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利钦  粱天豪 《光明中医》2016,(12):1696-1697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开篇即论惊悸病的成因"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即由气血阴阳亏虚所致,总病机为因虚生悸,理当以温补气血,滋阴温阳为治则。但篇中第13条却以攻逐痰饮为法,以半夏麻黄丸为方,与开篇所论"动即为惊,弱即为悸"的病机、治法治则完全相反,而与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的病机、治法治则相近,将13条归于惊悸病篇明显不适。将之归于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且归为痰饮咳嗽病的并发症更显合理。  相似文献   

2.
王振萍 《山西中医》2003,19(6):61-61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炙甘草 8味药物组成。小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 5条 :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4 1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 2 3、35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 7条。这 5条原文 ,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 ,后 3条为杂病而立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 ,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现结合临证应用体会探析如下。1 方证探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 4 0条谓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肾气丸一方源于《金匮要略方论》,故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考究《金匮要略方论》原文,肾气丸见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等5篇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5种疾病,可谓仲景“异病同治”的典范.经现代临床研究,肾气丸的功效被不断发掘,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青龙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第38条和第39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第27条。这三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此三条有着深刻  相似文献   

5.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6.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7.
赵可宁 《国医论坛》1995,10(1):16-16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以下简称三篇),是现存较早的记载妇产科疾病证治的专篇,三篇中涉及腹痛为主症者共有11条,其中妊娠篇中3条,产后篇中3条,杂病篇中5条,例方10个。虽然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痰饮治法初探刘建新,吴雪梅(河北省沧洲市中医院061001)《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是《金匮要略》中论述痰饮病的专篇。其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是后世治疗痰饮病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仅就其痰饮的治法初步探讨如下:1.解...  相似文献   

9.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12.
《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并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以下简称“该篇”)专篇论述,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治痰饮病的主要根据。本文拟对散见于该篇中的各种治法,作一分析,并略陈管见,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正>五苓散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涉及此方证之条文众多。《伤寒论》第71条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1条载:"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儿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该方  相似文献   

14.
黄伟震  潘莉莉 《陕西中医》2002,23(6):548-549
经方《五苓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脉证中的运用共有 6条 ,分别见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蓄水证和痞证、霍乱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利淋病。在该方剂最先出现的脉证中 ,为太阳病发汗太过 ,汗不如法 ,外邪入里 ,膀胱气化不行 ,水道失调 ,水蓄于内 ,不能化为津液上承而出现“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伤寒论》71条。关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仲景组方之义在注解此条时 ,多依从于表邪未解又水蓄膀胱之说 ,且延续到《金匮要略》杂病证治中的痰饮、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症中而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利水专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八味肾气丸在《金匮》中应用较广泛。涉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等五篇,就八味肾气丸在《金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见于《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5篇,临床应用广泛。仲景本意肾气丸为补肾气而非补肾阳之方。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中,多将熟地黄替代生地黄;肉桂替代桂枝,增大附桂在方中的比例,部分医家认为其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且现代方剂学教材也将其归为温补肾阳剂范畴。文章通过对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的原文进行梳理,将药物组成以及方义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对其功效的见解,探讨肾气丸方证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18.
附子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第304条和第305条,一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以下简称《金匮·第二十篇》)的第3条。这三条原文,从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内伤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有着深刻地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4条说:“少阴病,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第154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的第10条。这两条原文,表面上看前者为伤寒病而设;后者为杂病而立。但深入研究,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兹剖析如下: 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154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相似文献   

20.
专篇论述妇科病证治,首推张仲景《金匮要略》妊娠、产后、杂病脉证并治三篇(以下简称《金匮·妇人篇》)。妇科淤血证治,《内经》早有论述,而仲师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在《金匮要略》妇人篇中,载有淤血证之成因、症侯及方药。凡论八条,方药八首,有论有方,为后世妇科淤血证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