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甲亢的病机特点。方法:收集现代医家治疗甲亢的有效内服方剂127首,将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输入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其药物临床功效及单药频数及频率。结果:127首方剂中共使用药物167味,其中使用频数≥3的药物共82味,这82味药物的临床功效共10种,其中清热药及补益药出现频数最高,化痰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及活血药次之。结论:甲亢的病机特点主要以"热结、气阴两虚"为主,兼夹"痰凝、气滞、血瘀、肝郁"等。  相似文献   

3.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  相似文献   

4.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等11个病名。根据方剂药物应用范围,符合标准的方剂共45首。其中,涉及100味药物,312药次,每药均使用次数为3.12次,使用次数较少,用药广泛;每方均味数约为6.933味,每方内药物较少,方药精小。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用药味少、气薄、性寒、质轻,如"羽"之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药物组合配伍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方剂数据库》,运用主题词检索提取治疗瘀毒证的方剂,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其高频药物,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瘀毒证的药物间配伍关系。从功效、主治、药对配伍等多角度探讨治疗瘀毒证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治疗瘀毒证方剂176首,涉及中药331味。在高频药物中,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高。关联规则显示,123首内服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32个,53首外用方剂中核心药物组合有17个,常用配伍有: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杀虫止痒药,杀虫止痒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瘀毒证的方剂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药物为主,辅以活血、通经、止痛、理气、熄风、燥湿等药物,为临床应用活血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所收集的167首傣医"解药"方剂,从药味组成、所用药物、常用药物、所用解药、"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发现:傣医"解药"方剂以单味药组方为多,占43.71%;复方多以2~5味药组成,共涉及369味傣药;含解药的方剂共64首;应用解药22味;"解药"方剂的方病(症)对应关系呈现多种形式,22味解药临床涉及的病症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载方9首,方中不乏有妊娠禁忌药物的使用,但从方剂药物组成、用法用量、配伍炮制方法可以看出张仲景在运用这些药物时的尺度与技巧,这正体现了张仲景运用妊娠禁忌药治疗妊娠病的特色,其用药思想实是对"有故无殒"这一用药原则的继承和发挥,值得临床医生学习思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丛斌 《光明中医》2013,28(8):1733-1734
"药对"又称"对药"、"药对子",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互相成的作用。医生临床治病,"用药如用兵",选方遣药,尤如军人临阵调兵遣将,组方配伍具有十分严格的规律性。因此,除选药必须精当之外,还要重视药物的配伍,选择最切合病情的药物组合起来,才能提高疗效。在处方中我们经常看见某些药总是配在一起用,这就是在  相似文献   

9.
方剂是由多味药配伍组成的用药方式。方剂在配伍时总要涉及用"几味药""多少克",以及服用方剂时"服几付""分几次"、每次"多少毫升"等与"数"和"量"相关的问题。药味之"数"以及剂量之"量"等因素,不仅是方剂的组成部分,更是方剂有效性、安全性的基础,与方剂服用时相关的"数""量"也影响着方剂的疗效。从"定量"的角度,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寻找方剂构成要素的"数""量"与功效关系,对方剂的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提取、解析《伤寒论》方剂之药对配伍关系。方法选取《伤寒论》方剂88首,统计用药频数,将频次较高药物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提取其中的药对;引入方剂计量学新立药对分析法,解析药对的配伍特性与运用情况。结果《伤寒论》88首方剂,全部用药431药次,共得不重复用药60味,其中29味频次较高者为常用药。对29味常用药进行相关分析,得378对两两药物组合,其中龙骨与牡蛎、生姜与大枣等18对药之两药间相关系数较高(r﹥0.40),可视为初选药对。对29味常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以甄别初选药对,从中确定生姜大枣、人参半夏、黄芩黄连、麻黄杏仁、白术茯苓、栀子豆豉、龙骨牡蛎、枳实厚朴、粳米知母等9组药为《伤寒论》方剂之常用药对。解析9组药对,计算其运用频度、配合强度、离对比,以揭示其配对亲和程度及其独立性或依存性关系;分析其成对和离对运用功效,以表明其运用时机。结论《伤寒论》方剂药对为后世医家用药之典范,迄今仍被广泛使用;方剂计量学之药对分析法可以为方剂药对的研究和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药性组合是将影响药性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顺序组合的特定表述形式,药性组合模式是多个药性组合形成的配伍关系。基于药性组合模式,该文以红花、红花药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为例,对药性组合在单味药、药对、方剂中的配伍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其中表现出的中药药性组合模式的自相似性进行阐述,分析多种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关系,为发现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配伍研究模式及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之间的关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收集张伯礼教授专家门诊处方数据,筛选心悸病处方,分析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的张伯礼教授临床治疗心悸的处方进行整理和筛选,运用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老专家组方思路与配伍规律,通过社区探测算法对组方进行模块化分析,从而构建组方配伍网络,总结处方内在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43首处方进行分析,涉及常用中药186种,得出各种药的药对89对(按有向统计),挖掘出用药频次超过20次以上的药物48种,探测出6个组方网络模块,分析出常用组方链路组合。[结论]张伯礼教授治疗心悸的方剂配伍多以活血化瘀为主,体现了他"痰瘀互生,病重之源"的观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挖掘组方配伍规律,总结名老中医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指导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Apriori算法与系统聚类的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方剂治疗血液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梳理常用的药物种类,总结药物间的配伍规律和关联规则,为临床血液病治疗的药物组方选择和中成药开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以"血证""虚劳""急劳""温病""热劳"5个病证作为关键词筛选治疗血液病的方剂,同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血液病"与全文"中药"进行高级检索,筛选1979——2019年有关中药治疗血液病的文献。根据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对治疗血液病的中药方剂的高频次中药、配伍规律、核心中药组合、相互关系网络及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获得100个方剂和中成药制剂,涉及中药64种,总用药频次772,使用频次≥10的中药有25味,频次最高的5味中药是丹参、人参、党参、黄芪和地黄;治疗血液病的中药药性以温(频次291,37.79%)、寒(频次228,29.61%)为主,药味以甘(频次486,41.82%)、苦(频次362,31.15%)为主;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核心药物组合包括川芎-当归、白芍-当归、熟地黄-当归、桃仁-当归等7个药对组合和桃仁-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当归、红花-川芎-当归等24个3药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了16种具有潜在配伍关系的白血病治疗药物组合,其中提升度4.7以上的药物组合有4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频使用的单味药物之间,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有8组;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表明,当归-白芍、当归-茯苓药对和当归-白术-黄芪3药组合间的联系密切。结论治疗血液病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中以补虚药、活血药和清热药为主,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和清热凉血为中医药血液病的主要治法,为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深入剖析以黄连为角药的类方鉴别,为现代临床用药谴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谨遵经旨,对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详尽梳理,并从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类方鉴别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经方中独立成方之黄连“角药”两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7 对,黄连的角药配伍,寒热并用,表里同调,虚实相兼,使得其可用于下利、呕吐、肠鸣、烦躁、心下痞等多个方证。 结论: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黄连“角药”配伍知识,理解掌握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及其类方的准确运用,可扩大主治,减少药味,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马齿苋临床外用规律。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马齿苋外用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组方信息,运用Excel 2013、Clementine12.0及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对筛选出的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马齿苋外用的治疗疾病,分析马齿苋外用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1)共纳入103篇文献,共计中药组方103首。2)马齿苋外用治疗的疾病主要为湿疹,尖锐湿疣,肛肠疾病,皮炎,扁平疣等。3)与马齿苋配伍应用的高频中药包括黄柏、苦参、蒲公英、蛇床子等,药味以苦和辛为主;药性多为寒性,温性;归经多集中于肝经、胃经。4)功效分类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5)关联规则分析共计得到马齿苋外用配伍的核心组合32个,并提取出8个公因子。结论:马齿苋外用以治疗湿疹,扁平疣、尖锐湿疣最为常见,且外用时多与蒲公英配伍。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到的马齿苋临床外用规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挖掘在中医治疗肺癌方剂中的用药及配伍规律。  方法:选择《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明确用于治疗肺癌的中药处方,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中药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中心性信息挖掘相关的核心药对、处方,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配伍规律。  结果:共选择323首治疗肺癌的方剂,涉及407味中药。其中发现20个高频药物(主要集中于养阴类、补气类),41个核心三元组药物,26个核心药对;同时发现了以养阴益气药物为主,辅以化痰散结、清热解毒药物的基本方13个;药物性味以寒温、苦辛为主,归经以肺、脾、肝、胃、大肠经居多。  结论:通过复杂系统熵网络法,可有效发现治疗肺癌的处方及用药;以寒热并用、阴阳互补、表里同治为主要治则,用药以益气养阴为主、以祛邪为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痈方剂的药物配伍相关规律,更好地继承古人用药经验,指导当代临床用药.方法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乳痈病的方剂及其药物,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乳痈的方剂从单味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  相似文献   

18.
《中药成方制剂》含山楂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含山楂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山楂方剂收集整理,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频次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疾病证候、常用药物配伍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含山楂方剂共308首,涉及中药499种,常用药物组合34个,主治疾病18种,选取其中高频药对"山楂-陈皮"、"山楂-茯苓"及2种高频疾病"积滞"、"腹泻"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山楂不同药对中作用方向大致相同,在不同疾病中治疗作用各异。《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山楂方剂多具有消食导滞之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常与理气健脾药同用,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组方规律反应出山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为山楂临床科学化应用及健康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机理的科学阐释,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复方丹参方为范例,从方剂的配伍配比、作用机理、药效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方丹参方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心血管病假说的科学性,而且为经典处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模式。本项工作将丰富现代药物治疗学,促进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开拓中药新药创制新思路,构建创新中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药对的角度考察复方配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连续资助的重点方向之一。本文从复方中特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优势和意义。作者认为:药对配伍的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