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RA患者耐药基因P-糖蛋白(P-g P)表达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增效机制。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MTX,每周1次,每次7.5 mg),来氟米特片(每天1次,每次10 m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 mg)。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温化蠲痹汤(每天1剂,分2次口服)治疗,观察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中医症候疗效分析、健康状况评估(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S28)、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P-g P表达、安全性指标等,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g P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DAS28、HAQ评分、VAS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P-g P、ESR、CRP、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现肝酶升高、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压升高等,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RA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温化蠲痹方可降低RA患者多药耐药基因P-g P表达,改善患者对DMARDs多药耐药,可能是其治疗RA提高临床疗效机制之一,该方治疗RA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化痰祛瘀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验证化痰祛瘀法(化痰祛瘀协定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痰瘀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化痰祛瘀协定方治疗组(31例)和益肾蠲痹丸对照组(30例),对比观察两组用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化痰祛瘀协定方治疗组治疗RA的临床控制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29%和90.32%,对照组的临床控制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0.00%和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双手平均握力及痰瘀痹阻证候积分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可显著降低血清中HA、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化痰祛瘀协定方可有效缓解RA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双手握力,促进受累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关节滑膜炎症,延缓关节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化蠲痹方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微小RNA-146a (miRNA-146a)、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表达影响及miRNA-146a与DNMTs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MTX,每周1次,每次7.5 mg),来氟米特片(LEF,每天1次,每次10 mg),美洛昔康片(每天1次,每次7.5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化蠲痹方,每天1剂,分2次口服,疗程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分析、健康状况评估(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S28)、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晨僵时间等,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血小板(PLT)计数,运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miRNA-146a与DNMTs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27/30)]优于对照组[80.0%(24/30),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CR20、ACR50达标率(分别为43.3%、36.7%)高于对照组(33.3%、26.7%,P<0.05);治疗组DAS28、HAQ评分、VAS评分降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减少、晨僵时间缩短(P<0.05,P<0.01);miRNA-146a、DNMTs、ESR、CRP、RF、抗CCP抗体、PLT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活动期RA患者PBMCs DNMTs表达水平降低(P<0.01)、miRNA-146a表达水平升高(P<0.01),miRNA-146a表达水平与DNMT1(r=-0.362,P=0.04)、DNMT3a(r=-0.566,P=0.01)、DNMT3b(r=-0.382,P=0.03)呈负相关。治疗组出现肝酶升高、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RA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活动期RA患者miRNA-146a表达、上调DNMT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傅卫燕  孟庆良  靳昊  朱茂荣 《光明中医》2022,(17):3135-3137
目的 探讨自拟蠲痹化湿汤内服联合针刺辨治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10例RA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自拟蠲痹化湿汤+针刺)与对照组(来氟米特片)。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局部畏寒、晨僵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自拟蠲痹化湿汤与针刺治疗RA的疗效理想,可较好的控制患者症状,保护肌肉和关节的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云卿  余建明 《新中医》2015,47(5):161-162
目的:观察祛痹镇痛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MTX)、柳氮磺吡啶片及美洛昔康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祛痹镇痛方治疗,疗程均为3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对照组为7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晨僵、握力、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ESR、CRP、RF、抗CCP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痹镇痛方加西药治疗RA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温化蠲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NFα-及IL-1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减少西药用量及稳定病情作用,初步探讨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义  杨晓霞  李杰  刘德厚 《陕西中医》2007,28(12):1613-1614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蠲痹止痛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活血蠲痹汤(乳香、没药、乌梢蛇、川乌、黄芪等)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并设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缓解关节疼痛、晨僵、肿胀等症状,改善体征和风湿系列指标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络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络除痹汤治疗。治疗3月,观察2组总有效率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0%,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ESR、CRP、RF较前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络除痹汤联合西药治疗RA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正常对照组(10只,简称正常组),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再选取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MTX组(10只)、温化蠲痹方组(10只,简称中药组)。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22.9 g/(kg·d)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均每天1次,MTX组按0.78mg/kg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连续30天。给药结束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滑膜VEGF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和MTX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下调CIA大鼠滑膜VEGF水平,抑制血管翳形成而治疗CIA。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加味蠲痹汤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加味蠲痹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指数、功能障碍指数、肿胀指数及晨僵时间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ESR、RF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加味蠲痹汤辅助治疗RA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高桂英 《陕西中医》2009,30(8):993-995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通络蠲痹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活血通络胶囊(黄芪、茯苓、山药、生地、水蛭、川芎、丹参、地龙、僵蚕等)配合西药治疗本病5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5%、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5%、50%(均为P<0.01),MNCV和SNCV经治疗后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通络蠲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自拟益肾化痰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群  郑宏岭 《四川中医》2005,23(7):43-43
目的:观察益肾化痰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方法:采用益肾化痰蠲痹汤为基本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8例。结果:总有效率97.3%。结论:益肾化痰蠲痹汤方治疗RA有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促进西药减量及稳定病情的作用。方法: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组(蜂针治疗组)50例,西药对照组50例。西药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MTX,每周1次,每次7.5mg)、柳氮磺吡啶片(每天3次,每次0.5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mg);蜂针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蜂针疗法,根据RA发病部位,以局部取阿是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疗程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西药用量、不良反应和治疗后3个月病情复发情况。结果:蜂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和体征(关节疼痛度、肿胀度、压痛度、活动度、握力、晨僵)的积分方面,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蜂针治疗组的美洛昔康及MTX的用量、病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西药对照组(P<0.05,0.01)。结论: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蜂针疗法不良反应少,具有促进西药减量、减少病情复发率和稳定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爱华  李双蕾  周卫惠  钟金清  赵伟 《陕西中医》2009,30(12):1604-160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蠲痹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采用活络通痹方(黄芪、茯苓、栝楼、川牛膝、僵蚕、制半夏、地龙、葛根、丹参、水蛭等)配合西药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FBG、PBG、HbA1C、IGF-1、神经传导速度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F-1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的升高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益气活血,通络蠲痹的功效;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IGF-1水平。  相似文献   

15.
孙炜  李志轩 《新中医》2014,46(3):184-187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60只)、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10只),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BCⅡ)乳剂于大鼠尾根部及颈背部多点注射,建立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3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甲氨喋呤(MTX)组(10只)、温化蠲痹方组(简称中药组,10只)。给药30天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滑膜VEGF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足趾肿胀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药组与MTX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与MTX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降低CIA大鼠滑膜VEGF水平可能是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温阳蠲痹通督”灸与西药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探求一种高效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80 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温阳蠲痹通督”灸组及西药甲氨蝶呤组,每组各40例,观察各项疗效指标。“温阳蠲痹通督”灸法:取大椎穴至腰俞穴的脊柱部位,铺督灸粉进行隔姜灸。结果:灸法治疗组及西药组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VAS评分,血清RF、ESR、CRP、IgM、IgG的含量(P<0.01),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甲氨蝶呤组(P<0.05或P<0.01)。结论:“温阳蠲痹通督”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具有显著的疗效,且疗效优于西药甲氨蝶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祛痰通络蠲痹方配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来氟米特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内服,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痰通络蠲痹方治疗,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RF、ESR、CRP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通络蠲痹方配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张燕萍 《新中医》2021,53(15):91-95
目的:观察温经蠲痹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加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观察组给予温经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加小剂量醋酸泼尼松。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及寒湿痹阻证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R、RF、CRP、CC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4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关节冷痛、肢冷、晨僵、关节屈伸不利、畏寒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5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SOD、TA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M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SOD、TA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经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氧化应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蠲痹汤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疗效。 方法 104 例均为 2018 年 8 月-2019 年 8 月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就诊的 RA 活动期患者,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证,按照随机数x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 52 例,对照组 52 例,两组均接受来氟米特片(爱诺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蠲痹汤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晨僵时间、起效时间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VAS 评分、晨僵时间均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4.23%(49/52),高于对照组咱76.92%(40/52)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10,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CRP、RF、ESR 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蠲痹汤辅助治疗 RA 活动期(寒湿痹阻证)可减轻症状,增强疗效及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BQC)联合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案。方法将138例RA患者随机分为Ⅰ组(44例,BQC治疗)、Ⅱ组(46例,MTX治疗)和Ⅲ组(48例,BQC加MTX治疗)。每组均治疗12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和实验室相关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ESR、CRP、R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Ⅲ组优于Ⅰ、Ⅱ组(P<0.01);3组间疗效比较,Ⅲ组疗效优于Ⅰ、Ⅱ组(P<0.01)。3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不适,因症状较轻,不影响治疗,未处理。结论 BQC治疗RA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BQC加MTX治疗RA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BQC或MTX,并可减少MTX的不良反应,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提示BQC加MTX是治疗RA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