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湛江地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其中医证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脾胃虚寒型(39.5%),肝胃不和型(33.3%),脾胃气虚型(15.2%),脾胃湿热型(9.1%),胃阴不足型(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脾胃虚寒型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湛江地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342例广州地区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42例广州地区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气虚占51.5%,肝胃不和占19.3%,脾虚湿阻占14.9%,脾胃虚寒占7.6%,脾胃湿热占6.1%,胃阴不足占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人群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发病率多于男性,脾胃虚寒型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而脾胃湿热型男性高于女性;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在广州居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否及西医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广州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具有地域性,与居住广州年限及性别、年龄具有相关性,故治疗上要遵循"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症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34例慢性胃炎患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划分为9类体质类型,根据《探索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来辨证,共分为7种证型分别是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胃阴不足、湿浊中阻等。分析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检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总共204例(比例为87.9%),检测HP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30例(比例为12.1%)。(2)慢性胃炎患者中最多见的中医体质为湿热质(25.9%),气虚质(19.0%),阴虚质(17.2%)。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29.05%)和脾胃气虚(23.93%)例数最多,两者共计约52%;湿浊中阻(18.8%),肝胃不和(15.38%),肝胃郁热(6.83%)、胃阴虚(4.27%),胃络瘀血(1.7%)比例最低。(3)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医体质湿热质占比最多(26.5%),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29.14%)。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医体质气郁质占比最多(23.3%),中医证型中脾胃气虚证比例最高(42.85%)。结论:湿热体质最易感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而气郁质在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患者中最多见,提示可对偏颇体质进行调整,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通过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证型来防治慢性胃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RE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中医证型、舌象及食管黏膜胃镜下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102例RE患者中,病程较短者以热证、实证多见,病程长者以虚证多见,不同病程的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胃镜下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多为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Ⅱ级者多为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Ⅲ级者以脾胃虚弱及胃阴不足证为主,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镜下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RE患者在脾胃湿热及肝胃郁热证型中分布较多,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黏膜粗糙不平的RE患者以淡红舌多见,其他食管黏膜各损伤类型均以红舌常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出物增多均以薄黄苔多见,黏膜粗糙不平以白腻苔多见,舌象与食管黏膜表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中医证型与病程、胃镜下表现、Hp感染之间以及RE舌象与食管黏膜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收集41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1)41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321例(77.9%),幽门螺杆菌阴性者91例(22.1%)。(2)慢性胃炎患者证型以脾胃湿热(30.1%)和脾胃气虚(29.4%)最为常见,约占60%;其余依次为湿浊中阻(16.3%)、肝胃不和(8.7%)、肝胃郁热(8.5%)、胃阴虚(4.3%)、胃络瘀血(2.7%)。(3)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中医证型占比最高者为脾胃湿热型(32.7%),而阴性患者中医证型占比最高者为脾胃气虚型(45.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和脾胃气虚;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10):1380-138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占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占19.88%,其次是气郁质,占18.71%,特禀质最少。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中阳虚质较多,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湿热质较多,胃阴不足证患者中气虚质较多,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气郁质较多,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时,应辨体、辨病及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干预及调节,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环氧化酶(COX)-2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4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通过C13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细胞中COX-2基因启动子区-765G/C、1195G/A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各中医证型与COX-2基因表达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与其它证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OX-2基因-765G/C、COX-2基因1195G/A位点频率在中医各证型中分布不同(P0.05)。COX-2基因-765G/C位点显示,脾胃湿热型中以GG基因型为主,脾胃虚弱型以CC基因型为主(P0.05),其它各组-765G/C基因型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COX-2基因1195G/A位点显示,脾胃湿热型以AA基因型为主,脾胃虚弱型以GA基因型为主(P0.05),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COX-2基因-765G/C位点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以GG型为主,1195G/A位点以AA型为主(P0.05),与脾胃湿热型基因分布呈正相关;COX-2基因-765G/C位点在Hp感染阴性患者中以CC型为主,1195G/A位点以GA型为主(P0.05),与脾胃虚弱型基因分布呈正相关。结论:慢性胃炎Hp感染与COX-2启动子区-765GC、-1195GA基因型及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从基因分子水平揭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实质,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子水平的辨证指标体系.方法 电子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胃窦黏膜组织Hp感染及凋亡基因Fas、bcl-2的表达情况,并设10名正常成人为对照组,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52%、2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0.05).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bel-2表达率分别为76%和24.2%,前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湿热组Fas表达率46%,与肝胃不和组(70.7%)、对照组(70%)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组的凋亡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肝胃不和型相比,脾胃湿热型Hp、bel-2呈较高的表达率,Fas呈较低表达率.Hp、bcl-2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大、诊断为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小;Fas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小、诊断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大.Hp、bel-2和Fas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4月在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调查表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本研究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各证型间差异明显(P<0.05),男性患者以脾虚气滞证与脾胃湿热证较为常见,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虚气滞证较常见。1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与证型关系,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抑郁量表(HAMD)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焦虑量表(HAMA)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年龄、HAMD评分、HAMA评分不同中医证型间均差异明显(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临床科研、证候规范化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6月北京永外地区有慢性胃炎病史并有上消化道症状的202例慢性胃炎患者,入组前2周内未服用过H2受体拮抗剂、铬剂及硫糖铝者,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胃镜结果 对受检者进行病情分级及中医辨证分型,分析H.pylori感染的分布特点及相关规律.结果 北京永外地区20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率为81.2%;其中胃窦部位H.pylori阳性率为80.7%;慢性胃炎兼H.pylori阳性时多见脾胃湿热证和胃络瘀阻证,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86.9%(53/61);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证型的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也高于其他证型.结论 H.pylori感染为慢性胃炎最为常见和主要病因,H.pylori感染患者以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为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的关系,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物质基础,寻求不同中医证型指标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个证型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每组20例;另设一个健康对照组20例。记录3个证型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各组GAS、MTL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证型组比较,慢性胃炎脾胃虚弱组的血清GAS、MT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脾胃湿热组的血清GAS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胃不和组的血清MTL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胃炎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AS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GAS、MTL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能较客观地反映慢性胃炎不同型的病理变化,有可能成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胃镜病理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32例门诊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内镜与活检检查,观察胃黏膜是否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胆汁反流或出血等现象,在炎症部位取4块胃黏膜组织检测样本,浸泡10%甲醛,石蜡包埋,连续厚5μm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改变具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慢性胃炎患者148例,经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36例、肝胃不和证39例、胃阴不足证32例、脾胃湿热证41例,分别入组相应的中医证型组;再选择无寒热虚实证候的5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高倍镜下观察各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分别行表、中、底层细胞计数,并计算成熟指数(maturity index,MI)及成熟价值(mature value,MV),检测舌苔脱落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s,ACP)、L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及巯基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舌苔脱落细胞的细胞周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中层细胞百分比[(26.47±3.94)%、(22.32±5.41)%、(31.47±3.28)%、(35.62±3.96)%比(14.85±4.03)%]升高(P<0.05),表层细胞百分比[(73.53±6.47)%、(77.68±5.38)%、(68.53±4.20)%、(64.38±4.39)%比(85.15±5.33)%]降低(P<0.05),MV值[(83.52±3.10)%、(87.64±2.95)%、(79.38±3.21)%、(75.63±2.83)%比(92.61±3.74)%]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中ACP、LDH、SDH、巯基均降低(P<0.05),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ACP、LDH、SDH、巯基均升高(P<0.05);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G1期细胞百分降低(P<0.05),S期细胞百分升高(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与ACP、LDH、SDH、巯基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08、0.712、0.704、0.631,P值均<0.05)。结论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周期差异较大且细胞生化指标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相关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中医文献119篇,涉及中医证型82种,出现总频次460次;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44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寒热错杂证等8种,出现总频次383次,共占比83.26%.结论 现有中医文献涉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混乱繁多,经规范名称后统计发现肝胃不和证等上述8种中医证型主要地代表了其目前证型分布.  相似文献   

17.
姜成  林瑜  王晓宁  鄢春锦  刘芬 《中医杂志》2011,52(24):2102-2105,21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空泡毒素基因(vacA)亚型与胃上皮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抗原表达以及慢性胃痛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57例)、肝气犯胃证(24例)和脾胃虚寒证(19例),采集各证型患者胃窦黏膜标本,采用特异引物PCR法检测vacA信号序列s和中间序列m亚型以及cagA基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 结果 100例患者中Hp感染率为81%,其中cagA基因检出率为44.4%(36/81),sla基因检出率为90.1%(73/81),m2基因检出率为85.2%(69/81).3种证型在Hp密度等级、cagA基因型及vacA基因亚型分布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组比较,sla+和m2+提高了HLA-DR抗原表达(P<0.01),cagA与HLA-DR抗原表达无关(P>0.05). 结论 Hp流行株以sla或m2亚型为主,该流行株可提高胃上皮HLA-DR抗原的表达,但是vacA亚型、cagA基因与中医证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 12.0软件对该病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122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肝郁、湿热、阴虚与血瘀等;症状频次较高的有胃脘隐痛、大便稀或溏、胃脘胀满、胃脘灼痛等,胃脘胀痛、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胃脘刺痛、泛酸、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次之。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