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正确指导乙型肝炎产妇母乳喂养。方法:选择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88例分为两组。其中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46例为两组: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42例为B组。对其产后3~5d乳汁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两组乙型肝炎产妇乳汁中HBsAg、HBeAg、HBV-DN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纯HBsAg阳性、HBV-DNA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而HBsAg阳性且HBeAg阳性产妇不宜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在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中,采用干扰素(IFN)α-2b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单纯的护肝药物治疗、IFNα-2b(肌注),及IFNα-2b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三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血清HBV-DNA及HBsAg、HBeAg的阴转情况。结果联合组的HBV-DNA下降程度及HBsAg阴转率则高于IFN-α2b组(P〈0.05);完全应答率和部分应答率比较,IFN-α2b组和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则高于IFN-α2b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茵莲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发挥协同抗病毒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拉米呋啶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拉米呋啶+苦参素(LM)组36例和拉米呋啶组(L)组30例。治疗前后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HBVM)、FIBV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结果:治疗3个月联合用药组在HBeAg阴转率和肝功ALT复常率均较单纯拉米呋啶组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阴转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LM组发生HbeAg血清转换4例,而L组无HBeAg血清转换病例发生。结论:拉米呋啶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两药联合取长卞卜短有协同的冶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吴永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65-1766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选择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干扰素治疗组56例,B组为干扰素联合中药组80例。a-干扰素5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12个月,中药1剂/d,疗程12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HBV-DNA及血清病毒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患者ALT复常率为55.0%,HBeAg阴转率为40.3%,HBV-DNA阴转率为30.2%,HBeAg抗/HBe转换率为14.0%;B组ALT复常率为90.0%,HBeAg阴转率为61.2%,HBV-DNA阴转率为76.2%,HBeAg抗/HBe转换率为26.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本身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而且针对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更重要的是针对干扰素治疗间歇期的病毒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游媛  陈岚  肖鄂 《西南国防医药》2012,55(7):767-769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CLIA法定量检测361例乙肝患者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水平,分析其与HBV-DNA水平、肝功能检测结果、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HBsAg、HBeAg与HBV-DNA定量呈正相关(r=0.6336,0.4032,P〈0.01),HBsAb、HBeAb、HBcAb与HBV.DNA定量呈负相关(r=-0.2582,-0.3864、-0.3568,P〈0.01);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HBsAg、HBeAg、抗-HBc含量在急性乙肝和亚急性重症乙肝患者中较慢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低(P〈0.05)。结论ECLIA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含量可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定量检测结果与肝功能异常无明显关联,但与临床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对比两种阿德福韦酯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2例,给予阿德福韦酯片(商品名:贺维力,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10mg.d-1;B组86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商品名:名正,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g.d-1,疗程均为104周。定期检测两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聚合酶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4、12、245、2、78、104周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成本间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为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364例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BV—DNA进行含量测定,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36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67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中PreS1叶。144例(86.2%),HBVDNA阳性147例(88.0%),这组患者病毒高度复制,PreS1和HBVDNA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中PreS1^+38例(31.1%),HBVDNA阳性43例(35.2%),表明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5例HBsAg和抗HBc阳民生组中PreS1^+17例(26.2%),HBVDNA^+20例(30.7%),表明病人仍有病毒在复制。10例HBsAg、HBeAg阳性组中PreS1^+7例(70.0%),HBVDNA+9例(90.0%),表明病人病毒在复制。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可靠指标,特别是在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膦甲酸钠治疗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对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用膦甲酸钠治疗 1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和2 0例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 ,并选择同期的 1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和 2 0例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作对照。结果 :治疗结束时 ,膦甲酸钠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4 2 1%和 6 1 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3%和12 9% ) ;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HBVDNA阴转率 (75 0 %和 80 0 % )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8 2 3%和 2 7 3% ) ;治疗结束后 3个月膦甲酸钠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2 9 4 %和 4 0 7%。结论 :膦甲酸钠对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检测乙肝病毒前S1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合  吴书笔 《人民军医》2006,49(2):80-81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前S1蛋白,评价其在病毒感染、复制、传染性及对肝细胞损伤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清标志(HBV—M),将乙肝病毒感染208例分为5组。即HBsAg(+)组(A组);HBsAg(+)及HBeAg(+)组(B组);HBsAg(+)及HBcAb(+)组(C组);HBsAg(+)、HBeAg(+)及HBcAb(+)组(D组);HBsAg(+)、HBeAb(+)及HBcAh(+)组(E组)。分别对各组进行前S1蛋白、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前S1蛋白总阳性124例(59.6%),各组分别为0例、16例(69.6%)、12例(32.4%)、60例(90.9%)和36例(50.0%);HBV—DNA总阳性120例(57.7%),各组分别为1例(10.0%)、18例(78.3%)、13例(35.1%)、58例(87.8%)和30例(41.7%);ALT总异常82例(39.4%),各组分别为0例、9例(39.1%)、2例(5.4%)、57例(86.4%)和14例(19.4%)。前S1蛋白阳性和HBV—DNA阳性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8;前S1蛋白阳性和ALT异常除D组外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如果前S1蛋白检测阳性,不论HBeAg与ALT检测结果是否正常,都表示存在乙肝病毒复制并具有传染性。结论:乙肝病毒前S1蛋自可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性及对肝细胞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112例。A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1b治疗,B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疗效、HbeAg和HBV DNA定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综合应答率均高于A组,A组和B组在随访结束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综合应答率均低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的HbeAg和HBV DNA定量均低于A组,A组和B组在随访结束时的Hbe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14%(92/112),B组为84.82%(95/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曾平  胡娟  古宇 《西南国防医药》2006,16(6):604-606
目的:通过对比检测和分析739份血清中preS1蛋白、HmAg和HBV—DNA的检测阳性率,为临床正确选用实验室指标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739份血清进行PreSlAg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739份血清中,PmSlAg阳性率为34.6%(256/739),HmAg阳性率为觚7%(227/739),HBV—DNA阳性率为58.9%(435/739)。227份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阳性率55.9%(127/227),HBV-DNA阳性率96.0%(218/227);512份HBeAg阴性血清中,PreSlAg阳性率25.2%(129/512),HBV—DNA阳性率为42.4%(217/512)。HBeAg、HBV—DNA和PreSl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阳性率高低依次为HBV—DNA〉PreSl〉HBeAg;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Ag(55.9%)阳性率显著高于HmAg阴性血清PreSlAg(25.2%)阳性率(x^2=36.5,P〈0.01);HBV—DNA阳性血清的PreSlAg检出率58.9%(256/435)显著高于HBV—DNA阴性血清的PreSlAg检出率1&4%(56/304)(P〈0.01);PreSl抗原与HBV—DNA阳性符合率为(200/256)7&1%,阴性符合率为(248/483)51.3%。598份HBeAg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0.9%,598/739)中HBeAg、PreSl和HBV—DNA阳性数(率)分别是224(37.5%)、253(42.3oA)、417(69.7%)。结论:PreSlAg、HBV—DNA、HBeAg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为HBV感染和复制的指标,以检测HBV—DNA最为可靠,而PmSlAg可能较HBeAg更敏感。在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如何理解和使用上述指标对防治乙型肝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芹灵颗粒(原芹灵冲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分为芹灵颗粒治疗组90例;齐敦果酸片对照组45例,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均不正常,HBsAg、HBeAg和抗-HBc均为阳性,症状体征均明显。治疗芹灵冲剂1-2代(相当生药10g/袋),po,tid,30d为1疗程,2-3个疗程。对照组剂敦果酸片40mg,po,tid,疗程同治疗组。两组患均于治疗2周复查肝功能和每疗程结束后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一次。结果:治疗组90例慢性乙型肝炎经芹灵颗粒治疗后,基本治愈19例(21%),有效64例(71%),无效7 例(8%),总有效率为92.0%。降酶和退黄率分别为88%和83%,HBsAg、HBeAg和抗-HBc转阴率分别为21%、53%和34%。对照组45例经齐敦果酸片治疗后,基本治愈6例(13%),有效31例(69%),无效8例(18%)。总有效率为82.0%。结论:芹灵颗粒具有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的症状和体征、降低血中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酸的水平,对乙肝病毒标志物有一定的转阴作用、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诊断中乙肝五项测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2年05月~2023年05月收治的52例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员52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乙肝五项测定。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对比不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较之对照组,研究组HBsAg、抗-HBc的阳性检出率均明显更高,抗-HBs、抗-HBe的阳性检出率则明显更低,P<0.05;乙型肝炎患者的阳性率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升高,不同HBV-DNA含量及HBeAg表达,乙型肝炎患者的阳性率不同,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乙肝五项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颇高,加强乙肝五项检测对临床乙型肝炎早期诊疗及患者健康保障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楼敏  王鋐  曾珍  白文林 《人民军医》2012,(7):626-62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慢性乙型肝炎且血清HBV-DNA检测阳性184例,根据HBV-DNA检测结果分为两组:HBV-DNA<1×106 U/ml者78例为观察组;HBV-DNA≥1×106 U/ml者106例为对照组。均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12、24、48周复查血清HBV-DNA,EL1SA法检测HBV血清标记物。结果:观察组12、24、48周时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b转换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随着服药时间延长,HBV-DNA转阴率逐渐提高;但病毒载量越高,阿德福韦酯的病毒抑制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HBsAg阳性产妇的血清及乳汁HBV-DNA载量,探讨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的相关性,以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选取2006-05~2010-11在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22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载量。结果:①220例HBsAg(+)产妇中135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62.3%;220例中85例HBV-DNA阴性产妇的初乳、半月乳及满月乳HBV-DNA均阴性;135例HBV-DNA阳性产妇的初乳HBV-DNA检测26例阳性,阳性率为19.3%;余109例HBV-DNA阳性产妇复检半月乳HBV-DNA阳性47例,阳性率为43.1%;再余62例HBV-DNA阳性产妇复检满月乳HBV-DNA阳性35例,阳性率为56.5%;135例HBV-DNA阳性产妇中27例的初乳、半月乳及满月乳HBV-DNA均阴性,阴性率为20.0%。②半月乳及满月乳分别与初乳比较,HBV-DNA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1);半月乳(54.1%)及满月乳(80.0%)分别与初乳(19.3%)比较,HBV-DNA累计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清HBV-DNA阴性产妇的乳汁是相对安全的,HBV-DNA阳性产妇乳汁中大多有HBV的存在,应避免母乳喂养,以防止传染。检测HBsAg阳性产妇乳汁HBV-DNA载量,可以直接反映产妇传染性的强弱,对指导母乳喂养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1—15的追踪观察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2例经组织学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1-15年的随访,每年采血检测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HBV DNA定量,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远期临床及HBVM变化。显示,累计死亡14例,转为肝硬化15例,肝癌6例,累计HBsAg阴转率为13.6%,HBeAg阴转率为87.9%,60岁以后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慢乙肝患者血清HBVM有自发清除和不易清除双向趋势,肝组织损害迁延不愈,肝硬化患者保健得当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病毒学检验应用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与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体检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调查者进行病毒学检验,其中包括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指标(即乙肝五项)进行检测,并统计实验组患者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根据其检出阳性率进行结果评价,判断病毒学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诊断、病情评估的应用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HBsAg阳性71例(88.75%),HBsAb阳性17例(21.25%),HBeAg阳性38例(47.50%),HBeAb阳性51例(63.75%),HBcAb阳性60例(75.00%),与对照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患者乙肝大三阳检出45例(56.25%),乙肝小三阳检出33例(41.25%),与临床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病毒学检验应用诊断乙型肝炎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阳性检出率,实现对病情及预后情况的准确评价,对乙肝的临床检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院后远期转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含慢迁肝(CPH)22例.慢活肝(CAH)55例,肝硬查(Cir)10例,均由肝活检病理确诊。经过7年追踪观察提示:肝功能异常14例(16.1%),其中CPH4.5%(1/22),CAH20%(11/55),Cir20%(2/10);HBsAg转阴率12.3%(9/73),HBeAg转阴率78.1%(25/32)抗HRc转阴率6.3%(5/79);HBsAg转阴多发生在第4~6年间(8/9),HBeAg转阴性在第一年即发生,各年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解放军302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成干扰素治疗组36例,保肝治疗组38例。干扰素治疗组给予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500万U每日肌肉注射1次(15d),以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6个月),保肝治疗组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通过对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检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期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在1,3,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前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106、5ULN≤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ULN的患者对干扰素应答好,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率达70%,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的30.8%。干扰素α-2b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31例(占86.1%)、流感样症状22例(61.1%)、白细胞减少32例(占88.9%)等。不良反应一般经对症处理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乙肝病毒(HBV)核酸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ALT、AST指标的监测,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呋啶的疗效.方法:选择9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786例,服用拉米呋啶治疗药物(100 mg/d),对照组200例,未服用治疗药物,两组定期采血作HBV-DNA定量、HBV-M、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391例HBV-DNA阴转(<104 cps/ml)(49.7%),对照组8例阴转(4%);治疗组786例ALT、AST异常者703例恢复正常(89.4%),对照组200例18例恢复正常(9.0%);治疗组HBeAg/Anti-HBe转换84例(19.2%),HBeAg阴转62例(14.2%).对照组5例HBeAg/Anti-HBe转换(4.2%).结论:拉米呋啶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ALT和AST,促进HBeAg / Anti-HBe 转换及HBeAg阴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