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庞业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1-55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中的科学价值,提高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确定良恶性的结果。研究螺旋CT表现。结果 3例良性胃间质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4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无出血和坏死,没有侵犯周围组织;6例直径<5cm;9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经过CT检查后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7例>5cm,2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有出血,或者转移;2例潜在恶性的CT结果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与病理结果及免疫学没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因此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作用很大,有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6.
蒋晶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1-112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7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手术病理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7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中有61例十二指肠腺癌患者,5例恶性间质瘤患者,5例神经内分泌癌患者,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十二指肠腺癌在CT影像中显示十二指肠局部存在软组织肿块,伴肠腔发生不规则性狭窄;恶性间质瘤CT显示大多数是大的软组织肿块,强化很明显,肿块大多是在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呈现肿瘤累及肠管其有较长的范围,肠壁有较为明显增厚现象,中度强化,但是肠梗阻没有明显表现;神经内分泌癌CT显现软组织肿块或是结节影象,有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有较为明显地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具体研究其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检测影像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一种就诊断及鉴别胃肠道间质瘤理想方法。方法将收录出于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住院疑似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8例患者中经病理及手术确诊的18例患者作为其研究对象。特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针对其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灶均发生在食管、胃、肠系膜、空肠部位,其人数分别为1、10、5、2例。经螺旋CT扫描,其影像学显示有11例患者肿瘤形状呈椭圆型或类圆形,有7例患者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经增强CT扫描发现,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可达92.3%;对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准确率为81.8%;对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为90.7%。结论通过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率及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在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检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湘  汪世存 《安徽医药》2007,11(11):1011-10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7例,恶性13例。发生于胃体9例,胃底8例,胃窦3例。病灶呈类圆形17例,不规则形3例,最大径1~18 cm,平均6.4 cm。良性7例,最大径1~4.2 cm,恶性或潜在恶性13例,最大径2.8~18 cm。GI显示腔内充盈缺损,粘膜推移变平,并可见龛影。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明显。胃镜示粘膜隆起性病变,可见溃疡。EUS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团块。结论EUS是诊断胃间质瘤的最准确方法。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胃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并探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近 3年确诊且治疗的 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都采取手术治疗,病检发现良性 25例,交界性 15例,恶性 3例.另对患者开展 4年的随访,其中 1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手术结束后 2年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余 40例患者至今存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难度大,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行手术方法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4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例,回肠7例,空肠4例。良性9例,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4.0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4.0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例。结论 CT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cm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通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材料和I期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部14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2例。28例中恶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CT影像资料显示为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5~22cm,<5cm患者7例,≥5cm者21例,肿块呈类圆球形和不规则形状,密度为均匀及不均匀分布,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程度由中度到明显。3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呈现一定特点,对临床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经胃镜、胃肠钡餐、CT及B超等检查发现;19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7例,交界性3例,恶性9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5例;恶性胃间质瘤术后易复发转移,疗效欠佳。结论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术前联合检查可提高阳性诊断率,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采取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良恶性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部良恶性病变CT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或其他检查疑有胃部病变的患者42例,应用低张阴性造影剂(开水、稀牛奶或豆浆)对胃部进行CT平扫及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观察病变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其周围结构关系等.结果 低张阴性造影剂胃充盈扩张良好,对病变显示清晰,本组发现胃癌25例,胃间质瘤6例,平滑肌(肉)瘤6例,良性溃疡3例,幽门肌肥厚2例.结论 采用低张阴性造影剂CT平扫+增强扫描不但能对胃部良恶性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观察有否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以临床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者免疫组化诊断并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CT诊断的影像学图像,比较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将CT诊断的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诊断可以观察到梭形细胞、上皮细胞等两种主要形态,且均为单发病灶,包括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10例。经CT扫描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有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恶性肿瘤的CT征象上直径5cm、发生位置在肠道、病灶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匀、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合并淋巴结或脏器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不同肿瘤病灶进行清晰直观的观察,并对其性质进行有效鉴别,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比,符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尹玲  武淮昌 《医药论坛杂志》2011,(9):156-157,15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和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17例GIST发生在胃1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肠系膜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4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基本均匀,边界清晰,强化均匀、规则;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强化也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也有一定的特点,对于临床医师诊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2例。CT检查全部发现病变,肿瘤检查率为100%,CT检查良性16例,恶性19例。病理检查良性14例,恶性21例,CT定性准确度为88.6%。结论 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是GIST诊断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9例病例中,病灶发生于食管2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回3例,结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及大网膜内5例;其中腔内型9例,腔外型11例,肌壁间型4例,胃肠道外型5例;良性13例,肿瘤直径均≤4.5 cm,边界多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不侵犯邻近组织,多呈实体型均匀强化;潜在恶性6例,肿瘤特性与良性肿瘤大致相同;恶性10例,肿瘤直径均>5.0 cm,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部分病例瘤体内见细小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一,瘤体旁常可见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与邻近组织粘连、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够较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有助于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析CT影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提升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特征在医学领域的认知度.方法 16例患者接受常规CT水平扫描检查,其余4例接受增强检查.在施行增强检查过程中应该在高压注射器的协助下,将150 ml碘海醇注射至患者肘静脉处作为对比剂,注射的速度应该保持在3 ~50 ml/s.结果 本次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13例划分在恶性肿瘤范围之内,4例划分在交界性范围,剩余3例检查结果呈现良性.所有患者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下:3例胃肠道外,3例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胃部.结论 选择使用CT影像来进行检查,能够迅速获取患者体内肿瘤位置、性质、形态等信息,而且信息的准确度非常理想.由此可知,CT影像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过程中存在着很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