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min组(A组)、温和灸40min组(B组)、药物组(C组)。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PGE2、SS和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3组治疗后比较,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1个月后随访时A组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率(92.9%)均高于C组(67.9%)(P<0.05);②在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3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A组低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治疗后,3组血清PGE2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各组治疗前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B组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且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药物组,温和灸20min组及40min组疗效相当,灸法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来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时间温和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和药物组,每组28例,温和灸组选择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温和灸20、40min,对各组治疗前后、随访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均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温和灸20min、40min组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20min组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20min组胃脘疼痛、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组;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灸法组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面都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  相似文献   

3.
不同灸治时间对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方法 将84例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中心随机方法(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心随机,通过手机短信申请获得随机分组信息)分为温和灸20 min组、温和灸40 min组、药物组各2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CPID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药物组,每组各35例。3组灸法治疗组均取穴关元、中极、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分别采用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治疗。月经结束后开始治疗,麦粒灸组每穴每次灸3壮,每周3次;温和灸组每穴灸5 min,每天1次;热敏灸组在上述腧穴中选取热敏穴,灸至感传完全消失,每天1次。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药物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连服2个月。比较4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综合疗效。结果:麦粒灸组、温和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33/35)、85.71%(30/35)、91.43%(32/35),均优于药物组的71.43%(25/35)(均P<0.05);麦粒灸组和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均优于温和灸组(均P<0.05)。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3组灸法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药物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均大于温和灸组(均P<0.05);麦粒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温和灸、热敏灸均可有效治疗CPID,疗效均优于中成药治疗,其中麦粒灸、热敏灸改善症状、体征的作用优于温和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天炙贴敷治疗,对照组以西药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天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陈红梅  岳红 《国医论坛》2019,34(3):24-25
目的:观察附桂理中汤联合火龙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附桂理中汤联合火龙灸治疗,经治1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临床观察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附桂理中汤联合火龙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起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隔姜灸不同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方法:将45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20 min组(A组)15例、隔姜灸40 min组(B组)15例、雷尼替丁组(C组)15例。治疗组每天隔姜灸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每次0.15 g,1 d 2次,连续服药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服药2个疗程。于实验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抽血取血清检测SOD,MDA的含量,以此观察隔姜灸的疗效及对SOD和MDA的影响。结果:①3组的SOD含量:在各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治疗前后SOD含量的增加,与A,C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组的MDA含量:在各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组间比较,各组治疗前后MDA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隔姜灸与雷尼替丁均能使血清中抗氧化酶SOD活性升高而自由基MDA水平降低,且隔姜灸40min提高SOD水平效果显著,明显高于隔姜灸20 min和雷尼替丁对SOD的作用。证明隔姜灸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氧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酶系统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隔姜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取效可能与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艾盒灸联合中药加温外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C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脾胃虚寒型CG患者随机分为艾盒灸组、中药加温外敷组、联合组3组。艾盒灸组采用艾盒灸疗法,中药加温外敷组采用中药加温外敷疗法,联合组采用艾盒灸联合中药加温外敷疗法。7 d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3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干预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患者胃脘痞满、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大便稀溏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艾盒灸组与中药加温外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艾盒灸组与中药加温外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6%,优于艾盒灸组的68.8%及中药加温外敷组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盒灸联合中药加温外敷疗法可改善脾胃虚寒型CG患者的寒性证候,缓解患者胃脘疼痛,提高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热敏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10 min热敏灸(A组)、20 min热敏灸(B组)和30 min热敏灸(C组)。观察治疗前后3组WOMAC各项目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血清ADAMTS-4及MMPs-3含量变化;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得分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WOMAC各项目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血清ADAMTS-4及MMPs-3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组,WOMAC各项目评分及血清ADAMTS-4、MMPs-3含量均降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改善程度最大;A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B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C组总有效率为80%(24/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同证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证型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其中阳虚寒凝型积分差值变化最大。结论:热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麦粒灸与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100例,脱落13例)和温针灸组(100例,脱落16例)。两组均取中脘、天枢、气海、梁丘、足三里穴。麦粒灸组采用麦粒灸治疗,每穴每次灸5壮;温针灸组针刺后行温针灸,每穴每次灸3壮,两组均隔日1次,共治疗15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并于治疗后及随访时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生活质量PCS和M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随访时,麦粒灸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低于温针灸组(P0.01),生活质量PCS和MCS评分均高于温针灸组(P0.001);麦粒灸组总有效率为93.1%(81/87),高于温针灸组的82.1%(69/84,P0.001)。结论:麦粒灸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其远期疗效优于温针灸。  相似文献   

11.
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和灸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通过对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三个方面评估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灸法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药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辨证中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属脾胃虚弱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治疗组16例,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辨证中药健脾养胃化瘀方口服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1予健脾养胃化瘀方口服,对照组2予胃复春片口服,疗程均为3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证候疗效及组织学疗效均较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药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0.23版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针灸与药物比较在临床总有效率、对胃脘痛、上腹胀、泛酸、纳呆食少症状改善、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方面有优势;对胃镜分级为中度患者有治疗优势,而对轻度及重度患者优势不明显;在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方面与药物比较没有优势。结论:目前的证据初步表明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药物比较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改善症状及整体疗效方面,但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灸中脘穴对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灸中脘穴治疗。疗程结束后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胃动力学(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AS、MTL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重灸中脘穴治疗脾胃虚寒型2型糖尿病胃轻瘫,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三伏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30例(热敏灸联合三伏贴),对照组30例(三伏贴),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敏灸联合三伏贴能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能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