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齐彦  廖斌 《福建中医药》2007,38(5):30-3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是一种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属于髓系克隆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有血小板增多、出血和血栓形成。治疗上以羟基脲(HU)治疗为主,但长期应用可增加白血病的发生率。为了少用或不用羟基脲,减少白血病的发病率,寻求新的药物替代羟基脲,我院从2005年5月~2007年5月应用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中药治疗PT2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邓世周  郭荣华 《新中医》1992,24(12):38-39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升高,伴有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和粒细胞增多等。我院曾收治3例,用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和马利兰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例一:冯××,男,36岁。因反复发生鼻衄血及牙龈出血12年,呕血1周而于1975年5月23日入院,住院号30234。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本科室住院的ET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肝脾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和血热妄行5型分别论治,并配合西医化疗、α-干扰素、抗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单采术等治疗,以15d为1个疗程,间隔2~4周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缓解16例,进步5例,死亡1例,有效率占95.4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能够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减少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阻止ET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方面转化.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全年发病率约为1~2.5/10万,多见于50~70岁人群[1].ET病因尚不清楚,其特征为发病隐匿,起病缓慢,血小板显著性增多,伴有出血及血栓形成.现代医学常采用骨髓抑制剂或干扰素或血小板单采术等治疗方法,虽经治疗后血小板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因需长期服药、停药后易复发、药物的副作用大、医疗费用高等原因,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ET患者2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20例作对照,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常伴有血栓形成或自发性出血,有可能转变为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从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进行论述。目前西医采用降细胞治疗,包括降细胞一线药物羟基脲及干扰素、二线药物阿那格雷、靶向药物芦可替尼、新型药物博美司他及伊美司他。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理基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根据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采用相应方剂。随着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不断深入,安全有效降低血小板计数、缓解症状并预防疾病恶变等多方面已有新的突破。查阅文献,总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各种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以外周血血小板水平显著持续增高,伴形态及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少见的出血血栓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多为数月或数年,好发于50~70岁成年  相似文献   

7.
苗振云  高瑞兰  俞方泉  李赛 《新中医》2018,50(1):197-199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系骨髓增殖性疾患,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生,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1]。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再加上医疗水平的不足,曾一度被错误地认为本病是所有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最少见的一种。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发现本病并非少见,甚至高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然而,虽然诊出率明显增高,对于本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却并不明确,缺乏特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因此,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相似文献   

8.
目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尚无根治方法,孙雪梅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从指导思想和治疗要点等方面对其经验进行整理、总结,认为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重视心理辅导,采用个体化治疗是其主要临床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不一,患者主要死于重要脏器的血栓形成和出血。为使血小板计数降至正常范围,西医主要采用羟基脲、干扰素、Anagrelide、阿司匹林等药物及血小板分离术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治疗欠缺及毒副作用较大等不足,然多位中医专家灵活应用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既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并通过辨证论治使患者从临床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复方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ET的近期疗效及作用优势。方法将40例ET患者在维持原有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加减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ET患者PLT、全血黏度、血浆黏度、APTT、TT、FIB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ET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武昊明  甘欣锦 《山西中医》2021,(3):11-12,15
甘欣锦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血液学博士,龙华医院血液科首席专家.其从事血液病相关临床治疗与研究30余年,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张从毒、肿、瘀入手,清热解毒贯穿治疗始终.笔者有幸随甘师研习,获益良多.现将甘师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淑莲教授主张病证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文中从病因病机、治疗要点等方面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认为以标准化方案为基础,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可起到减毒、增效之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有血小板增多,出血和血栓形成。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应用羟基脲和马利兰,抑制过度增生的血小板。临床症状减轻血小板降低后还要继续服用维持量,停止用药后病情还会复发加重。而且这类药物副作用大,长期应用有使疾病发生恶性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本病是一种以乏力、头痛、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异嗜性抗体及轻度一过性肝炎为特征的综合征,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病案讨论提高对该病的更多认识。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例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泊 《中医杂志》1994,35(2):94-96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较少见的出血性疾病,治疗常用化疗或~(32)P,尚未见单用中医治疗的报道。本文3例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均获缓解,其中1例随访2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6.
程丑夫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系湖南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将恩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验案1则介绍如下. 夏某,女,66岁,2010年9月初在某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升高,血常规:HGB 152g/L,RBC 5.3×1012/L,WBC 8.0×1012/L,PLT 839×109/L.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血小板单采程序去除患者体内异常增多的血小板,以达到缓解或减轻疾病的目的.此方法多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辅助治疗[1].  相似文献   

18.
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血小板单采程序去除患者体内异常增多的血小板,以达到缓解或减轻疾病的目的。此方法多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辅助治疗。我站在2006年10月6日应用血细胞分离机,为市人民医院1例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治疗性血小板单采去除术,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兴丽  杨文华  史哲新  高宏  杨向东  姚芳 《新中医》2013,45(12):127-128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方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清肝化瘀方联合羟基脲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羟基脲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月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值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肝化瘀方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总有效率、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等均优于单用羟基脲治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间诊治的50例P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P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