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缺陷症家系中FⅩⅢ基因缺陷.方法 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的FⅩⅢA链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或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对该家系其他成员及100名健康体检者的FⅩⅢ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先证者FⅩⅢA基因第3外显子和第4外显子分别存在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后者是人FⅩⅢA基因一种新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这2个突变是双重杂合子型,Arg77Cys突变遗传自父亲,Arg174stop突变遗传自母亲.先证者女儿携带Arg77Cys错义突变.先证者丈夫及1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结论 发现人FⅩⅢA基因的一种新突变,即Arg174stop无义突变,并对此突变成功地运用了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检测.先证者FⅩⅢA基因同时存在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可能是其FⅩⅢ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 (FⅩ )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FⅩ促凝活性以及FⅩ抗原进行表型诊断 ;用PCR方法对先证者的FⅩ基因 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 5′端非翻译区 (5′UTR)序列进行扩增 ,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验证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先证者表型诊断为FⅩ缺陷症 (Ⅱ型 ) ;FⅩ基因分析发现 2个杂合突变 :第 1内含子 5′端剪接位点供位GT→AT(IVS1 1G→A)和第 8外显子 1185G→A(Arg347His)。 结论 双重杂合性突变IVS1 1G→A和Arg347His是导致该例遗传性FⅩ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Χ(FΧ)缺陷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FΧ促凝活性以及FΧ抗原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方法对先证的FΧ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验证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表型诊断为FΧ缺陷症(Ⅱ型);FΧ基因分析发现2个杂合突变:第1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供位GT→AT(IVS1 1G′A)和第8外显子1185G′A(Arg347His)。结论:双重杂合性突变IVS1 1G′A和Arg347His是导致该例遗传性FΧ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中因子Ⅶ基因的突变。方法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的因子Ⅶ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PCR产物反向测序法或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对突变位点进行确证。随机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先证者FⅦ基因第6外显子和第6内含子分别存在R152Q和IVS6+1G→T杂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这2个突变是双重杂合子型,前者遗传自父亲,后者遗传自母亲。1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R152Q错义突变。结论FⅦ基因第6外显子R152Q错义突变和第6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是先证者因子Ⅶ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1例凝血因子Ⅹ缺陷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 PCR对凝血因子Ⅹ基因进行扩增,扩增范围包括因子Ⅹ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用DNA测序检测因子Ⅹ的基因突变.结果因子Ⅹ基因外显子1第58位核苷酸存在T→G的突变,从而导致在外显子1编码的信号肽中11Ser(AGT)→Arg(AGG)的错义突变.结论该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因子Ⅹ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尿素溶解法和Berichrom kit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的活性.用火箭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FⅫ抗原含量。PCR法扩增FⅫA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DNA测序分析基因异常,用直接测序法和限制性内切酶(SfaNⅠ、NspⅠ)分析8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鉴定的突变进行分子模建,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结果患者纤维蛋白凝块在5mol/L尿素中30min内完全溶解,加入正常人血浆后则24h不溶解,患者血浆FⅫ活性为0,FⅫA抗原含量〈2%,FⅫB抗原含量在正常范围。家系成员中其父母和外祖母血浆FⅫ活性和FⅫA抗原约为正常人一半。在患者FⅫA基因外显子15中发现两处杂合异常,分别位于177246位碱基(C→T,导:致Arg703→Trp)和177286位碱摹(A→G,导致His716→Arg),直接测序和酶切分析两种方法均排除了基因多态性。患者的母亲与外祖母为Arg703→Trp杂合子,患者的父亲为His716→Arg杂合子.分子模建分析表明,Arg703和His716两个位点突变后均可导致barrel2与core结构域之间距离和结合能力的政变,使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稳定性降低。His716→Arg还可能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基因的空间结构形成。结论FⅫA基因外显子15上Arg703→Trp、His716→Arg复合杂合突变影响了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稳定性,造成患者FⅫ抗原和活性的缺失。此复合杂合错义突变是一种未报道过的新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7.
凝血因子X基因外显子1T58→G突变导致的因子X缺陷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1例凝血因子X缺陷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 PCR对凝血因子X基因进行扩增,扩增范围包括因子X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用DNA测序检测因子X的基因突变。结果 因子X基因外显子1第58位核苷酸存在T→G的突变,从而导致在外显子1编码的信号肽中11Ser(AGT)→Arg(AGG)的错义突变。结论 该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因子X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例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揭示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凝固时间法测定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凝血因子Ⅸ促凝活性(FⅨ∶C)、FⅪ促凝活性(FⅪ∶C)及凝血因子Ⅻ促凝活性(FⅫ∶C);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FⅪ基因进行直接检测,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结果患者血浆中APTT、PT、TT、Fbg含量、FⅧ∶C、FⅨ∶C、FⅪ∶C及FⅫ:C分别为64.2s、12.8s、17.9s、3.8g/L、87.4%、71.2%、16.6%及80.2%,其FⅪ基因第13号外显子编码482位氨基酸的碱基发生杂合性的错义突变TGC→TGG(Cys482Trp)。结论 Cys482Trp的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患者FⅪ缺乏的分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Ⅱ)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Ⅱ: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的FⅡ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3′端非翻译区(3′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FⅡ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103名健康献血作对照。结果 先证表型诊断为凝血酶原缺乏症(Ⅰ型);FⅡ外显子区共发现3个与献报道的FⅡ基因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第2外显子区的为纯合突变A601G。家系分析表明先证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均为A601G杂合子。结论 纯合错义突变A601G引起的Glu29→Gly是导致该例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 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及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APTT、FⅫ促凝活性(FⅫ∶C)和FⅫ抗原(FⅫ∶ Ag)等凝血指标;PCR扩增FⅫ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在野生型pIRES2-EGFP FⅫ表达质粒上构建突变体FⅫ表达质粒,瞬时转染COS7细胞,测定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FⅫ∶Ag水平和FⅫ∶C.结果 4例先证者APPT均明显延长,FⅫ∶C均<2%,FⅫ∶Ag亦同步下降至1%.4个家系均检出常见的FⅫ46C/T多态性.家系A先证者检出5741-5742delCA(His101Gln)及7142insertC(Lys346Gln)双重杂合突变;家系B先证者检出6800-6808de19bp杂合缺失突变.FⅫ6800-6808de19bp瞬时转染结果显示,在细胞裂解液中突变体FⅫ∶Ag为野生型的85.6%;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突变体FⅫ∶Ag为野生型的51.9%,FⅫ∶C为野生型的56.4%;家系C先证者检出8699G> A(Gly542Ser)杂合突变;家系D先证者检出8699G>A(Gly542Ser)纯合突变(其父母为近亲结婚).结论 4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除有46C/T多态性外,共发现g.5741-5742delCA、g.7142insertC、g.6800-6808de19bp、g.8699G>A 4种基因突变.其中g.5741-5742delCA和g.6800-6808de19bp为两种新的突变.FⅫ6800-6808de19bp体外表达显示,FⅫ6800-6808de19bp突变蛋白合成基本正常,但存在蛋白分泌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等指标。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46TT多态性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46TT型患者FⅫ∶C明显低于46CT、46CC型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6TT型的AT∶A活性明显减低,而FIB、D-D、FⅧ∶C和VWF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但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多态性各型之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Ⅻ多态性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的PLG和PC活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46TT多态性明显增多而导致FⅫ活性明显下降;FⅫ基因多态性各组之间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突变引起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采用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法(一步法)和BAELISA法对先证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Ⅴ活性和抗原进行测定;采用PCR及DNA序列测定技术,对FⅤ基因组DNA中25个外显子和5′非翻译端的序列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回收纯化后直接测序,并经T/A克隆测序对所发现突变进行证实。结果 先证血浆FⅤ严重缺乏,FⅤ活性为1%,FⅤ抗原为1.54%。基因研究显示为复合杂合子,其基因组DNA第4外显子675位核苷酸发生单个碱基A缺失,呈杂合状态,该致病基因来自先证母亲,与来自父方的另外一条等位基因的未知缺陷,共同导致先证血浆FⅤ严重缺乏。结论发现一种新的突变675delA,该缺失引起移码,导致转录提前终止,引起遗传性FⅤ缺乏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遗传性FⅫ家系作临床表型检测及基因诊断:采用凝固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含量(FⅫ∶Ag);直接测序法作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检测其家系成员相应的基因突变;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在野生型pIRES2-EGFP/FⅫ表达质粒基础上,定点突变法构建突变型FⅫ表达质粒,以Polyfect转染试剂介导瞬时转染293T细胞,分别测定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Ⅻ∶Ag,测定上清液中FⅫ∶C。结果 2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的先证者的FⅫ:C分别为4.68%和12.08%,FⅫ∶Ag分别为4.6%和2.2%;先证者1的F12基因第13、14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G8489A、Glu502Lys)和(C8833A、Tyr586Stop)2种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的F12的第13号外显子发现(G8489A;Glu502Lys)纯合突变,其家系部分成员检测到相应的杂合突变。2名遗传性FⅫ缺陷症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瞬时转染结果显示,FⅫ突变蛋白E502K上清液中FⅫ∶C和FⅫ∶Ag分别为野生型的27.2%和14.4%;细胞裂解液中FⅫ∶Ag为野生型的36.7%。结论体外表达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突变蛋白E502K合成和分泌障碍导致FⅫ明显降低。先证者1由罹病F12基因(Glu502Lys;Tyr586Stop)双杂合突变所致;先证者2为G8489A纯合突变(Glu502Lys)所致遗传性FⅫ缺陷症;E502K和Y586Stop 2种突变均为国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FⅦ )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 ;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 3′ ,5′非翻译区进行分析 ,寻找基因突变 ,对有突变的序列反向测序证实 ;发生在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异位转录的RT PCR方法确定其剪接方式。结果 患者在 8号外显子 10 96 1位发生T→G杂合突变 ,导致 348位His被Gln替代 ;在 1号内含子 5′端的非经典的剪接位点有Ggtgcg >Ggtgca(IVS1a 5g >a)杂合突变 ,RT PCR结果揭示剪接过程中去除了 2号外显子 ,却把 3号内含子包含进去 ,在 3号外显子起始处出现了移码突变 ,编码与原来氨基酸完全不同的 9个氨基酸后出现了终止信号 ,产生了一个只有 30个氨基酸组成的截短型蛋白。结论 患者FⅦ基因中发现了两种杂合突变 (10 96 1位T→G、IVS1a 5g >a) ,其中后一种非经典的剪接位点突变导致的异常剪接方式为国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 FⅫ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参与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活化aPTT、FⅫ:C和FⅫ:Ag等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Ⅻ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由DNA测序仪进行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以证实.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先证者及胞弟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aPTT79.1s/35 s、aPTT 84.6 s/35 s,大儿子aPTT稍高,为42.1 s/35 s,家系其他成员aPTT正常范围.先证者及胞弟FⅫ:C极度降低,分别为2%、3%,其FⅫ:Ag水平均<1%;胞兄、大儿子和小儿子FⅫ:C明显下降,分别为39%、29%、34%,FⅫ:Ag水平分别为32%、30%、37%.先证者及胞弟FⅫ 1号外显子启动子区46位表现为46T/T型;5号外显子发现5741delc,5742delA,读码框移位,导致Set400Pro;10号外显子发现7142insertC,使得Lys346Gln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此外,家系其他成员:胞兄、大儿子及小儿子发现46T/T和7142insertC;小孙女发现46T/T;侄女、大孙女、二孙女发现46C/T.结论 在该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发现常见的46C/T多态性及exon5区5741delC,5742delA与exon10区7142insertC.5741delC,5742delA及7142insertC与FⅫ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FⅤ )缺陷症家系进行FⅤ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及FⅤ促凝活性 (FⅤ∶C)和FⅤ抗原 (FⅤ∶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FⅤ基因 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结果 先证者APTT249. 2s,PT46. 6s,TT17. 9s, Fg3. 42g/L, FⅤ∶C0. 1%,FⅤ∶Ag1. 5%, FⅡ∶C99%, FⅦ∶C110%、FⅧ∶C95%、FⅨ∶C88%、FⅩ∶C120%、vWF121%;FⅤ外显子区共发现 4个与基因文库Z99572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exon13区的杂合性 2238 ~2239delAG导致移码突变和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Asp689stop), 位于exon23区的杂合性G6410T错义突变导致Gly2079Val。家系分析表明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结论 2238~2239delAG导致的移码突变和G6410T导致的错义突变,是导致先证者FⅤ缺陷的原因。这是 2个导致遗传性FⅤ缺陷症的新的FⅤ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8.
Glu29→Gly纯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进行凝血酶原(FⅡ)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立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Ⅱ促凝活性(FⅡ:C)、FⅡ抗原(FH: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的FⅡ基因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3’端非翻译区(3’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FH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103例健康献血作对照。结果:先证表型诊断为凝血酶原缺陷症(I型);FⅡ外显子区共发现3个与献报道的FⅡ基因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位于第2外显子区的为纯合突变A601G。家系分析表明先证父亲、母亲和外祖母均为A601G杂合子。结论:纯合错义突变A601G引起的G1u29→G1y是导致本例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原因。这在国际上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应用DNA测序技术检测血友病B患者FⅨ基因突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3名中国汉族非亲缘系血友病B患者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的类型,常规检测患者血浆APTT及FⅨ:C,进行表型诊断;抽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分8段扩增FⅨ基因外显子序列,用双脱氧终止法检测核酸序列,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者相比,HB患者APTT测定值明显升高,FⅨ:C测定值明显降低,胛测定值正常、测序结果显示3例HB患者均有相应的基因序列改变,患者1有外显子6G22119A点突变,患者2有外显子1G7932C点突变,患者3有外显子T32685C点突变。结论:3例HB患者均检测到相应的基因序列改变,这为HB患者基因缺陷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对凝血因子基因(F11)进行基因缺陷研究.方法 通过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Ⅺ促凝活性(FⅪ:C)和FⅪ抗原(FⅪ:Ag)等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应用PCR对先证者F11基因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对先证者及其父母、100名健康对照者DNA相应区域进行PCR扩增,内切酶BssSI酶切,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并确认突变位点.应用分析软件SignalP对信号肽切割点及位置进行预测.结果 先证者APTT为69.5 s,PT为12.3 s,FⅪ:C为2.6%,FⅪ:AS为2.5%,交叉反应物质(CRM)为阴性;健康对照组APTT为35 s,PT为13 s,FⅪ:C为100%,FⅪ:Ag为100%.测序发现,先证者F11基因外显子区共有4处与GenBank AY191837序列不同的位点,其中外显子2的G3733C杂合变异导致编码信号肽的氨基酸G-1R替换,该突变同时导入1个新的BssSI酶切位点.100名健康对照者的BssSI酶切结果排除了该变异为F11基因多态性.外显子8的C16642T杂合突变导致1个终止密码(Q263Term)产生.结论 F11基因G-1R和Q263Term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