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具有源流关系.自晋唐起,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传入朝鲜,受到朝鲜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黄帝内经》之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脏大小论、养"心"观、体质理论等对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与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在体质分类、心之有形无形、...  相似文献   

2.
朝医对太少阴阳人体质的明确论述始于《东医寿世保元》,朝医体质学深化了朝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对朝医基础理论的创新、朝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朝医预防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朝医体质学的深入研究,对朝医药学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朝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在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十分重视体质因素。朝医、中医早就认识到体质因素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中受到不少中医体质学影响的,也可以说中医体质学对朝医体质学理论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探讨朝医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理论的相关性是进一步完善朝医、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体质、朝医四象医学体质概况,论述中医与朝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与完善,对朝医《四象医学》的形成、发展与成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朝医学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将朝医体质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为调整和改善太少阴阳人体质提供有力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6.
体质人类学以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为主,对人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活体观察、测量、统计、分析以及研究一门学科。《黄帝内经》从体质人类学出发,融合整体观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将体质人类学诸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年龄、体型、地域、寿夭、勇怯、疾病倾向性、疾病治疗、疾病发展变化预后等不同的视角对体质进行了分型研究,成功实现了从体质人类学到中医体质学的跨越,从而最早奠定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成为中医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现代研究证明,人类基因多态性在阐明人体对疾病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朝医太少阴阳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将基因研究引入朝医体质研究,必将把朝医体质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着重在朝医太少阴阳体质的形成、体质治疗学以及体质量表等方面论述太少阴阳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为太少阴阳体质与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朝医理论观察了274例各体质人的绝经时间及更年期月经改变特征。发现绝经时间上少阳人最早,太阴人次之,少阴人最迟。还发现各体质人在更年期前期、中期、后期主要症状有所差异,前期太阴人以胸闷心悸为主,少阴人以食欲降低为主,少阳人以眼热眼涩为主;中期太阴人以烦躁易怒为主,少阴人多见抑郁忧伤,少阳人以失眠多见;后期以慢性衰退性症状为主,太阴人多见面跗肿胀,少阴人多见乏力消瘦,少阳皮肤皱纹症状。其原因主要是体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从八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体质的概念、基本原理、结构、分型、体质与证、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则以及体质与性别差异。最后指出一些研究不足和中医体质学发展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正>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1]。从差异性方面研究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类型及分类方法、体质特点及形成,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以及体质与预防、养生等关系,对现代临床工作者正确辨识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1《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形态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四象医学上辨象诊断和辨象护理。方法:按李济马先生的《东医寿世保元》为基础,研究的朝医特色四象辨象护理。结果:同一种的疾病因患者的体质不同,发病机理和发病趋向也不同,护理也同样不同。不同的疾病因患者体质相同出现类似的病理和临床类型,同时护理也得到相同点。正确辨象可帮助掌握心理和饮食护理所给患者提示的正确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东医寿世保元》有言:针穴亦有太少阴阳人应用之穴而必有升降缓速之妙.[1]由于体质的差异导致经络腧穴功能活动的差异,所以辨识体质关联腧穴是传统医学防未病、治已病的前提.以体质为基础,将针刺效应、腧穴特异性、腧穴温度作为主线,解析四象体质与腧穴的内在关联,为朝医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生、传变与体质密切相关,虽与感邪重或者用药不当等原因也有关,但其根本取决于体质状态。致病因素在体质作用下形成“证”的过程称为“质化”,而“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着发病后临床类型的倾向性,质化正是这种倾向性的内在病机基础。”因此,对六经病证的倾向性也与“质化”有关,正如清末民初彭子益所云: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论述人体体质的医学著作,但都散在于各个篇章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学者们对中医体质辨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并编写了《中医体质学》教材进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此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的重新探究,对其中有关“体质”的记述部分,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为体质辨识更好地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疾病的传变与体质的关系、疾病的预后与体质的关系、用药及调护与体质的关系、治疗禁忌与体质的关系等4个方面,探讨了体质学说在《伤寒论》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分析和理解张仲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患者体质差异,做到因人制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一直以"人"为研究对象,自然非常重视体质现象的研究。综观中医体质学说近10 a的研究状况,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各种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1中医体质分型标准百家争鸣,虽有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但量化的指标不明确,可能会造成主观上的偏差;2研究手段相对单一,未有更深入的认识,应当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宽;3实验研究大多滞留在理论验证阶段,实用性较小,如何与临床辨体诊治良好的交接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庆 《现代中医药》2012,32(3):71-73
《伤寒论》众多内容反映了体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笔者结合其相关条文。着重从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伤寒论》对于现代体质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律英华  刘维 《河南中医》2019,39(7):977-980
《伤寒论》系统论述了初病即可兼见或纯见他经证候的不同发病方式,并将其归结于体质因素所致。体质不仅影响着发病方式,也影响了六经病的寒热虚实属性,即邪气或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伤寒论》既重视外感邪气引起疾病发展变化的共性规律,又强调体质因素造成疾病传变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误治后出现的病情变化也不尽相同;体质壮实者虽经误治,阴阳受损而未衰,仍可阴阳自和而愈;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仲景用药十分注意遵循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的原则;体质较强的病人自和能力强,预后较好,若患者体质较差,则自和能力弱,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匡调元教授是现代中医病理学的奠基者和中医体质学说的创造人.30年来,不断站在当今科技前沿的平台,系统总结历代典藉医著中有关中医病理理论,加以深入探索,纵横剖析,溯本穷源,对传统思维进行指示思考,使之如网在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黄煌教授长期致力于经方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其研究经方的视角独树一帜,强调不同体质是临证用方的基础,故体质为本,证候为标,辨别体质是第一位。经长期的临床研究,黄教授发现某些药物、方剂与特定的体质或混合体质有对应关系,因此提出"药人"与"方人"学说,用以描述患者异常表现,同时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