方的临床辅助诊疗功能。便携式辅助诊疗系统体现了"四诊合参"的中医辨证诊断理念,其便携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贴合临床实际,为脉诊、舌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完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上温病注重舌诊,相对忽略了脉诊的重要性。通过探寻温病经典著作——《温病条辨》中对于脉诊在温病诊治中的认识与运用,溯源温病脉诊,辨析温病脉象,鉴别伤寒温病,重视以脉测证,谨察独部脉象,从而构建了温病三焦辨证脉诊框架,亦确立了温病的脉证并治体系等,揭示脉诊在温病辨治中的重要的作用。提示医者在论治温病时,不可有"温病凭舌不凭脉"之偏见,即温病诊治重舌亦重脉。  相似文献   

14.
杨利 《新中医》2010,(7):148-150
<正>脉诊历来被视为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之一,然而由于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令不少学者畏难而止。《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历来脉诊理论的书籍甚多,但结合临床实例谈脉的则少之又少。近阅《湖岳村叟医案》[1],作者为清末民国时期翟竹亭先生。校注者总结其诊疗特色为"从脉认证,凭证用药",可谓见道之言。笔者试从以下角度探讨其凭脉辨证的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15.
寸口三部脉诊是中医传统的脉诊方法。医者通过手指的施压,在寸关尺三部进行"举按寻"的脉诊过程,从而获取需要的脉象信息。以往的脉诊客观化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的关部脉象,而三部脉诊客观化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还没有成熟统一的硬件及软件解决方案。寸关尺三部与脏腑有对应关系,获取三部脉象信息是脉诊客观化重要环节。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研究者们已研发出几种三部脉象获取装置,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医所特有的诊断方式。根据中国科技史的相关记载,脉学可分为"经典脉学"和"现代脉学",经典脉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文章通过对经典脉学"脉学源流"以及它对脉学研究的贡献和所存在的缺陷探讨,发现经典脉学有其科学性和局限性,认清这些,我们才能在脉学研究中取得实质性的、有临床价值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蒙医问诊及脉诊学是传统医学中最有特色的民族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在蒙医诊断学"望,问,切"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就问诊及脉诊的内容及方法、原则、技能等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现在的问诊及脉诊已经具备了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开运先生(1918~2003),湖南湘西人,出生中医世家,是湖南省首批认定的50位名中医之一.除擅长推拿外(尤擅长小儿推拿),在中医内、儿、妇科诸多病证的诊治方面,亦有丰富的经验.刘老先生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在脉诊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其深厚的造诣和体会.先生秉承祖上传授"分经脉诊"——该脉学是刘氏祖辈融会贯通历代医家有关脉学理论,结合家传脉理、脉法,系统地阐述临床慢性疾病的脉诊特点,其独创的分经(部)诊脉方法,与中医传统的诊脉方法有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脉症从舍理论始见于明清,当脉症不应时,许多医家认为脉症有真假,从而择一进行脉症从舍,如此易错失真正病机,从而造成误诊误治。从渊源上看,脉症从舍因于脉症真假论,许多中医经典著作虽提及"脉症不应"但未称"脉症从舍"。明清以来不少医家认为脉症不应时有"一真一假",故而产生脉症从舍论。脉症不应时并非脉症有真假,脉症不应是疾病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脉症相应是病机之常,脉症不应是病机之变。脉与症皆有与其相对应的病机,在脉症不相应时,更加需要四诊合参,谨慎辨证,因而脉症应"互参"而非"从舍"。四诊合参可以帮助医者综合分析,提高辨证准确性。从脉症从舍渊源、脉症从舍之析误、四诊合参、病案举隅等方面探讨脉症从舍理论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正>寸口脉诊始于《内经》,得《难经》之充则体系终成,又经千年锤炼,实为中医特色诊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古人云:"不知常,何以达变?"寸口脉诊固然神验,临证仍需知其常,乃可衡其变。因此,笔者将《内经》《难经》中寸口平脉理论互参,整理成文,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1诊脉"独取寸口"原委通读《内经》,其脉诊法不单寸口脉诊而已,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