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类型分为观察组100例(进展性脑梗死)和对照组100例(完全性脑梗死)。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平均动脉压、血糖、白细胞计数、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因素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史、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例(58.0%)比43例(43.0%),(115±13)mmHg(1 mmHg=0.133 kPa)比(130±15)mmHg,(8.1±0.8)×109/L比(6.6±0.4)×109/L,(7.5±0.5)mmol/L比(5.6±0.4)mmol/L,(2.2±0.2)mmol/L比(1.5±0.2)mmol/L,48例(48.0%)比34例(34.0%),39例(39.0%)比25例(25.0%)](均P<0.05)。观察组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0%(33例)比20.0%(20例),13.0%(13例)比6.0%(6例),39.0%(39例)比26.0%(26例),53.0%(53例)比39.0%(39例)](均P<0.05)。结论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热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头颅CT早期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分水岭梗死对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有早期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各112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血压、入院24h体温、白细胞计数、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纤维蛋白原及颅外动脉彩超.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24h体温、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纤维蛋白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大血管狭窄率为57.14%,高于对照组的19.64%(x2=13.462,P<0.01).结论 感染、收缩压下降、血糖升高、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管狭窄均为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荣  邱欣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41-234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74例进展性脑梗死(组)与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体温、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血脂、血糖、血压、CT、MRI、TCD、颈动脉超声、DSA等检查结果.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伴高血压、高血糖、发热、白细胞增多的人数及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发热、白细胞增多、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许尊贵  刘丽军 《河北医药》2005,27(10):772-772
为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取我院2002年至2005年收治的60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76例经颅多普勒(TCD)观察颅大脑中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16例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86%(15/16),术后6月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狭窄率为6.6%,仅1例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1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70例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作为观察组;其余122例未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糖尿病病史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饮酒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病史,饮酒,收缩压降低,血糖水平升高,甘油三酯、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均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70例进展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70例对照组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检查,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积极治疗,纠正患者自身的因素,最大限度降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体温、血压、血糖、血脂、血纤维蛋白原、白细胞、C反应蛋白、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感染、大血管狭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明显增高。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合并感染、大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比率明显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血管狭窄、血糖、血脂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消化道出血、忧虑、精神紧张等也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DWI成像特征与卒中机制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DWI资料,根据DWI上病灶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并统计其缺血性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 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多发脑梗死31例(63.3%),单发脑梗死18例(36.7%).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类型,其中呈深的、成链条状分布的内交界区梗死为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表现类型,其可能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深穿支梗死是单发性脑梗死最常见的表现类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局部分支闭塞或共存的远端栓塞.  相似文献   

11.
葛英  胡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23-2124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4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74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发性脑梗死者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房颤、家族史、饮酒、吸烟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房颤、家族史、饮酒、吸烟是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应以调整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心率,戒烟酒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防其发生。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86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很多危险因素可以提前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早期干预,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我院收治的480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和影像的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9例患者发生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13%;其中梗死面积(OR 9.2,95%CI 3.4~28.1)是脑梗死出血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14.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23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另选择150例老年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非梗死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代谢异常和心房颤动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脑梗死组患者[53.3% (80/150)比92.2% (212/230),59.3% (89/150)比74.3% (171/230),16.7% (25/150)比28.3% (65/230),30.0% (45/150)比41.7%(96/230),39.3% (59/150)比52.2% (120/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为老年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P <0.05或P<0.01).结论 高血压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引起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防治方案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邱红琴 《中国当代医药》2011,(24):138-139,14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患者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4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并对64例低钠血症患者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46例脑出血患者中,64例患者发生低钠血症,脑出血患者低血钠血症的比例约为18.4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1岁以上(OR=2.541,95%CI:0.459~5.126),丘脑出血(OR=2.434,95%CI:0.754~4.165),出血量〉10ml(OR=4.658,95%CI:0.323~7.352)和脑室内积血(OR=1.874,95%CI:1.135~12.154)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64例患者血钠水平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患者年龄61岁以上,丘脑出血,出血量〉10ml和脑室内积血是脑出血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住院部就诊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0例的临床资料,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男性患者、年龄≥5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高血脂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湛江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而通过控制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方法来进行预防干预,进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常琳  吕友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04-2606
目的 研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有病灶内继发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组(HT组)和非出血性转化组(NHT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心房颤动史、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T组21例,NHT组39例,出血性转化率为35%,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入院后血压、血糖高的患者易于出血转化(P =0.009、0.013、0.005、0.008、0.017);有心房颤动、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血位于皮层及总胆固醇低的患者易于出血转化(P=0.020、0.037、0.003、0.009),而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冠心病史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5、0.309、0.196、0.717、0.058).结论 高血压、高血糖、心房颤动、低胆固醇血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