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中心静脉导管在冠脉旁路移植术( CABG)后病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管理的方法.方法 2010年1至10月在我科住院行CABG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68例病人为对照组,总结和分析患者发生堵管、脱管、导管相关感染和护理不慎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管腔用药引起病人不适的发生率和发生以上不良事件的原因;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CABG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8例病人为实验组,对其实施安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具体方法:(1)规范操作流程;(2)加强人员培训;(3)重视带教工作;(4)适当约束烦躁患者;(5)易感染者及早控制感染.结果 实施安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堵管发生率、脱管发生率、导管相关行感染发生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病人不适发生率,其x 2分别为4.6601、3.9048、4.2996、8.8547;病人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x 2=8.1888.结论 对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实施安全护理,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提高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研发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探讨其在危重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HFMEA为理论框架,组建多学科团队,对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血管活性药物给药流程进行失效原因及危害分析,经充分讨论后重新修订流程,自主研发危重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CDSS,在试点科室通过非同期对照研究开展应用并监测其成效。结果:应用危重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CDSS后,患者的给药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68%降至0.43%,且干预后护理记录不完整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例数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点科室58名临床护士对危重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CDSS的给药流程合理性、用药观察规范性、用药记录准确性、系统操作便捷性、临床推广可行性评分的均分皆高于4分(满分5分)。结论:基于HFMEA开发的危重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安全管理CDSS可有效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给药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便于临床护士进行信息核实、用药、换药、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等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3.
ZHOU Yi  陈卫果 《中国药房》2008,19(23):1816-1817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9月该地区上报的246例药品不良事件,并作统计分析。结果:246例药品不良事件中,涉及品种最多为抗感染药(43.24%),与其品种繁多、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有关;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78.05%);药品不良事件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41.12%);119例(48.37%)存在不按说明书用药,其中113例涉及抗感染药。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注意药物使用各环节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诊患者精神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为精神药物的安全应用及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期间对北京9家综合医院急诊科及2所急救中心的急诊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精神药物不良事件,并将其与非精神药物不良事件作比较。结果:在339例药物不良事件中精神药物不良事件为241例(71.09%)。大多为非医疗目的用药(73.86%),包括自杀(68.46%)及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2.90%)。该不良事件主要由第Ⅱ类精神药品所致(62.96%),最常见的药物为地西泮(33.33%)。同非精神药物使用患者相比,使用精神药物患者的年龄较轻,其用药剂量、救治、住院及死亡人数明显较高。结论:精神药物不良事件为急诊患者的常见事件。因此,应加强监测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ICU护士药品管理与护理使用的集束化干预.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10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100例作为实验组,并接受集束化干预,分析这两组的ICU药物管理与使用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的ICU药物管理与使用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组的ICU药物管理与使用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有3例,发生率为3%;对照组的ICU药物管理与使用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有10例,发生率为10%,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护士药品管理与合理使用中应用集束化干预,能够有效降低ICU护士在药物管理与使用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我院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常见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出不合理用药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0 年5月至2011年5月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药师遇到的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审查出不合理用药医嘱213 例(占0.36%),主要包括给药方法、配伍禁忌、给药剂量、给药浓度、溶媒选择以及电脑录入等方面的问题.结论 药师通过静脉药物配置及时发现并纠正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有效减少了临床因用药不合理引起的不良事件,充分发挥了药师的价值,促进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刺五加注射液不良事件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上报的43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不良事件史、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超说明书使用率和超说明书用药类型。结果:43例不良事件报告中,男女比例为0.95∶1;40~60(不含6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46.51%;既往有不良事件史者1例(2.33%);30 min以内发生不良事件36例(83.72%);不良事件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32例(28.83%),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共24例(21.62%);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表现为超单次剂量和超适应证,各占81.40%和13.95%;严重的不良事件10例(23.26%),其中30%为超适应证用药,80%为超单次剂量用药。结论:超说明书用药是导致我院刺五加注射液不良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药师应加强刺五加注射液的医嘱审核,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ICU新进护士对血管活性药的管理,保证血管活性药用药安全。方法①对16名ICU新进护士强化血管活性药的理论学习(药理、应用、注意事项);②学习微泵使用及血管使用;③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每发生一起不良事件,分析原因,改进措施、效果评价;职业道德教育。结果通过各种措施加强ICU新进护士对血管活性药的管理,未再发生血管活性药用药护理不良事件。结论加强ICU新进护士对血管活性药的管理,可有效保证血管活性药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用药安全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用药不良事件7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给药方式、患者用药的不同环节、工作人员等相关因素;结果:用药安全不良事件70例中以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为主,在临床用药的三个环节中,以给药执行环节发生不良事件最多,低年龄护理人员发生用药安全不良事件显著多于高年护理人员,低年资护理人员出现用药安全不良事件显著多于高年资护理人员(P均0.05);结论:用药安全与多种因素相关,制定合理的护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相关培训可有效降低用药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吴世英  黄小娟  周媛 《江西医药》2023,(12):1506-1508
目的 探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风险问题及预防策略。方法 对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药物调配总量739 933次中药物使用差错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以此进行预防措施的制定。结果 (1)风险内容分析:静脉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0.029%,包括摆药贴签错误(44.70%)、调配错误(23.04%)、不合理医嘱漏审(19.35%)、药品存放区看似、听似、高危药品标识不醒目(5.54%).(2)导致上述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足、核对流程不够规范、监督管理措施不足。结论 当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风险问题依旧存在,为进一步有效控制不良事件,需要充分关注导致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以静脉药物应用中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依据,对其工作人员药物使用掌握情况进行培训,加强用药监管,提升其专业性水平,保证药物使用规范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罗艳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87-189,192
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发展的护理操作,因其能减少体液外渗,保护血管,并减轻由于反复穿刺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还能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并能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因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通过做穿刺前准备、穿刺方法的选择、穿刺后的固定等总结静脉留置针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减少静脉炎、导管堵塞、体液渗漏、皮下血肿、静血脉栓和静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2.
牟相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449-449,451
目的通过对我院就诊于肿瘤科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调查,经过对导管培养及血培养结果的分析,研究肿瘤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及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63例病例,病例患者是于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肿瘤科因中心静脉导管问题就诊的住院患者,对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此组病例当中,有9例发生静脉炎,18例导管培养结果呈阳性,12例血培养结果呈阳性。这表明导致肿瘤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的药物性质、治疗时是否使用静脉高营养治疗法、化疗进行的时间周期、导管的堵塞情况及置管后导管的留置时间等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结论为尽可能地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感染,在平时的医疗工作中一定要对相关制度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进行护理时要严格认真。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分析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各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77例抗感染静脉滴注引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例不良事件涉及药物55个品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涉及单次给药剂量过大、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配伍不合理、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不详等;发生不良事件最短时间为5 min,而31~40 min有45例(58.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 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时应严格按照药品的说明书给药,加强药学监护,针对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420例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探讨提高其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420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调查其相关影响因素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205例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215例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患者服药依从率48.81%.患者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教育程度、药物不良反应、高血压常识以及家族病史等因素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论: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众多,选择积极的护理策略以及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周萍 《北方药学》2012,(11):62-62
目的:在病房风险管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方法,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在2012年上半年开展CQI,落实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持续监控护理质量。结果:与2011年下半年相比,护理不良事件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结论:CQI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因素,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原因,并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1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结果 1000例患者中留置针穿刺仅1次成功者880例,成功率为88%,需要多次穿刺成功者120例,主要从操作环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护士因素以及血管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1针头刺入过深穿透血管,导致局部渗血肿胀。2针头刺入血管过浅,导致送外套管时发生滑脱移位。3针头未刺入血管,导致没有回血。4送外套管难度大,静脉瓣阻挡了外套管。结论首先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留置针操作的专业技能,穿刺时选择合适的血管,为患者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11年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传 《安徽医药》2012,16(11):1713-171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该院收集到的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43例(占65.15%),男性23例(占34.85%),且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有58例(约占87.87%)。引起不良反应的的药物中多为生脉注射液(13例),参麦注射液(13例),注射用双黄连(12例),痰热清注射液(6例)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最高的为全身性损害,有31例,约占38.75%,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有12例,约占15.00%。结论辩证看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该院门诊处方退药的原因,尽量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全年处方退药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内共调配门诊处方764512张,其中退药处方1449张(0.19%)。退药的原因包括不良反应、患者要求、收费原因、药物禁忌、重复开药、患者住院。结论医院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门诊处方药物退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2011年自发呈报系统上报的1 606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对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ADR年份、类型、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06例报告中,男883例,女723例,30~60岁患者最多(72.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43例,新的严重ADR 86例;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占59.95%,其次为肝胆系统损害占10.76%。结论:临床在运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丙肝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ADR,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积极干预和防治,以有效减少和防止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分析,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0月上报的236份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用药途径、涉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36例报告涉及药品15类103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80例,占33.9%),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例数最多(67例,占28.4%);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2例,占40.0%),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47例,占19.9%)、消化系统损害(33例,占14.0%)。静脉滴注引发137例(占58.1%),中药注射剂引发26例(占11.0%);严重ADR有5例,占2.1%。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和做好ADR相关知识宣传,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