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型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PA,用K-B法检测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12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用肠杆菌科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基因。结果28株耐亚胺培南PA对其他12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在14.8%~42.3%。经ERIC-PCR分析后共有11个基因型。其中A型为11株:A1型9株,A2型2株;B型为5株:B1型2株,B2型2株,B3型1株;C型3株;D型2株;E~K型各1株。PCR检测到OprD2基因仅4株,其缺失率为85.7%,28株PA中检测到1株VIM基因,经测序证实为VIM-2型。结论本院耐亚胺培南PA的主要耐药机制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在外科和高干病房中出现多种基因型的耐亚胺培南PA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方法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筛检产MBLs菌株,MBLs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扩增MBLs基因,以及DNA测序以亚胺培南为水解底物测定MBLs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亚胺培南耐药株Opr的表达。结果34株亚胺培南耐药株中有5株(14.7%)产MBLs,其中有2株(5.9%)和3株(8.8%)分别产VIM-2和IMP-1型MBLs,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显示这些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其水解活性可被EDTA所抑制。实时定量RT-PCR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28株(82.4%)表现为OprD2表达缺失,3株(8.8%)表现为OprD2表达降低,其余3株(8.8%)OprD2表达正常。其中5株(14.7%)产MBLs菌同时存在OprD2表达缺失。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大多存在OprD2表达缺失或降低,在本地区存在产生VIM-2和IMP-1型的MBLs菌株。  相似文献   

3.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并研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Micro-Walkaway-40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cccp)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MIC的影响。结果 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3.1%和44.6%,对头孢他啶、马斯平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8%、53.8%和55.4%;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9%)、VIM 4株(6.2%),oprD2基因缺失5株(7.7%),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CCCP检测阳性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7株(10.8%)。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药敏实验采用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双纸片增效法。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1999年的13.0%升高到2005年的39.1%。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巴坦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在60%~63%之间,对妥布霉素、氨曲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6.5%、68.0%、70.7%、71.0%和72.2%,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15,7%。结论 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产金屑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加强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分析研究。方法采用K-B法检测1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金属酶IMP基因阳性率为24.29%(17/70),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率为7.14%(5/70),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阳性率为68.57%(48/70),其中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率为58.33%。结论 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亚胺培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经亚胺培南诱导后对β-内酰胺类及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用亚胺培南的亚抑菌浓度(1/2MIC)诱导铜绿假单胞菌5步(10天)后,测定其对各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诱导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诱导前增长了8.67倍,其抑菌环直径缩小了7.95mm;对其它抗生素无明显改变。结论:亚胺培南诱导后获得的耐药不是由于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产生,而可能是其它耐药机制所致,且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7.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及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细菌室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扩散法作敏感试验。结果:200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0.6%(32/155),2001年为39.0%(48/123),2002年为41.3%(95/230)。痰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见,占69.1%(121/175),其次为尿液、伤口分泌物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外科监护病房,占35.6%(51/143),其次为呼吸监护病房(33.5%)、外科(12.5%)和呼吸科(6.25%)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外科监护病房和呼吸监护病房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并对多种抗菌药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玉  吴爱武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3):193-194,206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rtM,IRPA)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苗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索。方法 按常规方法对163株铜绿假单胞苗进行分离培养。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按2005年NCCLS的标准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常用的抗苗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5.3及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共分离出IRPA60株,占36.8%(60/163);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66.7%(40/60),IR-PA在病区的分布中居前3位依次为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IRPA对12种常用抗生索的耐药率除阿米卡星35.0%.庆大霉素45.0%外。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等10种抗苗药的耐药率均高于50.0%;除环丙沙星、庆大霉素.IRPA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苗(imipenem susceptible Pseu-domonasaeruginosa,ISP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RPA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索呈现出多重耐药.且IRPA比ISPA具有更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和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该院临床分离的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PCR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NDM-1、blaSIM、blaSPM、blaGIM、blaOXA-10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院以神经外科送检标本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28.0%)最多,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6.0%)。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7.5%),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97.5%)。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VIM基因阳性1株(1.2%),blaOXA-10基因阳性4株(5.0%),其他耐药基因均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67株(83.8%)。结论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方法按常规方法对16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培养,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按2005年NCCLS的标准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 5.3及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分离出IRPA 60株,占36.8%(60/163);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66.7%(40/60),IR-PA在病区的分布中居前3位依次为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IRPA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除阿米卡星35.0%,庆大霉素45.0%外,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等10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50.0%;除环丙沙星、庆大霉素,IRPA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susceptible Pseu-domonas aeruginosa,ISP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RPA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素呈现出多重耐药,且IRPA比ISPA具有更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目前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I.)产生的情况,及具有不同耐药机制菌株的耐药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我院住院患儿中分离出的75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PCR方法进行oprD2基因、金属酶IMP、VIM、SPMT和GIM基因检测。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2006年CLSI推荐标准判断结果。使用WHONET5.3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检测75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者50株,占66.7%;产金属酶的46株.占61、3%,其中IMP阳性38株(82.6%),VIM阳性8株(17.4%)。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同时产金属酶的34株,占45.3%,其对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MIC50和MIC90均高于其他菌株。结论目前从儿科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和产生金属酶都十分严重,菌株的耐药性也很高,并且产MBI.菌株存在IMP和VIM2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OprD2)的表达与亚胺培南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法对提取出的106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并利用水杨酸盐抑制实验确定OprD2的位置,通过凝胶成像系统成像并将其与敏感株比较进行分析。结果 106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9株细菌缺失OprD2。结论 OprD2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oprD2基因与金属酶(MBL)在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天津地区3所综合医院临床分离6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以2-巯基乙醇(2-MPA)为酶抑制剂,在MH平皿上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协同敏感性检测,并用PCR检测MBL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60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中,2-MPA方法筛选出15株(25%)MBL阳性;以PCR方法检测,22株(36.4%)oprD2基因阳性,19株(31.7%)产生IMP-1型MBL,未发现VIM-2与IMP-2酶,7株IRPA同时含有IMP-1和oprD2基因。结论IMP-1为天津地区IRPA产MBL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环丙沙星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并了解其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机制.方法 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集的287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P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PAE的gyrA、gyrB、parC及parE基因,并测序来确定基因的突变.结果 287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标本中分离最多(76.3%);主要感染分布在重症监护室(29.3%)和呼吸内科(22.6%);且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敏感,敏感率均在70%以上;而对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分别达97.9%和44.9%.在45株(环丙沙星MICs≥32 μg/ml)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2株均存在gyrA基因突变,且28株存在着gyrA基因和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gyrA基因突变是PAE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种氨基糖甙类修饰酶耐药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26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6%、7.5%和2.9%。被检耐药基因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6株检出氨基糖甙类修饰酶耐药基因,分别是aac(3)-Ⅱ(2/20)、aac(6′)-Ⅰ、(1/20)、ant(3")-Ⅰ(1/20)和ant(2")-Ⅱ(2/20)。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高,此类抗生素仍是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优先选择。产生氨基糖甙类修饰酶是该院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2003-2007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8内酰胺酶(包括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多重PCR检测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质粒携带的AmpC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染色体AmpC酶基因和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0株产口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ESBLs、金属酶(MBL)和未知酶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分别是62.5%(25/40)、20%(8/40)、7.5%(3/40)和10%(4/40)。25株产AmpC酶菌株均有不同程度AmpC酶基因表达量升高,其中,仅1株细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12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减低,这些菌株均对亚胺培南耐药,13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正常,其中仅5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7株菌(占产AmpC酶菌株的28%,不产金属酶)的酶粗提物能微弱水解IPM,这7株菌AmpC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其中5株菌同时伴有oprD2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酶可做弱水解亚胺培南,且其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AmpC酶产生量有一定关系;产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可能是细菌AmpC酶表达量增加和oprD2表达量减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绿脓假单胞菌的分型,及其耐药性。方法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绿脓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血清学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结果192株绿脓假单胞菌中16株为多耐药株,对11种抗生素中8种以上耐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株无特定的血清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出18个基因型;基因型带不同,相应的细菌对磷霉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亦不同。结论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出的基因型有可能与细菌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5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IR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4年6月-2005年12月北京地区5家教学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性213株IRPA,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对这些菌株的MIC值;采用纸片法初筛产金属酶菌株;对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孔道蛋白OprD2基因进行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5家教学医院分离的213株IRPA中84株存在孔道蛋白OprD2缺失,其中有6株还同时产IMP-1型金属酶.另有13株IRPA单独产IMP-1型金属酶,2株单独产VIM-2型金属酶.结论 孔道蛋白OprD2缺失、产金属酶是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王宇  汤立东  林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325-7326
目的通过分析29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2010-01-01-2010-12-01分离到的29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96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液标本,主要集中于呼吸内科、ICU等科室;其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总的耐药率仍很高,可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