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对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虫肺炎(PCP)的诊断价值,以及经治疗后LDH的转变,以观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1月10日临床诊断为AIDS合并PCP患者120例为实验组,随机抽取50例无肺部感染AIDS患者为临床对照组,并设健康对照组100例,检测各组LDH水平,比较实验组与临床对照组的差异,并对实验组治疗前、后LDH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LDH水平显著高于临床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实验组治疗后LDH水平大多数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AIDS合并PCP患者血清LDH水平均明显升高,而无肺部感染AIDS患者LDH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当,因此,推论检测LDH可作为AIDS合并PCP的诊断依据,同时检测LDH也可作为AIDS合并PCP疗效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是HIV感染的重要传染源.绝大部分急性感染期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其筛查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实验室检测,但由于检测存在窗口期,HIV感染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针对HIV感染急性期...  相似文献   

3.
HIV/AIDS实验室检测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是诊断HIV/AIDS的主要依据。HIV实验室检测一般包括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免疫细胞检测及病毒耐药检测。20多年来,HI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为临床诊治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对HIV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的分析方法将有助于HIV的早期诊断、避免漏检,也有助于对抗艾滋病药物的疗效评价、预测和监测疾病进程,提高检测的灵敏性,缩短检测的窗口期,是HIV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对HIV/AIDS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检测HIV的新技术层出不穷,HIV的实验室检测正朝着简便、快速、敏感、准确及自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M)和(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1333例HIV/AIDS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IFI组380例和非IFI组953例,检测患者血清GM、血浆BG水平,留取血液、痰液、灌洗液等标本行真菌培养.分析GM、BG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IV/AIDS合并IFI的诊断效能,比较IFI组和非IFI组GM、BG水平,分析患者真菌分布情况.结果 GM、BG联合(并联和串联)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达到86.05%、99.48%,优于GM单独检测的56.84%、88.35%及BG单独检测的66.05%、9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GM、BG水平高于非IF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真菌培养以念珠菌(56.32%)及马尔尼菲篮状菌(51.84%)为主,非IFI组以念珠菌(98.25%)为主.结论 HIV/AIDS合并IFI时GM、BG水平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IFI的诊断效能,并可为HIV/AIDS合并IFI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颁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的目的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最基本诊断依据.但是,HIV检测不是单纯的业务项目,与其他传染病实验室检测项目不同,特别要求HIV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几近100%.如果其结果假阳性,会影响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甚至导致受检者过激行为,有自杀举动;如果是假阴性,则会造成受检者不能及时接受医学干预,可以通过血液和性生活辗转传播,增加对社会的传染性.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批准了HIV筛查实验室6 918家,确认实验室202家.为此卫生部正式颁布的<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其目的 是使HIV检测工作走上法制化管理,是当前AIDS作为我国重点防治疾病的一项技术保障措施.本文还就<办法>发展和出台的过程,以及当前医院检验科要特别关注对<办法>执行过程中某些条款的理解,均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6.
三种方法同时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方法 同时采用萋-尼抗酸染色、BacT/ALERT 3D 360MP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对艾滋病合并疑似结核感染患者不同时段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涂片萋-尼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1.69%(18/154);样本直接进行TB-DNA PCR 扩增的阳性率为18.18%(28/154);MP 培养阳性经抗酸染色和TB-DNA PCR 确认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为20.13%(31/154).结论 三种方法同时检测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实时荧光PCR 扩增TB-DNA 能为临床提供早期病原学诊断依据,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提供病原学诊断"金标准"的同时,可为进一步检测其耐药性准备菌株.鉴于艾滋病患者免疫缺陷的特殊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多份样本和多种类样本同时检测,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HIV实验诊断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可通过检测HIV特异性抗体、抗原、核酸或病毒分离培养加以确立,常规使用的标准诊断项目是血清学抗体检测.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试验、复检试验和确认试验3个部分.筛查试验按检测标本种类分为血液检测、唾液检测和尿液检测;按测试原理分为酶联免疫法(ELISA)、凝集法和层析法;按检测速度分为常规法和快速法(如快速试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简单法(如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若筛查试验阳性,则需做确认试验[1,2].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尚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诊断、指导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及检出HIV携带者,以阻断HIV的传播途径。早期对HIV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HIV的抗原或抗体,直接或间接地诊断HIV感染。目前,HIV血清学诊断仍然是AIDS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要建立特异、敏感、实用的检测方法用于监测、诊断或血液筛查,控制AIDS的流行显得最为重要,如P24抗原检测、免疫印迹试验、CD4+T淋巴细胞检测、核酸病毒载量测定等。随着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HI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因芯片技术已成为HIV实验室诊断的发展方向。本文就近年来HIV检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云南地区不同人群结核潜伏性感染(LTBI)情况,并对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两种结核分枝杆菌相关γ-干扰素(IFN-γ)检测试剂盒(TB-IGRA和T-SPOT.TB)检测云南地区不同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121例、医务人员63例和健康体检者50例]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IFN-γ反应水平,并同时对各组人群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皮试(PPD皮试),比较3种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所有研究对象PPD、T-SPOT.TB及TB-IGR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4.4%、21.8%、2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5,P>0.05);应用PPD进行检测,医务人员的阳性率高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应用T-SPOT.TB、TB-IGRA、PPD能够有效指导不同人群LTBI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选择一种简便的方法 检测隐孢子虫,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引起隐孢子虫病的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53份艾滋病患者粪便标本,采用甲醛-乙酸乙酯沉淀浓集菌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结果 32份粪便标本隐孢子虫阳性,253份艾滋病患者标本合并隐孢子虫阳性率12.65%.结论 甲醛-乙酸乙酯沉淀浓集菌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效果佳,对艾滋病患者粪便中隐孢子虫的检测敏感,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行纤维支气管镜(fibro bronchoscopes,FB)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广西龙潭医院治疗的58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类患者在FB检查前、检查时及检查后的护理要点。结果 58例HIV感染者均能配合操作,顺利完成FB诊疗,为其治疗及护理的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职业暴露。结论良好的护理可使患者主动配合FB检查,有利于其术后的身心康复,增强其对有创诊治信心,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85例AIDS并机会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认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并发机会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5例住院的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常见的机会感染、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及机会感染的确诊时间等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发生机会感染患者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发病后误诊率为70%,大多经两家医院就诊后确诊。60%以上患者首诊于非感染科。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腹泻、消瘦、皮疹、贫血等症状和体征。肺部感染35例(14%),肺结核12例(14%),乙型肝炎9例(10%),丙型肝炎10例(11%),梅毒7例(8%),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15例(17%),败血症1例(1%)。结论:HIV机会感染呈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复杂,不具特异性。临床应提高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是威胁全球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平均每年大概有930万新发病例和200万人死于结核相关疾病。有研究表明,HIV患者中结核病也是其致死原因之一,由于其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和诊断延迟,使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并且,血清学检测对于区分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的诊断准确性较差;核酸扩增检测敏感性范围较受限,并且在负担高的国家没有广泛应用;因此需要一种价格低廉、快速、操作简便的结核诊断方法。在本文中,我们总结了在不同临床背景下患有肺结核、肺外结核(包括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的患者中尿液阿拉伯甘露糖脂(1ipoarabinomannan,LAM)和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在常规临床中的运用和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传染病院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情况,为制订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某收治艾滋病患者定点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56例HIV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64.29%;针刺伤30例,破损皮肤、黏膜暴露26例;来源于确诊艾滋病的53例,不详3例;暴露级别1级(轻度)30例,2级(中度)18例,3级(重度)8例;暴露后均做了紧急处理并定期监测,无一例发生HIV感染。结论重视职业安全防护培训,HIV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置,进行暴露后预防和给予心理、社会支持,减轻职业暴露者的心理压力,使暴露后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浦东新区的性工作者及嫖娼收教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情况。方法:以2009年至2012年由浦东新区公安机关羁押的性工作者与嫖娼人群为监测对象,对其进行HIV抗体、TP抗体检测。结果:浦东新区的性工作人群HIV新确诊阳性率(以下简略为阳性率)2009年最低,2012年最高,具有上升趋势,但4年间的差异均尚无统计学意义(χ2=3.418,P=0.334);HIV累计阳性率大于阳性率,表明有已知阳性者从事卖淫活动;TP阳性率2011年最低,与2010年、2012年间差异显著(χ22010-2011=7.662,P=0.006;χ22011-2012=7.793,P=0.005)。嫖娼人群的HIV阳性率2009年最高,但4年间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452,P=0.270);累计阳性率大于阳性率,表明有已知阳性者从事嫖娼活动;TP阳性率2012年最低,2011最高,但四年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990,P=0.400)。HIV阳性率在两人群中无统计学差异(χ2=1.861,P=0.173),而TP阳性率差异显著(χ2=56.530,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浆PCT和CRP水平在评估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ICU入住的脓毒症患者114例,在入科的第1,3,5,7天抽取外周血检测PCT、CRP水平,同时行血培养,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比较各组PCT、CRP水平有无差异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在脓毒症血培养阳性组第1、3、5、7天PCT水平及第1、3天的CRP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ROC曲线图显示,在诊断是否存在血行性感染上,PC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在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随着感染程度加重,PCT水平与CRP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以PCT和CRP来诊断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ROC曲线图所示,PCT较CR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PCT水平较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有着更明显的相关性,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别评价单独和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类风湿因子(RF)等临床指标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方法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nti-CCP;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角蛋白抗体(AKA)和抗核周因子抗体(APF).结果 anti-CCP的敏感性与RF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特异性显著高于RF(P<0.05).敏感性明显高于AKA和APF(P<0.05),特异性与这些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nti-CCP相比,检测anti-CCP/RF时,不能明显提高敏感性(P>0.05),特异性却显著下降(P<0.05).检测anti-CCP/AKA或anti-CCP/AP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检测anti-CCP/RF/AKA/APF,特异性显著下降(P<0.05).联合anti-CCP+RF、AKA、APF检测,特异性与单独检测anti-CCP相当(P>0.05),但敏感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单独检测anti-CCP对于诊断RA优于单独检测RF,且联合anti-CCP与RF、AKA、APF并不能显著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推荐采用单独检测anti-CCP代替RF作为诊断RA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前降钙素(PCT)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新生儿败血症组60例,局部感染组56例,非感染组60例,入院时进行PCT、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检查,其中败血症组和局部感染组在抗感染治疗一周后复查PTC,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败血症组的血PTC和CRP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局部感染组血PTC和CRP的平均值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败血症组外周血WBC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感染组WBC和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检测以2.5μg/L为临界点,对败血症的诊断敏感度是76.67%,特异度是80.17%;对所有感染的敏感度是54.31%,特异度是90.00%。CRP检测以8 mg/L为临界点,对败血症诊断的敏感度是55.00%,特异度是74.14%;对所有感染的敏感度是44.83%,特异度是81.67%。此外,败血症组和局部感染组在抗感染治疗一周后PTC都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CRP比较,PTC诊断败血症和所有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更高。PCT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特别是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预后判定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志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1821-1822,1824
目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方法对20名接触艾滋病患者出现职业暴露者的工作人员的暴露途径、暴露后的处理方式和工作人员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为62.5%,暴露的主要途径是经皮肤性损伤暴露,医护人员对发生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够,职业防护能力较低。结论只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严格执行艾滋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艾滋病的职业暴露,预防职业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血液分析特点。方法收集本院消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住院的20例AIDS患者,与同期住院相匹配的35例非AIDS/HIV感染者的血液学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差异。结果本组AIDS患者血常规普遍存在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大部分存在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及清蛋白/球蛋白比(A/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T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值显著较对照组升高,但TB、AST、ALT异常比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以血清游离T3(FT3)下降最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而就诊,血液学分析检查常呈现贫血、肝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异常以及提示机会性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