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王小奇教授从脾虚毒滞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王小奇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是以脾胃亏虚为本,毒邪郁滞为标,由于感受外邪或先天不足等因素导致中焦脾土亏虚,升降失常,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湿热内生,诸邪积聚,郁久化毒(痰浊之毒、瘀血之毒、湿热之毒),毒邪阻滞胃腑所致。故在治疗上以固护脾胃为主,同时祛其浊毒;祛痰浊之毒,重在祛湿化痰,佐以温通;祛瘀血之毒,重在活血化瘀,兼以行气;祛湿热之毒,重在清热解毒,辅以温药。如此虚实兼顾,乃能正邪两治,直中其本。  相似文献   

2.
赵书阁  张霄峰 《光明中医》2022,(15):2718-2721
理冲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治疗妇科癥瘕积聚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益气行血,调经祛瘀之效,而大肠癌以脾气亏虚为之根本,痰浊瘀血、湿热毒邪蕴结于大肠,形成了以“脾虚与邪实”并存之脾虚血瘀之证候,老师结合大肠癌的病因病机特点,将其分为脾虚血瘀兼湿热证、脾虚兼瘀毒蕴结证、脾肾亏虚兼血瘀证3个证型,投以健脾益气、活血祛瘀法之理冲汤加减化裁治之,扩大了方剂的治疗范围,并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邪毒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病血瘀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常见证型 ,特别是在肝病的后期 ,可见胁部疼痛、肝脾肿大或压痛、毛细血管扩张症、腹壁静脉充血、出血、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瘀血阻滞的表现。肝病属“杂气”致病 ,性多湿热 ,湿热邪毒是其主要病因 ,而血瘀是其病理产物[1] ,本文就邪毒内侵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邪毒的特性中医所谓的“邪毒”概念含义较广 ,包括外来之毒及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是指寒湿留滞、痰浊垢腻、湿热化毒、顽痰瘀血之类 ,此类非本人身之所有 ,今而有之 ,久踞体内 ,则为邪毒。内生之邪毒 ,则为肝肺脾肾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脉痹"范畴,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病因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医的"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致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的痰浊、瘀血是伏邪的主要物质,经脉是伏邪隐匿之所,正气亏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未发病之前,痰浊、瘀血之邪已经伏于脉络,伏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正邪的平衡被打破,终致痰瘀痼结,损伤脉络。因此,在伏邪引而未发之时,应予以积极防治,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谢春光教授应用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以补虚为主,化痰活血为辅,使"痰瘀"伏匿之邪消散,阻滞其对血管的持续损伤,达到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董志  王述文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血为载体,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组织器官浊病。  相似文献   

6.
伏邪为潜藏在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内伏与外发与冠心病形成与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综合文献及临床实践,认为冠心病发展初期为正气亏虚,痰浊、血瘀、毒邪等邪气内伏于血脉;病邪蓄积到一定程度,伏邪外发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活血行气清血瘀伏邪、温阳健脾化血脉伏痰、苦寒解毒清血脉毒邪等相关治法,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河南中医》2013,33(6):832-834
慢性肾脏病总属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多考虑为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标实是指水湿、湿热、气滞、瘀血等病理产物.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水液代谢,则可导致水湿内停,水湿日久化热而成湿热,湿热蕴久,可致痰浊内生,水湿、湿热、痰浊三者作为有形实邪,一方面“久病入络”,日久阻塞气血运行,气血不畅,形成气滞、瘀血;另一方面诸邪日久不化而变生湿毒、浊毒等.在治疗上或以补虚为主、兼祛邪实,或以祛邪为要、兼以补虚,或通补兼施、祛邪补虚并进,以期根治.  相似文献   

8.
祁元刚  孙利国 《新中医》2023,55(4):135-138
介绍经方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肝癌的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毒邪,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失建运,痰浊内生,久病致瘀。肝郁、痰浊、湿热、瘀血相互影响,盘踞胁部,最终形成肝癌。在证型上主要可分为肝郁脾虚、肝热血瘀、胆热脾寒、阳虚水犯、邪热入血五种,亦有诸证并存者。临证常用经方有小柴胡汤、三黄泻心汤、黄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真武汤、半夏厚朴汤等,均宜灵活选用,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从事骨伤病学、风湿病学教研工作60余载,立"虚、邪、瘀"治痹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如:从脾虚痰瘀痹阻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治以益气健脾养血、化痰通络蠲痹;从督虚邪侵、瘀血痹阻论治强直性脊柱炎,治以益肾舒督、通络蠲痹;从湿热痰浊痹阻论治难治性痛风性关节炎,治以清利湿热、化浊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11.
乙肝与湿、热、毒、痰、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肝由乙肝病毒 (HBV)感染引起 ,HBV持续感染是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HBV的中医属性当属湿热疫毒 ,痰浊、瘀血是乙肝病程中的病理产物 ,湿热毒痰瘀贯穿乙肝的始终。临证时应根据病邪的主次轻重 ,清热解毒、祛湿解毒、化痰降浊、凉血活血诸法配合应用 ,突出重点 ,分清主次 ,谨守病机 ,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张玉栋 《光明中医》2012,27(2):217-219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浊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蕴积体内过多可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沉积于破损的经脉壁上,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邪热与“浊毒与痰瘀聚集物”演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络症积)的形成.郁热致使AS斑块局部温度升高和斑块破裂,若病变部位在心脏血管(心络),导致血栓形成,心络(冠状动脉)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14.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多为肝脾两虚、外来邪毒、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临床上肝癌患者多见肝郁脾虚,肝郁内伤所致气机郁滞进而产生瘀、痰等邪毒。此外,外来邪气积聚体内,瘀久成毒,"痰浊、瘀血、邪毒"留滞又促进郁结,郁滞不解加重脾虚,最后导致"虚、郁、滞"三者互结,恶性循环。因此,如何从"虚、郁、滞"为切入点,阐明肝癌的中医发病机理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分析肝癌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认为正气内虚为肝癌发病之本,气郁不畅、邪毒留滞为肝癌的促病之源,阐述了"虚-郁-滞"病机在肝癌发病中的"发病之本"与"促病之源"的关系,将肝癌的病机化繁为简,为肝癌的辨治提供可行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贵华教授指出,原发性肝癌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肾阳亏虚,标实为湿热、痰浊、瘀血等。治法上提倡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以期养正消积。早期以治标为主,湿热内蕴较轻,或偏于上焦湿热者,选用自拟方藿香化浊汤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湿热较重、痰浊内生者,常用自拟方涤浊扬清汤清热涤浊。中期以健脾胃、护中焦,解邪毒、化瘀血为主,常用扶阳建中汤或新四君汤健脾胃、护中焦,用乌头汤加减、壮肝逐瘀煎解邪毒、化瘀血。晚期,寒热虚实错杂,寒多热少,治宜寒热虚实兼顾,偏于温补,在乌梅丸基础上自创乌梅环抱综合法扶阳以调寒热;术后患者,阳气大伤,常用淫羊温肾汤填补肾精;如出现肝脏衰竭、失血性休克等危急重症时,当用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引火归元。在急救用药时,注重序贯给药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钱先教授认为,痛风的发生是内外合邪的结果,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机以肝肾亏虚、脾运失调为本,以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痰浊、瘀血闭阻经络为标。治疗应重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多以湿热蕴结、痰浊阻滞为主,治疗应清热除湿、化痰泻浊、通络止痛;间歇期和慢性期以脾虚湿阻、肝肾阴虚为多,治疗应益气健脾、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18.
顽固性高血压与气虚、血瘀、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瘀痰毒论治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根据顽固性高血压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伊春锦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行医40余年,尤其擅长治疗中医消化病。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性提出特色的治疗经验,同时指出病理产物(湿热、痰浊、瘀血、毒邪)的致病作用,尤其重视毒邪的致病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攻邪的同时,重视顾护脾胃,对脾胃病有显著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