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玉玲 《吉林中医药》2012,32(6):555-557
中医的宝库是由历代医家根据经验建构出来的,与各家学说可以并行不悖,都是符合科学观的真实世界知识.朱建贵教授师法丹溪,从虚证及郁证着眼:虚证分气、血、阴、阳4种要素;郁证则取六郁中最常见的气、血、火,并将痰和湿合并为一,于是共有8个要素.朱建贵教授在火热证的辨证上习惯以阴虚内热、痰湿化热、肝郁化热的概念来分型,与丹溪学派惯用的气血痰郁辨证相比,除了气虚证外,其他3个元素皆可类比,并且符合《丹溪心法·火》中提出的虚火可补、实火可泻、火郁当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刘完素与朱丹溪火热证治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慧娟  申莉鑫 《河南中医》2008,28(11):23-24
刘氏所言之火热主要为外感六淫所致,即"六气化火","阳气怫郁";而朱氏所言之火主要为内伤火热,即火起于旺,"气有余便是火","诸火自由内作".从治疗上看,刘氏着重于祛邪,并宣、清、通同用,结合养阴疗法,四法之中又强调宣散怫热郁结而热自降,故用"辛甘热药微加佐之";朱氏则强调"阴虚火旺难治",对于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者,用补阴而火自降的治法,同时惯用降火之剂,尤善用知母、黄柏,以治火不离保护阴精为宗旨,大力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朱氏的火热证治是对刘氏火热证治的发挥,补充了刘氏在内伤火热证治认识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火丹,顾名思义,是一种阳热过甚、邪毒鸱张的病理机制形成的。“火”,在六淫中,是最为炽烈烈的邪毒之气,其性燔灼焚焰,燎烂生机。在内可使脏腑机能逆乱,气血津液消灼,在外可使肌肉筋脉溃腐,皮肤毛发焦枯。因此,火丹的见证首先是火灼火燎,剧烈疼痛,随后是肌肉筋脉长期疼痛不休。此病形成与气候异常关系密切。按常理,春天自然界阳气升发,成物生长,长机有遂。人体也与自然一样,春天阳气发越,阴阳平衡,以应四时,今年,开春就是倒春寒,阳气当发不发,潜遏于内,化火化毒,形成祸根。随之而来的是长期高温干旱,气候炽热,春日炎蒸,夏日如火,内外火毒为患…  相似文献   

4.
徐经世老中医为安徽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百名老中医,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顾问、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业医50载,勤学多思,精于医理,善于总结,富有经验。徐老潜心研究《内经》、《伤寒》,师古而不泥古,在调治高热症状方面有独到之处。现将其治疗思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徐义勇  田真真  朱丽娟 《新中医》2017,49(12):187-188
<正>刘完素其学术以火热论而闻名于世,在火热病的辨治上,并不囿于以治伤寒之法去治热病的流弊,而是强调寒凉药物的使用,被称为"寒凉派"。现就刘完素火热病证治及代表方探析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故风、寒、湿、燥诸气为病,大多能化热化火或与火热相兼同化。故刘完素有曰:"风本生于热,寒大多为冷热相并,湿因于火热怫郁,燥阴盛于风热火也。"王秉衡将其概括为"人之火病独多者,以风寒燥湿  相似文献   

6.
"湿热伤血"理论探讨及赵绍琴的辨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模炎  朱佳卿 《中医杂志》2003,44(11):815-817
目前对湿热病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邪在卫气阶段和三焦传变的研究,对湿热病血分病变的研究多强调湿热化燥之后方可入营血,而对湿热未化燥之前,出现血热、络伤、瘀阻、血虚阴伤等营血分病变的研究较为忽视。本文根据朱丹溪等古今医家有关论述,试提出“湿热伤血”的概念,以求概括湿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7.
郭子光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认为肾不能代替命门,肾阳不能等同于命门之火,指出命门火衰影响范围大,涉及多脏腑多层次的功能衰退,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4条具体辨证指标:1)多脏腑功能低下。2)畏寒怯冷、肢冷、神疲、面苍白、舌淡白、脉迟缓弱无根、较常人多着衣被。3)体温低,血压低,心率缓慢,代谢低下。4)只用辛热温阳之品疗效不显著。治疗上郭老以益火之源、温阳填精为大法,治疗多种慢性难治之症,效验卓著。  相似文献   

8.
郭子光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认为肾不能代替命门,肾阳不能等同于命门之火,指出命门火衰影响范围大,涉及多脏腑多层次的功能衰退,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4条具体辨证指标:1)多脏腑功能低下.2)畏寒怯冷、肢冷、神疲、面苍白、舌淡白、脉迟缓弱无根、较常人多着衣被.3)体温低,血压低,心率缓慢,代谢低下.4)只用辛热温阳之品疗效不显著.治疗上郭老以益火之源、温阳填精为大法,治疗多种慢性难治之症,效验卓著.  相似文献   

9.
火疳证治     
火疳发于白睛深层,深层的白睛脉络很少,火变居多,一旦发生火疳,则病程冗长,容易复发,对治疗反应迟钝,一般不形成溃疡。临床有浅层和深层、前部与后部数型。浅层者,白睛局限性红赤、紫红色结节、压痛。深层者,白睛红赤、肿胀均较浅层者广泛而弥散,自觉症状亦较严重。有时结节相连形成环状,病情更为严重。前部火疳波及黑睛深层,形成白膜侵睛。后部火疳,除眼痛、眼睑水肿外,最富有诊断意义的是目珠轻度突出和浅层白睛高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如果从阳气怫郁、气机升降失常的角度来探讨火郁证的病机 ,则一切热证皆可归入火郁证的范畴。而通过对火郁证病机的深入探讨 ,能充分看清对感染性发热进行辨证施治的必要性 ,不应以西医抗感染消炎治疗的思路来简单套用中医清热解毒疗法而盲目施用苦寒药  相似文献   

11.
李芳  吴昊  由凤鸣  李雪珂  徐波  朱沛文  肖冲 《中医杂志》2023,(20):2086-2089+2124
细胞间代谢竞争引起能量与代谢底物的流量和流向异常导致的“代谢-免疫互作”失衡是结肠炎癌转化病程中关键环节,“火不暖土”是结肠炎癌转化的中医关键病机。认为能量代谢障碍是“火衰”的微观表现,而免疫功能异常是“土虚”的生物学基础。“代谢-免疫互作”失衡与结肠炎癌转化病机“火不暖土”相契合,是中西医对同一病理机制的不同认识。治疗上协同调节能量代谢之“益火”及免疫功能之“补土”,运用益火补土法可有效阻延结肠炎癌转化。  相似文献   

12.
13.
“龙雷之火”再探及临床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龙雷之火"的认识可以总结为寄寓于肝肾的相火,而以肾中之火为主,其病因病机可以从阴阳学说及脏腑学说来分析,临床证治每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如虚火上炎型可用生地黄、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怀牛膝、附子、肉桂等药,使上浮之虚火回归肾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每每遇到龙雷之火上浮而出现的各种疾病,如慢性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治疗上主张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均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永华系主任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首批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三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失眠焦虑、脾胃肝病及亚健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1]。张主任指出,失眠和体质有关。气郁质、痰湿质和阴虚质的人群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发生失眠,其病机多和气、痰、火有关,并且三者可相互影响。治疗时张主任多从理气化痰,清肝泻火等方面着手,善用小柴胡汤、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丹栀逍遥散等方,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治寿世方》“种子”方药探析江苏省姜堰市王石医院(225501)孙治东王娟娟*主题词:@《外治寿世方》@种子中药探讨《外治寿世方》为清·邹存淦所著,分初篇·续篇两部分,是一部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外治法专书,书中“种子”方药颇具特色,对不孕症、不育症的治...  相似文献   

16.
17.
胡仲翊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其特点是:(1)五期辨证,主张寒温统一;(2)擅用僵蝉,宣透贯穿始终;(3)祛邪务尽,谨防死灰复燃;(4)护阳存阴,时时顾及脾胃。  相似文献   

18.
章浩军教授擅于运用六经辨治不寐,太阳不寐,治以调和营卫、潜镇安神为法,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阳明不寐,治以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为法,方用栀子豉汤加味;少阳太阴不寐,治以疏利少阳、渗湿止泻为法,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少阴不寐,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厥阴不寐,治以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为法,方用酸枣仁汤加味。在六经辨治用药的同时,再分别配合足太阳膀胱经走罐,大椎穴点刺放血,神阙穴温灸,涌泉穴贴敷及针刺照海、太溪,按压期门等外治法,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高峻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3-865
分析君火与相火的生理病理关系,相火为先天之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君火为后天之火,为物所感而触发.在生理上相火为君火的根本,君火是相火的保障,相火为君火之守,君火为相火之使,君相和谐,方能形与神俱.在病理上,相火易亢易衰,相火亢进及妄动是所有内生邪火的本质.君相二火往往相互为病,君火"过极"导致相火妄动,而相火妄动则扰动心神,相火虚衰则心神失养,以致君不主令.君相失和则形神俱损.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根据证候学特点,可隶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病情轻者,称为惊悸;重者,称为心悸、怔忡。徐经世教授业医五十余载,察治此类病人疗效显著,现将徐师治疗心律失常证治规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