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依法而立。学一方,需知其立方之法。不知立方之法而徒守所立成方,方即死方,无法应对变化之证。尽管有"执一法不如守一方"之说,但所守之方一定是有法之方,且用方者必须知其法。  相似文献   

2.
<正> “约方”一词,出于《内经》,《灵枢·禁服》篇中说:“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这段经文共24字。若从字面理解,“约”乃约束、约定、制约、归纳概括之义;“方”乃方法、方案、方式、方寸、方略、方针之谓。“约方”之意,即是将医学中许多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方者,法也;剂者,调和之意也。方剂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配伍而成。以五脏为中心进行的方剂配伍自古有之,五脏各有其虚实,从总体上来讲,实者泻之,有泻肝汤、泻心汤、泻黄散、泻白散等之分;虚则补之,有补肝散、养心汤、益黄散、补肺散、肾气丸等之别。同样现代也有关于五脏理论与方剂配伍关系的论述[1]。本文主要依据五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谈其方剂配伍  相似文献   

4.
<正> 温胆汤同名异方者有五,《三因极一证方论》卷九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大枣、生姜组成。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热和胃之功,对因痰所致的多种病证,加减应用,左右逢源,素有治痰祖方之称。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所见,本方对迥然不同(因痰所致)的痫证,如失眠与多寐,便秘与腹泻,寡言与多语,纳呆与多食,低血压症与高血压病等均有满意疗效,今录验案数(?).  相似文献   

5.
现存文献中,“天王补心丸”之名始见于《杨氏家藏方》,其方至《仁斋直指方论》被更名为“天王补心丹”.方剂学教材所录方剂既选自《校注妇人良方》或《摄生秘剖》,则组成、用量、服法、宜忌等应与原著一致.由于本方证以阴虚火扰为病机关键,故质重而长于滋肾阴、清虚热之生地黄,唯有重用,方能奏效。对于习惯比类取象思维的制方者而言,在“天王补心丹”中使用桔梗之初衷当在:取其作为“载药上行入心”之使药。  相似文献   

6.
<正>桂枝加葛根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由葛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以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该方虽言"解肌祛邪",却暗藏"扶阳益胃生津、养血柔筋止挛"之机。看似解表之剂,却又有扶阳之功。故在临证中凡遇脉、证、症、体质等适合于此方者,多选用此方加减,每收奇效。  相似文献   

7.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 ,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 ,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 ,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 ,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 ,仅供参考。1 捻转补泻与方圆捻转补泻与方圆说源于《内经》 ,但记载较简单。《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员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方圆补泻法是以捻转配合其它手法的复式补泻法 ,但未说明具体的捻转方向。而《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泻必用方 ,方者 ,以气方盛也……  相似文献   

8.
张均克 《中医研究》2010,23(11):1-3
<正>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方虽来自古人,药必出于己手"。无论多么优秀的方剂,要实现对具体患者的卓著疗效,都有赖于用方者的匠心独运。盖因如此,历代医家都十分注重用方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白术、苍术2药临床运用广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称为方书之祖,载"术"入方者35首之多,可见仲圣喜用且善用"术"。基于《伤寒论》第386条理中丸方后加减关于"术"的集中论述,参阅其他条文及文献,从适应证型、常用配伍、相反相承、灵活剂量、运用禁忌等方面对仲圣"术"之运用进行探析,以便进一步掌握仲圣对白术的妙用。  相似文献   

10.
《临证指南医案·凡例》曰:“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为医矣。往往有证既识矣,却立不出好法者;或法既立矣,却用不出至当不易好方者,此谓学业不全。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若法与方,只在平日看书多记,如学者记诵之功。至于识证,须多参古圣先贤之精义,由博返约,临证方能有卓然定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其所谓识证、立法、用方三大关键,实为辨证论治思维过程之精炼表述。辨证是论治之基  相似文献   

11.
王继 《中国针灸》2000,20(6):382-38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  相似文献   

12.
医家常说“审方立意”,方者,处方之谓也。顾名思义,是医生诊断疾病后的处置(治疗)方法,它是用药的依据,具有法律和文献意义。自1984年国家计量法实施后,中药处方计量单位开始与国际接轨,由原来的“两”“钱”“分”统一为克(g),并且规定1钱等于3克,药材名称一律横写,这样处方就变得更规范,也便于读懂了。  相似文献   

13.
吕志杰 《中医杂志》2003,44(6):476-477
经方指上古相传的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医方。然上古经方只得之传闻,已无成书可考。惟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集古方之大成,故后世言经方者,概指仲景之方也。如何善用经方治病,推求源流,先圣后贤的经验可以归纳为3个原则。1 方证相对,应用原方宋代林亿等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这就是说,只要患者的病情与经方主治相符合,原方应用,无不神效。如此疗效,无疑也是仲景当年的切身体会,才加以撰集。所谓“方证对者”,徐大椿有一段论述颇为中肯,他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  相似文献   

14.
王勇 《世界中医药》2012,7(2):160-161
在"读经典,用经方"上,中医对经方的用法有不少讨论,有方证对应,药量尊经不变者,有随病机方证,化裁而用方者等,法门流派多,争议亦大。总在因人、因时、因地而论,法本无高下,全在用方者圆通。经方的临床疗效,千古验证,为历代医家所赞誉。临床医生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该方具有甘温除大热,升阳举陷之功效。历代医家注解此方者甚多,选辑补中益气汤代表性的古今方论不仅具有学术指导价值,更具有临床借鉴意义,探讨"阴火"以进一步解读其临证之病变证机,以更好指导其临床实践运用。本方常用于子宫、胃下垂、脱肛、炎症性肠炎、慢性痢疾、肾病综合征、功能性发热、月经过多等属气血不足、脾气不升者。在肾病科应用最多的是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尿道综合征等。准确辨识补中益气汤病机,了解其现代药理及代谢组学研究,方能更好发挥该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四) [原文]: 由其显而具见,此形之名;则其实而有阂,此质之评。体取其形貌之可测,躯取其小大之可明。骸义存于众骨,身义取于象形。兹举其概请言其精首圆法天足方则地圆奇而特;方偶而并。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往今来,名医无不研究经典,善用经方者无不成为临床高手,但经方的应用绝非易事。伤寒论通过"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已故伤寒大师刘渡舟曾说过《伤寒论》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施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偶有心得,浅议伤寒论中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医林采英     
医之一道,烟海浩缈,博大精深,如欲穷尽医理,非白发皓首,天资聪慧者不能为。本栏秉承着弘扬民间医学,整理民间医方的宗旨,竭诚为广大读者提供有较强病症针对性的单方、偏方、验方,以使那一粒粒凝聚高物们心血的“珍珠”能放射出它应有的光彩,从而造福大众。本栏希望继续待到众医家的支持,积极献方,所献方剂请注明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症等,同时也提请广大读者注意,对本栏所载方剂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荐方者直接联系,问明情况后再行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向来是我们儒家传统的修身之方,孔子早就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只不过是将他老师的思想进一步具化了而已。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现代人,疲于周旋  相似文献   

20.
<正> 小柴胡汤方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首载于《伤寒论》。本方由北柴胡、黄芩、姜半夏、人参等中药组成,是中医临床和解少阳的首选方,有“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之称;适用于具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这些症侯常见于发热疾病、呼吸系统炎症、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妇科疾病及泌尿系统炎症等。现代研究结果证实该方具有解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