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民  李强  伍亚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80-3281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d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1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d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1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3.
介入微导丝法建立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建立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并评价其可靠性.方法新西兰种大白兔19只,应用股动脉插管技术采用微导管插入一侧颈内动脉,微导丝超选择进入并且栓塞兔大脑中动脉.按缺血时间分为缺血2 h,4 h,6 h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各组模型动物的脑缺血状态进行观察,并与红四氮唑(TTC)染色标本对照.结果缺血2 h组TTC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缺血6 h组TTC染色均显示大脑中动脉区域缺血灶形成,CT灌注成像显示为脑血流量下降,脑血容量下降及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结论应用介入微导丝法建立的兔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果可靠且具有可操作性及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环磷腺苷注射液(0.5 mg/kg、1.0 mg/kg、1.5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的改变,并观察梗死组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行为改变;各用药组神经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各用药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TNF-α、IL-6水平也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而三种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环磷腺苷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再次严重脑缺血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假手术组;B组10只,为缺血组,将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CCA)经颈内动脉(ICA)插至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4 h, 再灌时,抽回导丝至CCA内;C组10只,为预处理组,导丝从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 min,再灌时,抽回导丝至CCA内45 min,如此重复3次,制备出缺血预处理模型,24 h后导丝再次从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4 h,完成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评价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损伤神经行为学、脑病理学和影像学的影响.结果:脑缺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组.脑缺血预处理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缺血组.结论: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再次严重脑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眼缺血综合征(OIS)大鼠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20只3月龄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与模型组(10只),模型组大鼠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OIS动物模型。观察大鼠造模术后1个月内的瞳孔对光反射情况;术后1个月行大鼠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然后处死大鼠获取视网膜,应用透射电镜检测视网膜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中1只大鼠于术后第一天死亡,其余大鼠正常存活。模型组大鼠中3只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4只单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2只双眼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出现眼底动脉硬化现象,FFA的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P0.05);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疏松变薄、细胞超微结构紊乱呈凋亡表现。结论完全结扎大鼠双侧颈动脉可造成视网膜缺血以及形态学改变,可以尝试作为研究眼缺血综合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微创开颅法局灶性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脑局灶性梗死模型,以用于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长期观察。方法37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微刨法经颞骨局部钻孔开颅,采用直接结扎大脑中动脉终段,同时永久结扎同侧颈总动脉、暂时性夹闭对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通过大鼠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墨汁灌注、TTC染色、MRI成像结果对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大鼠术后状态良好,实验组大鼠观察4周后死亡率低为6.25%。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为1分,墨汁灌注及TTC染色观察梗死范围局限于皮层,4周后MRI成像测量梗死体积稳定,平均为83.52mm^2。结论该模型对大鼠创伤小,梗死灶的位置和体积恒定,长期存活率高,为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法建模成功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栓建立模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构建稳定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可为临床研究脊髓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平台,课题组前期已成功构建了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改进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期组、短期组、中期组、长期组,每组12只兔又分为模型兔8只和假手术兔4只。模型兔通过开腹侧侧吻合兔左肾动静脉,形成动静脉瘘,结扎后腔静脉远端和近端导致动脉血异常引流至腰静脉、椎管内静脉丛形成脊髓淤血和脊髓静脉高压。采用Jacobs法对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评估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每组动物到期后对模型兔行MRI扫描、经股动脉DSA检查动静脉瘘口的通畅,并灌注解剖取脊髓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模型符合要求。结果与结论:32只模型兔存活29只,生存率91%,动静脉瘘口通畅率79%,但长期组瘘口通畅率低,仅29%。术后模型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均有所减退。模型兔脊髓MRI表现为脊髓相应阶段的水肿;病理检查在光镜下见脊髓实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的增生、髓内血管的玻璃样变性和神经元细胞变性,符合脊髓静脉高压的脊髓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髓鞘板层的松散、薄髓纤维内线粒体数目增加和神经元的固缩。提示成功建立模拟人类脊髓血管畸形的脊髓静脉高压机制导致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对周围动脉闭塞动物血浆β-内啡肽(β-EP)及脊髓P物质(SP)的影响。方法 26只家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HIFU治疗组(A组,n=12),非治疗组(B组,n=12),正常对照组(C组,n=2)。A、B两组建立后肢缺血动物模型,A组术后2周采用HIFU阻滞第2~6腰交感神经节,B组不予处理。A、B两组每次随机选2只犬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EP,取腰段脊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P变化;C组直接检测。结果 (1)A、B两组在造模后2周血浆β-EP水平均低于C组(P0.01),治疗后A组不同时间点β-EP水平高于B组(P0.05)。(2)脊髓SP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A、B两组在造模后2周脊髓腰段SP的OD值明显高于C组(P0.01),HIFU干预后A组脊髓腰段SP的OD值低于B组(P0.05)。(3)犬周围动脉闭塞缺血后血浆β-EP与脊髓SP的变化呈负相关。结论HIFU阻滞腰交感神经节治疗慢性周围动脉闭塞缺血动物模型,可有效升高血浆β-EP水平和降低脊髓SP水平,提高痛觉阈值,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