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记录海洛因诱导的CPP大鼠额叶联络皮层(FrA)区的脑电变化,分析其与觅药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大鼠FrA区进行脑立体定位电极埋藏,并分成对照组和海洛因诱导CPP组,后者制作海洛因依赖模型。利用无线遥测技术,分别记录2组大鼠黑白箱停留、黑-白穿梭和白-黑穿梭时大鼠FrA区脑电变化,分析其各波相对功率和百分比的差异。结果:海洛因诱导的CPP组大鼠黑白箱停留时遥测脑电各波相对功率和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海洛因诱导的CPP大鼠穿梭时左侧FrA脑电波呈现δ波减少、β波和β2波增加的改变(P<0.05,P<0.01),尤以黑-白箱穿梭明显,而对照组大鼠穿梭时则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脑电变化。结论:大鼠左侧FrA区慢波减少、快波增加的特异性改变,可能与海洛因诱导的CPP大鼠戒断状态下穿梭觅药行为及其动机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海洛因诱导位置偏爱大鼠的觅药行为及动机形成与样本熵值之间的关联,在黑、白箱停留、白-黑箱穿梭、黑-白箱穿梭四种不同的大鼠行为状态下,研究对照组与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组大鼠的前额联络皮层(FrA)脑电(EEG)数据样本熵值。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海洛因诱导CPP大鼠在白-黑箱穿梭和黑箱停留状态时,FrA区EEG样本熵值无显著改变;但黑-白箱穿梭和白箱停留状态时,FrA区EEG样本熵值显著变小(P0.01)。由此可见,海洛因诱导CPP大鼠觅药动机形成及其行为与EEG样本熵值改变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边缘前区(PrL)GluN2亚基在海洛因诱导条件位置性偏爱(CPP)及戒断状态的表达。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海洛因诱导组。海洛因诱导组大鼠按实验进程分为两种状态,即海洛因诱导CPP状态(heroin)和海洛因戒断状态(withdrawal)。用小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海洛因,行大鼠海洛因诱导CPP建模,并自然戒断,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PrL区GluN2亚基NR2A、NR2B、NR2C、NR2D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过连续7 d小剂量递增法注射海洛因,形成了稳定的CP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大鼠CPP状态PrL区NR2B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其他亚基无明显变化。海洛因自然戒断7 d后,戒断状态大鼠PrL区NR2A、NR2C表达较对照组和CPP状态皆显著增强(P<0.01)。戒断状态NR2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CPP状态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海洛因依赖CPP的形成与PrL区NR2B亚基的活性密切相关,NR2A和NR2C可能参与药物戒断症状的调控。推测PrL区GluN2不同亚基在海洛因成瘾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并可能成为临床海洛因成瘾干预和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4.
脑电信号(EEG)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观测脑内活动的动态变化、完全无损检测等优点,常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本研究探讨脑缺血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变化及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利用线栓法建模成功的25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左侧中动脉缺血术后4、24、 48 h和1周4个实验组。采用SEP记录法,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大鼠的右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记录对照组和实验组左侧皮层脑电信号,提取SEP,并对安静状态下的脑电进行频谱分析,定量评价左侧中动脉缺血后初级体感皮层SEP及功率谱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术后4 h,SD大鼠左侧大脑皮层测得的SEP潜伏期较正常状态显著增大((16.0±1.1)ms vs(33.7±1.3)ms,P<0.01),波幅变小((197.2±13.0)μV vs(25.1±2.0)μV,P<0.01),θ波、α波、β波、γ波的能量明显变小。θ波:(139 367.86±178.66)μV2vs(2.22±0.40)μV2,P <0.01;α波:(5389.33±25.55)μV2 vs(0.23±0.01)μV2,P<0.01;β波:(7911±416)μV2 vs(0.01±0.01)μV2,p<0.01; γ波:(0.30±0.12)μV2 vs(0.00±0.00)μV2,P<0.01。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上述特征与对照组的差距逐渐缩小,但还不能达到正常状态的水平。研究提示,SE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吗啡吸入成瘾大鼠模型,从而减少进行功能影像学检测时的干扰因素,更好地了解成瘾强化环路。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吸入对照组、吸入成瘾组以及注射成瘾组,利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建立吸入成瘾模型,将该模型与吸入对照组、注射成瘾组进行戒断反应对比,并将吸入组各组大鼠尿液、血液样本进行吗啡检测。结果吸入成瘾组各戒断反应与吸入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吸入成瘾组与注射成瘾组戒断反应比较无明显显著性差异;尿检及血液吗啡胶体金法检测,吸入成瘾组吗啡定性阳性。结论通过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建立吗啡吸入成瘾大鼠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修治附子(PAT)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上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40只SD大鼠分为5组(n=8):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PAT处理1、2和3组。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4组连续8 d隔天交替皮下注射吗啡5 mg/kg或生理盐水建立CPP模型,并同时每日分别以蒸馏水或PAT(0.3或1.0或3.0g/kg)灌胃。(2)其余32只SD大鼠分为4组(n=8):吗啡组、nor-BNI(kappa受体拮抗剂)+吗啡组、吗啡+PAT组和nor-BNI+吗啡+PAT组。4组大鼠均采用上述方法建立CPP模型。各组大鼠均于吗啡注射前120 min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nor-BNI(5 mg/kg),PAT处理组每日PAT 3.0 g/kg灌胃,其余2组以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均于CPP训练前和训练后测定CPP值,训练后测定CPP值后取大鼠脑伏隔核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所含强啡肽浓度。结果: (1)经CPP训练后,吗啡诱导引起了CPP值升高。(2)1.0或 3.0 g/kg的PAT剂量相关地降低了吗啡诱导引起的CPP升高(P<0.05)。(3)nor-BNI完全拮抗了PAT(3.0 g/kg)对吗啡CPP形成的抑制(P<0.05)。(4)PAT处理组大鼠脑伏隔核强啡肽的浓度比吗啡对照组高(P<0.05),也呈剂量相关。结论: PAT剂量相关地抑制吗啡诱导的CPP形成,具有抗成瘾作用,其抗成瘾作用可能与大鼠脑伏隔核强啡肽的浓度增加,从而激动kapp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侧被盖区免疫受体TLR4在吗啡成瘾中的作用。方法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颅骨置管手术,在中脑腹侧被盖区双侧微量注射药物,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试(CPP)这一药物成瘾研究的经典实验模型进行测试。结果皮下注射7.5 mg/kg吗啡诱导吗啡成瘾的获得,但单次吗啡注射并不能诱导成瘾;长期吗啡注射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在吗啡给药结束后至少可维持6d;注射TLR4拮抗剂LPS-RS可抑制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获得;吗啡CPP获得后在大鼠腹侧被盖区内单次注射LPS-RS,无法阻断吗啡CPP表达;CPP获得后连续5d腹侧被盖区内注射LPS-RS可阻断吗啡CPP维持。结论腹侧被盖区TLR4在吗啡CPP的获得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腹侧被盖区TLR4可能是治疗吗啡成瘾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干扰C激酶受体1蛋白(Rack1)的表达,探讨Rack1对慢性吗啡成瘾小鼠海马的作用。方法:建立慢性吗啡成瘾小鼠模型,并分析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应用RT-PCR检测慢性吗啡成瘾小鼠海马中Rack1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免疫组化观察海马中BDN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慢性吗啡成瘾组小鼠海马中Rack1和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且吗啡诱导的CPP效应上升(P〈0.05),与慢性吗啡成瘾组相比,Rack1干扰质粒组小鼠海马中Rack1和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吗啡诱导的CPP效应下调(P〈0.05)。结论:在慢性吗啡成瘾小鼠海马中,Rack1是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吗啡条件性位置偏好(CPP)大鼠的前额皮质(PFC)和海马(Hip)中钠钙交换体亚型1(NCX1)的变化。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吗啡组(morphine)。吗啡以起始剂量10 mg/kg皮下注射到大鼠颈背部,每日递增,连续注射10 d,第10 d剂量为100 mg/kg。每次注射20 min后,将大鼠放置黑、白箱(morphine)中进行训练。在最后一次训练48 h后,进行CPP实验以确认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建立成功,并且立即将两组大鼠处死后取脑。分离PFC和Hip脑区,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RT-PCR技术分别检测两个脑区中NCX1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PP结果显示,吗啡依赖大鼠在吗啡伴药箱中停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0. 05);训练后吗啡组的大鼠在吗啡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 05)。与对照组相比,依赖组大鼠PFC和Hip中NC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5)。结论:NCX1在吗啡依赖大鼠PFC和Hip部位表达增加,提示PFC和Hip部位的NCX1可能与吗啡依赖产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shRAKC1对慢性成瘾小鼠脑组织CREB 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实验分析shRAKC1对慢性吗啡成瘾小鼠的作用;通过RT-PCR检测RACK1和CREB的mRNA在成瘾小鼠海马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观察RACK1和CRE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成瘾组与生盐水组相比,前者海马区RACK1和CREBmRNA表达升高(p〈0.05),且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增强(p〈0.05),而shRAKC1组与空质粒组相比,前者由吗啡诱导的CPP诱导效应减弱(p〈0.05),同时其海马区RACK1和CREB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干扰慢性吗啡成瘾小鼠RACK1表达,可以使CREB表达水平下调,并有抑锏吗啡成瘾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稳定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探讨其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所致炎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I/R组、HIF-1α稳定剂二甲基乙二酰甘氨酸(DMOG)+I/R组和HIF-1α抑制剂YC-1+I/R组。各组分别予相应处理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的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LR4和NF-κB的mRNA水平;并利用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IF-1α可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MPO活性及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mRNA水平,同时降低TLR4和NF-κB的mRNA及蛋白水平(P0.05)。结论:HIF-1α可减轻心肌I/R引起的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对吗啡成瘾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ICR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成瘾实验组、生理盐水+睡眠剥夺对照组、吗啡成瘾+睡眠剥夺实验组。小鼠递增注射吗啡7 d建立成瘾模型后,通过睡眠剥夺箱48 h建立睡眠剥夺模型,水迷宫实验观察其学习记忆的前后差异对比。结果:与单纯吗啡成瘾组及睡眠剥夺组相比,吗啡成瘾+睡眠剥夺组与睡眠剥夺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睡眠剥夺加重吗啡成瘾ICR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可卡因戒断对睡眠觉醒活动的影响。方法: 大鼠体内植入无线发射器,用药前、停药第1 d(急性)、8 d(亚急性)、14 d(亚慢性)记录自由活动大鼠脑电波24 h。结果: 停药第1 d睡眠觉醒周期上升(P<0.05)。停药第8 d夜晚和白天,非快动眼睡眠(NREM)增加(P<0.05),快动眼睡眠(REM)下降(P<0.01);停药第14 d,NREM睡眠夜晚显著增加(P<0.01)而白天仅略加强,白天和夜间REM睡眠均明显下降(P<0.01)。停药期间白天和夜间总睡眠无明显变化。整个实验期间,NREM、REM睡眠和觉醒状态的δ、θ 和α脑电功率谱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可卡因戒断所致睡眠障碍主要由于快、慢波睡眠间而非睡眠与觉醒间异动。急性戒断造成睡眠觉醒间转换异常,而睡眠结构失调则发生在亚急性和亚慢性戒断期间。  相似文献   

14.
刘亚军  王旋  胡海  桂艳 《解剖学报》2019,50(6):713-717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中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瑞舒伐他汀预处理组,每组12只。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VSMCs中IL-1β、IL-6和TNF-α以及核因子κB(NF-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再灌注24 h后,模型组VSMCs IL-1β、IL-6 以及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而给予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后,可明显抑制大脑中动脉VSMCs中IL-1β、IL-6和TNF-α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同时也可发现,VSMCs中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少。 结论 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脑中动脉VSMCs中IL-1β、IL-6和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作用。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对IL-1β、IL-6及TNF-α的作用可能与其减少VSMCs中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整合素连接激酶小干扰RNA(ILK siRNA)对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内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C,分为正常对照组(NG)、高糖组(HG)、高糖+阴性转染对照组 (HG+HK)和高糖+ILK siRNA组(HG+ILK siRNA)。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IL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磷酸化GSK-3β(p-GSK-3β)和β-catenin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总GSK-3β、p-GSK-3β、核β-catenin、总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1)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构建的siRNA重组质粒成功转染HKC细胞;(2)与HG和 HG+HK组相比,HG+ILK siRNA组ILK mRNA及蛋白水平下降,但较NG组表达仍高;(3)HG+ILK siRNA组ILK基因沉默后,p-GSK-3β与核β-catenin蛋白表达较HG及HG+HK组均下降,但较NG组表达仍高。而总GSK-3β与总β-catenin 在各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ILK、GSK-3β和β-catenin可能参与了高糖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ILK可能通过调节Wnt/β-catenin途径下游效应蛋白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而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加重脂质诱导的内质网应激(ERS)而导致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HMCs分为对照组、高脂组(LDL)、IL-1β+高脂组(IL-1β+LDL)及4-苯基丁酸(4-PBA)干预组(4-PBA+IL-1β+LDL)。油红O染色检测HMCs胞内脂质沉积;real-time PCR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分析GRP78蛋白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水平;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IL-6和TGF-β1含量。结果:与LDL组相比,IL-1β+LDL组胞内脂质沉积、GRP78 mRNA与蛋白水平、PERK mRNA水平、NF-κB p65水平及IL-6分泌量均显著增高(均P<0.05);4-PBA可减少胞内脂质沉积,降低GRP78 mRNA与蛋白及PERK mRNA水平,抑制NF-κB p65的表达,减少IL-6的分泌(均P<0.05 vs IL-1β+LDL组)。与LDL组相比,IL-1β+LDL组α-SMA mRNA表达增高(P<0.05),4-PBA可显著降低其表达(P<0.05 vs IL-1β+LDL组)。结论:IL-1β可加重脂质诱导的ERS,从而导致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看3D电视前后闭眼的脑电信号变化,寻找3D电视诱发的各脑区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由此研究3D电视健康评估体系专用的脑电极布局方法。选取4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21~23岁的男性志愿者,按连续和间断两种实验模式平均分为两组,观看等长时间的3D电视,记录观看电视前后及整个过程的脑电信号;通过比较观看前后各通道间的闭眼脑电信号中α、β、θ波的3个波段相对能量、R值和A/B值的变化,统计各脑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通道数量,以分析各脑区变化的情况。由α、β、θ波的相对能量以及A/B值和R值对两组实验脑电信号分析,视觉区及其附近区域有统计学差异的通道有视觉枕区O1、O2通道及其附近的左顶P3通道、右后颞T6通道,额区及其附近有统计学差异的通道有前额FP2和左额F3通道,其余脑区中的中央区只有C4通道具有统计学差异。在3D电视诱发的脑区变化中,视觉区有最为明显的变化,额区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中央区局部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